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学情测试教师版2015.12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学情测试教师版2015.12(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学情测试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不应让横行一方为非作歹的黑恶势力逍遥法外,不应为毒害健康_______暴利的无良企业庇护,不应对权钱勾结贪婪攫取的现象_______,不应让______侵夺他人利益的缺德
试题预览
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学情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      不应让横行一方为非作歹的黑恶势力逍遥法外,不应为毒害健康_______ 暴利的无良企业庇护,不应对权钱勾结贪婪攫取的现象_______ ,不应让 ______侵夺他人利益的缺德行为无所制约。
A.固然  谋取  麻木不仁  肆意            B.当然  谋取  置之度外  恣意
C.固然  牟取  置之度外  恣意            D.当然  牟取  麻木不仁  肆意
1.D( “固然”暗示下文有转折,不合语意。“谋取”是中性色彩,“牟取”有贬义色彩,“牟取暴利”为固定搭配。 “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利害等放在心上,不合语意。“恣意”指放纵不加限制,有自由自在之感,“肆意”含 有一定贬义,更契合句意。)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当年,如何处理台湾问题在《中日联合声明》中的表达方式及内容,是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最大难点,谈判气氛也曾一度 趋于紧张。
B.为了创建新优质学校,我们主动与研究所、报刊社、高等院校、网络系统等部门沟通,取长补短,增强自身教科研的创新能力。
C.两款三星公司的新产品上市 ,将使苹果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后者与三星及其他安卓智能手机制造商的竞争愈演愈烈。
D.我们将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中践行“求是”的文化理念,切实落实“民主管理”“幸福课程”“健康心理”等,让学校文化深入人心。
2.A(B项高等院校、网络系统不应修饰部门;C项语序不当 ,“两款”应在“新产品”前;D成分残缺,“落实”后没有宾语。)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C.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D.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3.B(A项“人面”不在与“桃花”仍在形成对比;C项已断的君恩与不断的泪行形成对比;D项昔时满殿的宫女与今日一宫仅有鹧鸪形成对比。)
4.下列关于书信用语、格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信回家,起首称呼自己的家人,应加“家”字,如“家严”“家慈”“家兄”等,而写信给他人,起首称呼往往加“令”字,如“令尊”“令堂”等。
B.老师对学生有所教导,在书信中往往用“商量”“讨论”等以表谦逊; 但学生仍当恪守分际,用“请教”“请益”等保持敬意。
C. 中文书信的格式是这样的:称呼,顶格写;问好,紧跟在称呼后面写;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可单独成行; “敬礼”紧跟在“此致”后面同行书写。
D. 书信作为一种应用文体,信封书写应该考虑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把信函上的称谓用到信封上面,让收信人确认自己是不是收信对象。
4.B(A书信中起首称呼不用“家”“令”,只是转述时的尊称。C问好和“此致”有两种写法,但“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D信封上应该用社会称谓,而不宜用家庭称谓,这是因为信封既 是给收信人看的,让收信人确认自己是不是收信对象,又是给邮递员看的,让邮递员明白邮件应该交谁。)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①或者翻译些他的 诗文
②像苏东坡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作品相伴就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③我一直都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
④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地写关于他的传记,自然是件乐事
⑤即便此愿不能实现,在我旅居国外时,也愿意身边有他的作品相伴
A.③⑤②①④       B.④③①②⑤    C.③①⑤②④    D.④③①⑤②
5.C(4要么是开始句要么是收尾句,5句与2句相连,3句与1句相连,比较C项与D项,在语意连贯性上,C项与前后文的衔接最自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曾  巩
熙宁元年春,余之同年友赵郡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谓余曰:“轼之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自见于天下。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轼何敢废焉?子其为我铭之。”余为之记其说曰:
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大父釿,大父祐,父杲,三世皆不仕,而行义闻于乡里。祐生于唐季,而卒于周显德之间,尝以事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吾术能变化百物,将以授子。”祐辞不愿。道士笑曰:“是果有以过人矣。”而杲始以好施显名。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篇。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以是至数破其业,危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或欺而侮之,君亦不变,人莫测其意也。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忧其不学者也。” 既而洵果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者如此,是不可以无传也已。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后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
(选自《曾巩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能自见于天下 见:显露       B.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 疏:注解
C.屏人谓曰 屏:使退避     D.为学者所宗 宗:推崇
6. B(疏:整理、记录)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不为世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子其为我铭之                其皆出于此乎
C.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D.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7. C(A.被/对   B.可要/大概   C.都表示转折   D.因为/把)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4分)
译句:                                                            
(2)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3分)
译句:                                                             
(3)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3分)
译句:                                                             
(1)他待人不分亲疏,全都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没有迟疑。(共4分。“疏密”“与”“疑碍”及语意通顺各1分)
(2)唯独苏君让他的孩子接受教育,用来培养造就儿子的方法非常完备。(共3分。“成就”“甚备”及语意通顺各1分)
(3)苏君的小儿子苏洵,到了壮年还不知道要读书,苏君也不强求他的儿子。(共3分。“季子”“强”及语意通顺各1分)
9.根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苏序是怎样的人。(3分)
                                                                     
9. ①乐善好施    ②重视教育    ③待人谦和    ④达观自信(共3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4分)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3分)


10.(1)(3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2)(4分)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寓情于景。把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寄寓在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等景物之中。(每点2分)
(3)(4分)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1分,答对3点得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2)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官赋》)
(4)                   ,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5)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扈江离与辟芷兮 (3)奈何取之尽锱铢(4)间关莺语花底滑(5)拄杖无时夜叩门(6)山河表里潼关路(7)风霜高洁 (8)斯仁至矣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远离村人
刘亮程
⑴我每天的事:早晨起来望一眼麦垛。总共五大垛,一溜排开。整个白天可以不管它们。到了下午,天黑之前,再朝四野里望一望,看有无可疑的东西朝这边移动。
⑵这片大野隐藏着许多东西。一个人,五垛麦子,也是其中的隐匿者,谁也不愿让谁发现。即使是 树,也都蹲着长,躯干一曲再曲,枝桠匐着地伸展。我从没在荒野上看见一棵像杨树一样高扬着头、招摇而长的植物。有一种东西压着万物的头,也压抑着我。
⑶有几个下午我注意到西边的荒野中有一个黑影在不断地变大。我看不清那是什么东西,它孤独地蹲在那里,让我几个晚上没睡好觉。若有个东西在你身旁越变越小最后消失了,你或许一点不会在意。有个东西在你身边突然大起来,变得巨大无比,你便会感到惊慌和恐惧。
⑷早晨天刚亮我便爬起来,看见那个黑影又长大了一些。再看麦垛,似乎一夜间矮了许多。我有点担心,扛着锨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穿过麦地走了一阵,才看清楚,是一棵树。一棵枯死的老树突然长出许多枝条和叶子。我围着树转了一圈。许多叶子是昨晚上才长出来的,我能感觉到它的枝枝叶叶还在长,而且会长得更加蓬蓬勃勃。我想这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深处的一个旺水层。
⑸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往回走时,我暗暗记住了这个地方。那时,我刚刚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已经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样去随意生长。我的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不大,需要长的东西很多。多少年来我似乎忘记了生长。
⑹随着剩下的活儿一点一点地干完,莫名的空虚感开始笼罩着草棚。活儿干完了,镰刀和铁锨扔到一边。孤单成了一件事情。寂寞和恐惧成了一件大事情。
⑺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而它们——成群的、连片的、成堆的对着我。我的群落在几十里外的太平渠村里。此时此刻,我的村民帮不了我,朋友和亲人帮不了我。
⑻我的寂寞和恐惧是从村里带来的。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
⑼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草不知道。
⑽一棵树枯死了,提前进入了比生更漫长的无花无叶的枯木期。其他的树还活着,枝繁叶茂。阳光照在绿叶上,也照在一棵枯树上。我们看不见一棵枯树在阳光中生长着什么。它埋在地深处的根在向什么地方延伸。死亡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
⑾一个人死了,我们把它搁过去——埋掉。我们在坟墓旁边往下活。活着活着,就会觉得不对劲。这条路是谁留下的,那件事谁做过了,这句话谁说过,那个女人谁爱过……
⑿我在村人中生活了几十年,什么事都经过了,再呆下去,也不会有啥新鲜事。剩下的几十年,我想在花草中度过,在虫鸟水土中度过。我不知道这样行不行,或许村里人会把我喊回去,让我娶个女人生养孩子。让我翻地,种下一年的麦子。他们不会让我闲下来,他们必做的事情,也必然是我的事情。他们不会知道, 在我心中,这些事情早就结束了。
⒀如果我还有什么剩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一棵草的事情,一粒虫的事情,一片云的事情。
⒁我在野地上还 有十几天时间,也可能更长。我正好远离村人,做点自己的事情。
12.文中两次出现了 “一粒虫”“一棵草”,请分别谈谈这组意象在两处的含义。(4分)
答:                                                                        
                                                                               
                                                                                                                                                         
13.请赏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6分)
答:                                                                       
                                                                               
                                                                                                                                                       
14.请概述本文的情感脉络。(4分)
答:                                                                       
                                                                               
                                                                                                                                                         
15.有人称刘亮程的散文体现了“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请探究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答:                                                                       
                                                                               
                                                                                                                                                        
参考答案
12.第一次出现的含义是孤独、恐惧(强调“一粒虫”“一棵草”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第二次出现的含义是放任自己、自由地生长(强调“一粒虫”“一棵草”(植物)随意生长的自由、放任)。(每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结合着“一粒虫”“一棵草”所在的语句及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写作目的角度理解作答。第一处强调“一粒虫”“一棵草”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第二处强调“一粒虫”“一棵草”(植物)随意生长的自由、放任。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夸张、对比(2分),突出树的茂密、蓬勃(1分);联想想象(1分),猜测树起死回生的原因,引出下文作者像植物一样自我成长的愿望。(2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语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看见那个黑影又长大了一些。再看麦垛,似乎一夜间矮了许多”“一棵枯死的老树突然长出许多枝条和叶子”“我想这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深处的一个旺水层”由这些语句可知,采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联想想象的手法,将树的茂密、蓬勃、起死回生的原因突出表现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首先写 在野外劳动的生存恐惧,其次是一棵老树起死回生的喜悦,然后活干完后感觉到远离村人的恐惧、孤独,最后写打算远离村人的生活方式放任自己自由生活的豁然了悟。(每点1分)
【解析】文章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而作品结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分析文章思路,首先要把握文章结构,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说通俗点,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是怎样展开的。可抓关键语(起首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关键词语、提炼整合。本题可根据作者在情感上的变化进行概括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发现:刘亮程在野外的劳动中,从草垛、老树、虫、草、云身上得到启示,发现生活中的哲学。(2分)悲怀: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万物的细致体察、悲悯(同情、悲哀)(2分),乐世:又在这生活中寻找 自我成长的乐观积极的力量,体现了摆脱束缚、自由生活的决心。(2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这一特色的。例如第5段“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作者通过对草垛、老树的感悟与启示,发现了生活的哲学。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具体语句,从悲怀和乐世的哲学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真实和美
施蛰存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对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说:“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美国女诗人玛格列特•威尔金荪在她的《现代诗的技巧》中也说:“归根结底,什么东西使一首诗有生命呢?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就回答,‘要这首诗里有真实和美。’一首诗里的真实和美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和美与作者优越的技巧相结合的成果。所谓优越的技巧,是说它能够把真实和美提供给别人,使他们有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却。”
诗的美,离不了真实。这是就诗论诗。其实,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也都离不了真实。梅里美把真实列为第一位,而美则从真实中“自然”获得。威尔金荪则把真实和美分为两个成分,它们都需要优越的技巧来表现。梅里美是为了赞扬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 神,威尔金荪是为了讨论诗的技巧。因此,二人的话各有偏重。但梅里美这句话,如果断章取义,容易使人认为“真实即是美”。
真实和现实微有不同。社会的实际情况叫做现实,思想、情绪的实际情况叫做真实。诗,特别是抒情诗,并不必须描写、表现或反映社会现实,但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必须符合于他自己的心灵状态,这就是诗的真实性。“反对无病呻吟”是五四运动提出的新诗口号, 其意义也正是要求真实。解放以来,我们有许多诗人的诗,都是为赶政治任务而作,当然不能说没有好诗,但很多都不像是由衷之言。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在读者中却不起作用。新诗的发展,我以为,首先寻求真实。
诗的美,固然并不完全是技巧所赋予,但与技巧很有关系。写诗不同于写散文,更不同于记录口语。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可以使一首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近年来,许多诗作之所以“没有味道”,大概可以说:一半是由于没有真实性,一半是由于没有技巧加工。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或称“朦胧诗”,使许多人哗然。这种诗我看过,觉得并不是“异军苍头突起”,也不是“离经叛道”,不过有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维诺格拉陀夫在《苏联文艺学的当前任务》中有一段话值得参考:“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用来有力地讽刺或表现形象的文字,可以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思想、形象、结构、字句,在艺术作品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 “朦胧诗”的作者所运用的技巧,一般说来,也正是这一种手法。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开口见喉咙”的诗,现在面对一种需要脑子想一想的诗,难怪就摇头了。
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应该放手一些。如果新诗坛有掌舵的人,他应当注意的是诗的真实性。
                                       (选自《大家丛书•施蛰存》,有删改)
16. 诗的真实和美有怎样 的关系?(6分)
                                                                     

                                                                     
17. 请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诗歌技巧的作用。(6分)
                                                                    

                                                                      
16.真实为先,美在真实中获得;真实又通过技巧表现出美来 ;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共6分。每点2分)
17.首先阐述“真实”与“现实”的不同,什么才是诗的“真实”。其次列举事例,侧重从反面说明诗歌“真实”的重要性。最后强调新诗发展 要寻求“真实”。(共6分。每点2分)
18.传递真实和美,使读者印象深刻;以更美的形象和效果凸现美的本质;能将距离很远的意思组接,使内容形式相互作用关系密切。(共6分。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检验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里;检验一件事的重要标准,是看事情在时间面前被证明的意义。当一切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七、作文(70分)
命题思路及解析
1.命题意图:高中生写作考查,应着力引导他们进行思辩式思考和表述。
2.这是一则以“时间”为话题的材料作文。材料中有人与事两个方面,强调人与事的价值与意义只有在时间面前才能被证明。学生写作应较为紧密地抓住“时间” 这一核心要素,去表达对人事 的思考与认知。人的行为或事件发展最初往往以“假象”呈现给人,经过时间的淘洗,方能见其真伪或意义。而这种真伪或意义的发现,同时又往往是在时间基础上人努力认知和思考的结果。
3.如果考生仅仅抒写时间的重要性,当视为跑题。抒写的重心应是时间在证明人事的价值与意义上的重要性。
具体评分 ,按2015年 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执行。 (223.155.215.16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浙江省乐清市芙蓉中学2017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复习:下学期反馈一2016.3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