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详细答案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详细答案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网络小说、网络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呈现巨大的市场生命力,正抢占传统文艺市场。然而,相对于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是一个新概念,无论是
试题预览
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网络小说、网络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呈现巨大的市场生命力,正抢占传统文艺市场。
然而,相对于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是一个新概念,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仍未给出一个权威的统一清晰的界定,更别提系统科学的研究了。有学者从广义上归纳网络文艺的内涵,认为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因此只要具备一定互联网因素的文艺作品都可以称为网络文艺,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也有学者把网络文艺狭义地理解为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于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旨在强调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都为文艺,即文艺本质论;另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的补充,旨在强调网络文艺能够传达传统文艺之外的内容,丰富文艺的表现方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完全独立于传统文艺之外,旨在强调网络文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语言的多媒介因素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型文艺,与传统文艺有着天然的鸿沟。这些观点尽管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有失偏颇。因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既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网络文艺既不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也不仅仅是传统文艺的补充。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就像两个有交集的集合,既有藩篱也有突破,既交融又交汇。从本质看,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只是媒介载体不同而已,那些经历过无数前辈提炼和检验的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文艺。由于技术带来的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隐含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内在规律。但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文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很难完全厘清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和把握应采取辩证的、长远的眼光和态度:一方面肯定两者的天然联系,但又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一方面承认两者的本质区别,但又不能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一方面认识网络文艺的优势和潜质,但又要关注网络文艺的弊病。
同时也必须肯定的是,传统文艺仍然是主流文艺形态。传统文艺具有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传统文艺的精英文化带来高质量的文艺品质;而网络文艺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譬如网络文艺的科技色彩将消解其人文价值,商业化运作将导致审美导向缺失,表现形式多样将导致管控困难,审美需求通俗化将导致内容低俗问题凸显。因此可以判断,网络文艺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预判的那样将“取代”传统文艺的主体地位,至少在短时期不可能取代,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颠覆性改变乃至如少数学者担忧的毁灭性打击。
(摘自光明日报《网络文艺不会取代传统文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各种网络文艺形式百花齐放,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生命力,已经抢占了传统文艺市场。
B.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或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C.尽管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媒介载体不同,但适用于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也可适用于网络文艺。
D.传统文艺具备的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以及网络文艺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是传统文艺仍处于主体地位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相较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属于新概念,因此业界和学界仍未给出权威清晰的界定,也未开始系统科学的研究。
B.对于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业界和学界目前存在着多种看法,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不能全面地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C.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存在紧密联系,二者既交融又交汇,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网络文艺视作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或是传统文艺的补充。
D.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带来了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符合新媒体时代文艺发展的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要完全厘清它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仍需时日。
B.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我们既要认识网络文艺的优势和潜质,又要关注网络文艺的弊病。
C.网络文艺的科技色彩,商业化运作模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等特质本来是其作为新兴文艺形式的优势,但也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
D.网络文艺不可能取代传统文艺的主体地位,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毁灭和打击。
【答案】
1.A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A.“已经抢占了传统文艺市场”表述错误,原文是“正抢占传统文艺市场”。所以选A。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带来了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技术带来的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隐含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内在规律”。所以选D。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表述错误,原文是“至少在短时期不可能取代,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颠覆性改变乃至如少数学者担忧的毁灭性打击”。所以选D。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举人参加殿试,及第即可成为进士。
B.服阙: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C.正德九年:年号纪年法。古时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例如“庆历四年”“元丰十年”。
D.疏:奏章。它是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进言时使用的一种文书,也称“奏疏”或“奏议”,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5.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B.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C.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D.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世宁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密令龙英和赵元瑶逮捕屡次为非作歹的太平知州李浚,也多次上奏章极力举荐仕途不顺的贤才。
B.胡世宁通晓军事,果敢有谋。在赴京途中,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贼寇攻城的危机。
C.胡世宁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担任德安推官时,他制裁了骄横的岐王;作为江西副使,他大胆劝谏,要皇上遏制宁王宸濠的势力。
D.胡世宁处事严正,刚直不阿。在与李承勋、张璁及桂萼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2)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答案】
4.A
5.D
6.C
7.(1)世宁于是逃命到京城,自首住进了锦衣卫的牢狱。在狱中他三次(或多次)上书陈述宸濠谋反的情况,(但皇上)最终都没有察看。
(2)张璁、桂萼感激他,想引荐他来帮助自己。世宁(却)不肯依附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相抵触。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A.有资格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而不是举人。在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可以称为“进士”。故选A。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如名词、虚词、固定结构等。就本题而言,“沧州”“流寇”“世宁”“贼”都是名词,再结合文段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故选D。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他制裁了骄横的岐王”错误,制裁的是岐王骄横的随从官员。故选C。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1)亡命:逃命;逆状:谋反的情况;卒:最终;省:察看。(2)德:感激;援:引荐;附会:依附;牴牾:意见相抵触。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①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治平二年五月,苏轼妻子王弗逝世。第二年春,东坡作此词以怀念之。②沈郎:南朝诗人,晚年因老病而身体渐渐瘦小,腰上的围带也因此而常常缩紧,此处为词人自比沈约,写出自身的体弱多病。
8.“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本词上下阕,赏析景和情的关系。
9.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意蕴丰富,耐人寻味,颇有“韵外之致”。请简要分析。
【答案】
8.①词的上阕是以乐景衬哀情,下阕以哀景衬哀情。(答借景抒情亦可)。②上阕写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春景的生机勃勃反衬出诗人瘦削不堪、弱不禁风之状,流露出诗人自哀自怜之情。③下阕写不见鸿雁传书,只闻鹧鸪悲啼,但见落花满地;借冷清凄凉之景衬托诗人悼念亡妻、孤寂愁苦之情。
9.①作者的心情除了落花以外无人可以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苦;②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落花凋残,而诗人爱妻亡逝、形容憔悴,二者可谓同病相怜;③落花无言,即使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终究无法劝慰,更显作者内心的郁结。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情景关系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等。“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时连鸿雁都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亡妻的思念。
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抉择的句子是:“                   ,                  。”
(2)《曹刿论战》中从反面强调统治者要使民心归向,就必须为老百姓谋求福利的句子是:“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通过写被子破旧来表现自己生活穷困的两句是:“                   ,                  。”
【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3)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抉择” “为老百姓谋求福利”“被子破旧”,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兼”“徧”“弗”“衾”等易错字的书写。

 三、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①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②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希望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③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④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⑤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⑥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⑦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⑧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的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的情状,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40年在重庆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②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幼年时全家曾流离失所,青年时目睹日寇的轰炸,这些使吴良镛许下了“谋万人居”的宏愿。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的强音。
B.本文选取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不仅再现了他作为一个建筑学家的建筑理念和卓越成就,还揭示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理想、有情趣、爱国爱民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请结合全文概括吴良镛取得卓越学术成就的原因,并选取其中的一点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和认识。
【答案】(1)BD
(2)①其实质是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旧与新的整合。
②它体现在培养建筑人才方面。1950年,吴良镛一得知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就放弃深造,毅然归国执教;针对建筑人才的匮乏,他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③它体现在设计理念上。对北京旧城,他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追求既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他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其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
(3)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写信将其招回,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情怀、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了吴良镛。
(4)①有理想,青年时就许愿“谋万人居”。②有“伯乐”梁先生的发现、引导和垂范。③有开阔的学术眼界,先接触最新的建筑资料,后留学美国。④有刻苦勤奋的治学品质。⑤有爱祖国、爱天下人的仁者胸怀。⑥爱好广泛、朴素正派,有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和情趣。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分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注意语言表述的不同。A.“也有这样的期望”错。吴良镛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并没有具体到建筑方面。C.“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来自于多个方面。E.使得菊儿胡同成功改造的因素有很多,吴良镛的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首先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归纳。结合原文“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可以看出 “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融合。这种精神实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要重点把握“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这个短语。从文中筛选出梁思成对吴良镛帮助的内容即可。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文章,再筛选和题干句子有关的信息,并归纳。相关内容有“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最后归纳概括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总量已经极其庞大,哪怕一个人      几十年,也不可能把自己所学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②走在机场的王强宝      ,哪怕身旁的美女助理不时浅笑搭话,他也只是稍作应答。
③泰勒•斯威夫特看模特演绎各种款式的服装时,     。事后她接受访问,透露想设计服装的念头,因为她本身很喜欢色彩,希望尝试一下。
A.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B.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C.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D.目不窥园 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分析可知,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目不转睛: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①侧重“知识”研究,②侧重专心走路,③侧重“看”。所以选D。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暑假期间,同学们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了各项学科竞赛,如全国学科奥赛、世界或全国体育与艺术竞技比赛,各项比赛均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B.作为学生,我们应当坚定理想信念,为人生打好底色,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早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C.语文学习注重的是逐渐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能力。
D.老师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品质的养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梳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看是否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7届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详细答案版)』  下一个『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