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重庆市石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2019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
试题预览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2019级语文第二次月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C.“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D.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B.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以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   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C.  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基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D.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 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大众化的特点,使之成为后世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的先驱。  
 B.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C.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D.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B.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C.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D.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5.下列对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其中《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B.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赋”“比”“兴”是其主要的艺术手法。
D.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主动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一年后杜甫逝。

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 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
                         ,                                   。

(2)《望岳》中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句子:
                            ,                                。


(3)《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回忆少年时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的句子是:
                            ,                                 。


(4)《短歌行》中曹操借周公的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殷切之情的句子是:
                            ,                                     

(5)《离骚》中屈原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句子:
                            ,                                  。

(6)《离骚》屈原通过加高帽子和加长佩带表明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句子: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9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铁血柔情林觉民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②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摘自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B.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 
C.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随后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这期间,他未忘心爱的妻子,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D.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2)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6分) 
答:                                                                         .
                                                      

                     .                                                                          
(3)有人认为,林觉民以微弱的力量对抗清政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也没给天下人带来福利。他的牺牲,意义不大,死不足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并分点作答。(7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高一的学生应该多阅读多写作,虽然目前把文章写得短小精悍还有一定困难,但是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②对于这次任务中牺牲的同志,我们唯有长歌当哭。
③这个策略他们应用了一遍又一遍,屡试不爽。
④走进驴友俱乐部,听着众驴友谈景观,说古迹,指点江山,就连我这个最喜闭屋门、捧书卷、足不染尘的“老夫子”也动了出游之心。
⑤刚进人高中,同学们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作业不够规范,特别是写作文,字迹潦草、文不加点者比比皆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 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 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付责任的。
D. 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从信息角度看,真话和假话同样可以具有最大的信息量。______从社会角度看,______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真话,______有可能获得最佳表达效果,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假话,其表达效果等于零。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______是言语表达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A、但是   只有   才   也           B、因为   只要    就   也
C、因为   只有   才   却           D、但是   只要    就   却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①______________,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______________。其实,只要愿意,③              :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16、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请依据本图,把整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 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字数不超过90字。(6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
1、 B(原文是童蒙教育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教育)
2、 D(突破门阀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是宋代童蒙教育的显著特征而非原因)
3、 B(原文中下层民众素质提高和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传播都是童蒙教育带来的结果,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4、 B
5、 A 《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6、 D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
7、 (1)翻译: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接受朝廷厚恩,怎敢临阵退缩呢?死于法度与和敌人战死,哪一个更值得呢?”
【5分,句意正确1分,“让”译为“责备”1分,“孰与”译为 “与……相比,哪一个好”1分,“死法、死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2分。】
(2)翻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5分,句意正确1分。“所以”译为“••••••的原因”1分,“备”译为“防备”1分,“出入”偏义复词,偏义在“入”1分,“非常”译为“意外的变故“1分。】
8、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美妙迷人的春江美景图: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 枫树成林。(2分)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2分)美丽的春江美景反衬了诗人旅程中的忧郁哀伤之情。(l 分)
 
9、① 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 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 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 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任答3 点即可,每点2 分,情感和分析各占l 分)
10、名篇名句默写:
(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6) 髙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1、(1)AD
【解析】B项“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且“满意”是婚后才感觉到的;C项加入同盟会是在去日本之后;E项没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2)①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
 ②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
③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事迹的概括理解能力。

(3)观点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
①林觉民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自然无法全面顾及自己的亲人;②林觉民一腔柔情,倾注到《禀父书》和《如妻书》中,光复的事业正是为了父亲和妻儿这样的全天下的人;③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林觉民是为天下人谋福。
观点二:林觉民斗争方式值得商榷。
①林觉民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能改变斗争方式,应可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②林觉民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妻子对他一往情深,他执着事业却让亲人蒙受痛苦,的确令人叹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的老幼尚不能得到照顾,革命成功又如何;③面对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个体的牺牲只能让家人蒙受痛苦,对于整个的光复事业意义极其有限,只不过增加了一个伤亡数字罢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式探究题。观点不囿于以上两个,观点明确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12A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或者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长歌当哭: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屡试不爽:多次试验没有差错。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13答案:D
【A双重否定错,去掉“切忌”或“不要”,或将“切忌”改为“切记”;B.句式杂糅,去掉“的发生”,或将“解决”改为“避免”;C.有歧义,“极不负责任的”指的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不明确,另外“公开谈及”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也不清楚。】

14A

15 ①我们并不习惯给予 
  ②给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
意思相近,符合语境即可。答对一处2分,两处4分,三处5分。
【解析】①处前是“然而”,应填与“与人玫瑰,手有余香”表意相反的内容;②处前是“总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贵州省遵义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