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位身着长衣,两鬓斑白,满面沧桑,双目饱含着泪水,站在那早已破败不堪的城墙之外并长久凝视的一位路人。他的眼神是那般地充满柔情,又是那样地溢满悲伤与痛苦。他长久伫立,仿佛深深地陷入了回忆,忽而像是嘴角微微上扬,却又突然如狂风暴雨般地掩面而泣。
试题预览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位身着长衣,两鬓斑白,满面沧桑,双目饱含着泪水,站在那早已破败不堪的城墙之外并长久凝视的一位路人。他的眼神是那般地充满柔情,又是那样地溢满悲伤与痛苦。他长久伫立,仿佛深深地陷入了回忆,忽而像是嘴角微微上扬,却又突然如狂风暴雨般地掩面而泣。这些年来他受的苦难还少吗?难道还没足以让他面对眼前的一切更加平静些吗?为何时至今日却还是如此悲恸?不,不是的,他不是为自己的苦难而悲伤,他是为着百姓呀。饿殍遍地,曾经的繁华都市如今却是一片废墟,他怎能不哭泣!他怎能不悲恸!他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仿若一片枯叶,是那样的单薄、那样的苍白!这就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呀!这就是那呼喊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呀!
 

美字体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


赏美文
永远的杜甫

 
片布褴褛,独向斜阳叹尽白头;一支秃笔,破碎河山抒写忧国忧民。你生命的左岸是清意人生,却吹落秋风;右岸是烽火三月,亦赤胆忠心;你忧愁的目光是中间轻轻流淌的河,流过盛世,流过衰亡,流向永恒的未来。
曾经的你是如何的少年意气,英俊潇洒,又如何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你的豪情溢满山川,激荡旷野;清风千里,折桂蟾宫是你的壮志御风而上,心情挥洒;抑塞磊落之才是你的自信充塞心胸,誓比日月。可是此时,你的无限的瑰丽梦想和激情昂扬到哪里去了?
残阳如血般绚烂,努力着把最后一丝余晖洒向江山,可黑暗早已吞没了一切,吞没了生死,吞没了悲苦,吞没了时间。你站在滚滚黄尘的咸阳桥上,静静地,静静地,你听见“车辚辚,马萧萧”后无法湮没的撕心裂肺的痛苦与伤悲,“哭声直上干云霄”藏着再也解脱不了的哀怨与凄凉,天公感泪,雨声啾啾,千里白骨,血河漂橹又是怎样的惨绝人寰!长安城里的春雨淋湿了含苞的牡丹,也淋湿了你干裂的嘴唇,却淋不湿无尽的烽火和千里的断壁残垣,城春草木那一抹血泪的残绿,利剑一般刺痛着你的心,我听见你的心碎了一地。到处是硝烟弥漫,到处是你死我活,到处是血流成河,可我分明看见,你的伤悲的眼里闪烁着泪花,你的泪落在我的手掌上,便是一地悲凉,我再望时,风里飘扬着你满头白发的影子和凋敝的衣衫。
月光如白霜般洒在你的茅屋上,露从今夜白,心却如枯草在嚣狂的秋风里瑟瑟发抖,草后的人影也更为枯瘦,你抖动的手上是岁月的痕迹,凌乱的银发诉说着悲苦。我悄悄地走近你,轻抚着你的白发,静静地望着你,望着你,可我知道,悲苦已被时间的洪流无声卷走,剩下的,便是你的希冀与坚强,你的大唐的广厦风雨飘摇中安如山。你便这样坐着,坐着,我轻轻地帮你闭上眼睛,我的手——便湿了。
我站在你的面前千百年轮回,望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永远守望着——永远的杜甫。
(选自《西安晚报》)

 
【课内挖掘】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适用角度
本素材可适用于“人与社会”“见证”“爱国”“责任”等话题。
杜甫居住长安十年,见证了唐王朝动荡的时代,于是用如椽之笔记录下了那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把百姓的痛苦、官吏的骄横以及弄权者的淫逸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对社会和百姓的责任浓缩在了笔墨之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渐渐凸显,可以说时代造就了伟大的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是写作中常用的素材之一,用其可叙可议,可化用可扩写。运用角度较多,易于使用,因此平时要熟知关于杜甫的素材。
【课外运用】
 示例
心容诸子, 坚守责任
重庆一考生
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
——题记
人创造了社会,所以什么样的社会取决于人。有人说这个社会需要相互间的关爱,有人说是信任支撑这个时代,但我觉得要将视角缩小到个人,我们便会发现个人的责任之于时代犹如灵魂之于人类,不可或缺。坚守责任,让生命变得厚重。
20世纪初,美国的弗兰克开办了一家银行,却不幸遭到抢劫导致破产,但他决定带着妻子和女儿偿还那笔天文数字的债务。我想义务是一个无形的圆,圆之外的伟大便是责任结出的果实。弗兰克的决定出于他强烈的责任心,虽然法律并不要求他偿还,但他认为在道德上应该给储户们一个交代。从弗兰克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良知、责任和伟大。
抚今追昔,无论是历史故人,还是当今社会的普通人,他们之中总有一些在无声地坚守着责任。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志向,他将民族利益与国家命运放在首位;莫泊桑笔下的马蒂尔德为了偿还丢失的珍珠项链,节衣缩食辛苦工作整整十年,买了新的项链还给朋友;大连公交车司机黄志全在驾驶途中突发心脏病,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将发动机熄火,拉上手刹,确保车辆和乘客的安全,从那以后每个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责任是一份信念,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品质。责任来自心灵的抉择,在得失、利弊、荣辱等一切人生的天平面前我们会倾向哪边?是选择坚守抑或是放弃?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人丧失责任感的社会,那将如万物脱离秩序而黑暗无边的夜。如果车洪才老人无法坚持完成国家交与的编写《阿富汗语词典》的任务,那这本用时三十年的词典何日才能问世呢?“国家忘了我,我没忘国家的任务。”车老拥有令人肃然起敬的执着。为坚守责任,车老投注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血和精力,在三十余年坚持的背后,是老人炽热坚毅的心,怀抱国家,怀抱浩然。
为他人考虑,为社会尽责,为国家奋斗,这使我们每个人的肩上担负着许多责任。然而,责任并不是亲切可爱的字眼,选择承载它往往需要付出,需要勇气,也需要坚持。
我们无数次被生命询问,而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回答,只有以自己的心去回答。生命不是万古不朽的树木,不是奔腾不息的急流,应当是心容诸子的海洋,安静而勇敢地坚守责任。
 美文赏读
悲情的杜甫草堂
潘碧秀
我从遥远的水乡,执着初春含苞的莲,去看川西的杜甫。
想象中的草堂应在江南,水乡琴韵袅袅中,氤氲出朦胧的诗意;想象中的杜甫应是衣袂飘飞,诗句如漫天的蝶在堂前飞舞,舞落仄仄的诗韵。可惜,草堂不在江南,却如闲云野鹤般栖在川西万里桥畔。我在草堂里转悠,视野处尽是清代风格的建筑,园林是独特的古典“混合式”。玲珑的园内总算有一丝江南的小影附在里面。我费劲地琢磨:天府之国,遍地都是美景,杜甫怎么就选择了万里桥边、浣花溪畔?是缘于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所感慨的“万里之行始于此”,还是因了那条波光粼粼的有着黄鹂、翠柳影儿的浣花溪?
心穿透遥遥岁月的雨雾,想象那隐匿在云翳之下的眼睑,游人推开草堂厚重的门,找寻黑夜里的诗人。那栖息着一颗饱经风霜的魂儿的茅屋,流水萦回、竹树掩映,道不尽的古朴清幽。茅屋似和千年前不堪一击的草庐一样,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是茅草遮苫。
能保持永恒的美,在于它蕴涵着悲愁。草堂因了诗人而安,古朴中透出浓郁的悲情色彩,游人漫步其间,深深感怀着,发思古之幽情。
史载的书籍中,虚衔与闲职,古已有之。李白领着薪水,活得有滋有味,可杜拾遗却傻傻地抱着“致君尧舜上”,数过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星星和月亮,望穿了三朝的云和路,一世得不到重用。传世的1 400多首诗在其悲愤的眼眸中焚烧成空。时光易逝,伤怀的往事,都成了阡陌上点点黄花,枯萎,随风逐土、逐尘了,牵情的只有浣花溪畔伤怀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充满力量的悲情,在黄昏的斜阳里,破碎地燃烧。若浣花溪有情,必会情不自禁地背负着这一腔的幽怨、一溪的悲恸往前的。
光阴荏苒,数千年前的故事似乎仍然和裸呈在眼前的旷野一样,数十年的等待,终彻彻底底改变了一双眼。“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老杜的诗句中,江阔水深,能行大舟的浣花溪依旧,每一片落花上仍能看到大片春天的鲜嫩和盎然生机。
人一生中有一种执着永远是不过期的,它和时光星月同在。诗人孤独的忧郁、沉思苦吟的神情写在分行的诗句里。长安远去,代宗远去,一切阿谀奉承再也与他无缘,名舍去,利舍去,悲情在笔下燃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情的呼号响彻九州上空;《兵车行》《丽人行》一气呵成,忧郁的草堂缔造了千余行的经典诗句,恢宏的章法、行云流水的笔势,“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这世界原本很简单的,杜陵布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界定着世界的芜杂、生命的简单;经历的不平事给了他“第三只眼”,让他从容地穿过斑斓诱惑,心无旁骛地如只鸟闲情地栖在草堂。
心累了,就找个地方歇歇脚吧,疲倦的杜甫一歇就歇到了天府之国去了,心在书籍、诗句里瑟缩,草堂里的一声叹息,千余年后仍谜一样吸引着后世的人前来瞻望。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蓦然 膜拜 装模作样 睦邻友好
B.截肢  羁绊  断碣残碑  佶屈聱牙
C.俸禄  露富  戮力同心  洛阳纸贵
D.亲家  告罄  切中肯綮  沁人心脾
解析:A项“蓦”读mò,“膜”读mó,“模”读mú,“睦”读mù。B项“截”“碣”读jié,“羁”读jī,“佶”读jí;C项“禄”“戮”读lù,“露”读lòu,“洛”读luò;D项“亲”“罄”“綮”读qìnɡ,“脾”读pí。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胡人________归来,在长安市上痛饮高歌,这使长安的人民多么痛苦,多么失望!
(2)这说明皇帝并不________什么真正的谏臣,这只不过是他身边的点缀。
(3)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________,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
A.凯旋 须要 传诵 B.凯旋 需要 传颂
C.胜利 须要 传颂   D.胜利 需要 传诵
解析:①“凯旋”即战胜归来。②“需要”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须要”只能作动词。强调重点不同,“需要”强调对可见可感物件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要求与被要求、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须要”强调事理上的必要,一般不用在对具体物件的要求上。③“传颂”意为辗转传布颂扬;“传诵”意为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________的天职。
(2)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3)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解析:所给的三个成语意思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每个成语所偏向的重点是有区别的:“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理应接受。①句的中心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很明显是道义上的,故应填“义不容辞”;②句主要说的是“父亲们所承担的义务”,所以应该填“责无旁贷”;③句主要强调的是“不推让”,应填“当仁不让”。故只有选C项。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解剖上,尽管用怎样精致的显微镜,结果所见仍是粗浅的;尽管用如何高等的功夫,结果所产生的观念亦终是想象的,而非整个一体的生命。
B.当你遭遇厄运的时候,坚强与懦弱决定着你的成败。一个生命能否战胜厄运、创造奇迹,取决于你赋予它一种信念的坚强力量。
C.先生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人们重视吟诵,他本人也常常为大家作现场吟诵示范。吟诵时,那种余音绕梁的情景确实令听众久久陶醉。
D.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饱受“雾里看花”之苦: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
解析: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两个“尽管”改为“无论”。B项两面对一面,应在“赋予”前加“是否”两字。D项语义重复,“捏造”就是“凭空编造”的意思。
答案: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7题。
总之,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他晚间投宿在石壕村一个穷苦的人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来捉人,这家的老翁跳墙逃走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下衣不完的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儿。老太婆和差吏交涉许久,说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吏还不肯让步,坚持要人。最后没有法子,她只有牺牲自己,让差吏把她在当天夜里带走,送到河阳的军营里去。杜甫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安慰这一家人了,他写出这六首诗里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首——《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
5.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句话起着过渡作用,既是承接上文,列举一个不是鼓励的例子,也是为了引出诗歌《石壕吏》。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
6.你觉得《石壕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可以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也给杜甫本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来探讨问题的答案。
答案: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7.作者以《石壕吏》结尾,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用《石壕吏》结尾,主要突出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与《石壕吏》密切相关。
答案:卒章显志,结尾以《石壕吏》为例,说明杜甫诗歌的伟大成就是他接近人民的结果,可谓画龙点睛,中心突出。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1题。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另一方面,给杜甫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去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做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做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愿望,只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辞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8.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功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辞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患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解析:B项,说“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的意思是“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辞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答案:BD
9.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的诗歌颂了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②有的诗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等;③有的诗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还有一些诗怀念友人,如《壮游》《八哀诗》等。
10.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杜甫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②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③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④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
11.第四段说杜甫“做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变”在注重于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上可以看出。
产生的结果: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里,使后来的读者陶醉于诗的形式中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
四、语言运用
12.曾几何时,我们徜徉在李杜的诗歌长廊中,感受诗仙风骨,领略诗圣风采。请以李白和杜甫为开头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李白在怀才不遇的愤慨中,置酒会友,借豪饮挥洒人生的自信 杜甫在以舟为家的凄婉中,凭轩远眺,发忧思徒增暮年的感伤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括“养发”的注意事项。
日化产品很难做到纯天然、纯中药,洗发产品要起到柔顺、清洁作用,必然要添加表面活性剂、硅油、香精等化学成分。在洗发过程中,要减少洗发水可能带来的伤害,应避免洗发水长时间接触头发,不要天天洗,打泡沫的时间不要太长,还应常更换洗发水品牌。
另外,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对于头发的乌黑亮丽也是有帮助的。多吃新鲜的鱼、肉和豆制品等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头发生长。而多吃海带、紫菜等可使头发更有光泽,多吃芝麻、黑豆、木耳等则有利于头发的黑亮,头发干枯、分叉则应多补充植物蛋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要让洗发水长时间接触头发,不要天天洗;②经常更换不同品牌的洗发水;③适当调整饮食结构。
14.用《登高》中的一句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一个生在显赫的名门贵族,一个走到中国现实主义诗歌顶峰的人,谁曾想过他的一生却是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的呢?他忧国忧民而不忧己,他悲悯百姓而无人悲己。一个影响着中国三千年文化的人,最终却贫死在客船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联系《登高》诗的内容,这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抓住“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5.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去年6月以来,按照中央政法委的统一部署,①我市开展了“打黑除恶”。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各级政法机关密切配合,多条相关战线整体联运,全市政法干警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大力支持,②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在这项斗争中,③涌现了一大批赤胆忠心、过硬作风、执法公正、甘于奉献的先进个人,④他们为“打黑除恶”工作作出了强大贡献。
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__________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五课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  下一个『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