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实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淮北实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淮北市实验高中2016—2017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的政治理论古人说
试题预览
淮北市实验高中2016—2017高一年级月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政治理论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 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 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B.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
C.“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D.“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2.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B.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C.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
D.“四海之内皆兄弟”“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对文中下列词语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
B.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C.籍吏民:官吏、百姓的户籍。
D.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D.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杨叶”一作“杨柳”。
⑴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              ,                   。”
 (2)《荆轲刺秦王》中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的两句是:“                ,               。”
 (3)《短歌行》中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诗文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两句是:“                ,               。”
 (4)《归园田居》很形象地表明诗人否定官场生活,眷恋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两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 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 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 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1段把成都的季节与外地的季节作对比,把成都的花与外地的花作对比,
写出了成都的春天“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的特点。
B.文章第3段引用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好地表现了成
都梅花的独特之处,真是美妙绝伦。
C.写杨柳“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了杨柳柔媚的姿态和微风扶柳轻飘的动态,十分
惹人怜爱。
D.作者写薛涛林公园的春意时,不仅着重突出此公园的风景特色,还用西湖上
的风光来反衬薛涛林公园的风光。
E.文章选材丰富,既有自然之景,又有风俗人情,多姿多彩,可谓“形散”之
极;但由于作者用热爱、眷恋的情感将它们串成一体,故毫无散乱之感。
(2)本文题目是《成都的春天》,文章写出了成都春天的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5分)
                                                                               
                                                                                     
(3)文章第5段中的画线语句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屠呦呦: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全世界的目光从这一刻开始“聚焦”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当身着一袭紫色礼裙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的时候,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3天前,屠呦呦在出席卡罗琳医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时,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n先生在屠呦呦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这位85岁的老人,另一只手为她拿着话筒,30分钟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在诺奖得主演讲会上,提及46年前的那场“战役”,85岁的屠呦呦仍然记忆犹新: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项目,她被指定为课题组组长,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开始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出以640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屠呦呦说:“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这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虽然有了这样一本“验方集”,但要从640种药物中筛选出对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其难度可想而知。屠呦呦和她的队友们曾一度陷入到研究的“泥淖”中,找不到理想的出路。面对挫折,屠呦呦也曾苦闷。她后来回忆说:“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当她再次认真翻阅起曾出现抗疟苗头的几个药物的历代文献时,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也为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 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大部分单位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实验条件。屠呦呦当年的同事、中国中医科 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姜廷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但任务时间又很紧迫,屠呦呦为了加速提纯速度,急需寻找能够容纳大量溶剂和实验品的合适器皿。然而,紧张的经费却让她们一筹莫展。急中生智 的屠呦呦,想到了家中腌咸菜用的瓦缸,就把这样的瓦缸充当了提纯药物的器皿。最终,靠着这些瓦缸成功提纯了100克青蒿素结晶。而 屠呦呦却因为长期接触这样的环境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其他成员也出现了不同的中毒症状。”
但这些没有动摇屠呦呦的决心,病情一好转,她就急忙跑回实验室继续科研。为了能尽快让青蒿素用到临床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她和科研团队成员自己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她们尝试改用单体胶囊……
回忆起屠呦呦研究团队当年的实验情景,姜廷良不无感慨地说:“她的身上有着超越常人的执着精神。这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姜廷良透露,在青蒿之前,屠呦呦还筛选过很多种物质,“比如胡椒,实验室的抗疟成绩相当漂亮,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90%多,但是临床却没效果。青蒿提取物在开始的实验中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也只不过68%,最低才百分之十几,远远不及胡椒,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坚持和执着,青蒿素的研究很难取得成功。”
“执着 ”是记者在采访屠呦呦的同事时,听到他们用来评价她最多的一个词汇。靠着这份执着,屠呦呦从古代医书中找到青蒿,用这株看似普通的小草,拯救了世界上无数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有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 , 其中12亿人口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死亡人数约为58万人。正如诺奖委员会所指出的那样,“青蒿素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的生命”。
获奖后的屠呦呦虽然一直保持着贯有的低调,面对公众和媒体言辞甚少,但在瑞典的媒体见面会上,针对大湄公河地区和非洲少数地区出现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她却大声疾呼: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
屠呦呦说,自己和疟原虫 “斗”了一辈子,发现了青蒿素。她说:“青蒿素是个全新的化学结构,关于它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完成。在科学 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今面对新一轮的耐药性挑战,她依旧信心满满。在她看来,新出现的耐药性问题,让青蒿素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行多远,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远见?46年的坚守让屠呦呦认准一个道理: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只要目标明确,坚守信念是成功的前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Jan Andersson教授在屠呦呦演讲时,一手扶着她,一手拿着话筒,“ 30分钟
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表现了对屠呦呦的尊重。
B.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
服之”的描述,为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确保了青蒿素的成功提取。 
C.屠呦呦当年的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姜廷良对科技日报记者
所说的一段话,从正面表现了屠哟哟对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
D.文章选取大量的事实材料,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地表
现了屠呦呦的对科学的执着精神,表达了对这位老科学家的赞美和崇敬。
E.获诺奖后,屠呦呦一直保持低调,这与她谦逊、淡泊的性格相关;而面对恶性
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却“大声疾呼”,说明她心怀愧疚。
(2)请概括、分析屠呦呦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第II卷  表达题(共79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         ,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②对于腐败官员,习近平劝诫:“当个贪官,整天         ,幸福感也确实不高,而且很容易得心脏病,睡觉不踏实啊!”
③俄罗斯青年徒手爬深圳在建的660米高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视频画面看得人         。
A.胆战心惊 心惊肉跳 提心吊胆       B.提心吊胆 心惊肉跳 胆战心惊
C.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心惊肉跳       D.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心惊肉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10月27日 ,“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B.典型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操控、山水被镶进画框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C.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D.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                     。                     。                       。                        。                   。                   。
①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
③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④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⑤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⑥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 会的一种工具。
A.①③④② ⑤⑥                   B.①⑤③⑥④②   
C.①⑥⑤④③②                   D.①⑤②⑥③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             :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 。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17.将 下面这则新闻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5分) 
新华社上海12月7日电(记者 周蕊)上海市人社部门表示,外语和计算机将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可由用人主体自主确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有关职称制度改革等实施办法,预计于明年一季度陆续出台。
  据了解,上海“人才新政30条”提出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突出业绩导向、做好放权和服务工作,其中,外语和计算机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同时,要深化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职称直聘办法,完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直通车”。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可打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有人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
要求:请结合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淮北市实验高中2016—2017高一年级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l.D此项混淆了“刑”和“令”的作用。原文说的是:“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
2.C从文中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治国”应该是“礼法合治”,选项中强调的是礼治。
3.B“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无中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淮北实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