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模块检测卷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模块检测卷二(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模块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
试题预览
模块检测卷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B.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D.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解析:原文有“大概始终没有”,“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的字样,选项C太过绝对。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B.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
C.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解析:“灵魂的洗涤处”是宗教建筑的特点。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
B.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D.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解析:原文“逊色一筹”的主语是“单个建筑”,不是“建筑群”。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芜湖县,再迁殿中丞、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
会诸路转运司置纠察刑狱官,以福建路命亮,覆讯冤狱,全活者数十人。久之,出知饶州。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州有铸钱监,匠多而铜锡不给,亮请分其工之半,别置监于池州,岁增铸缗钱十万。
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加直史馆,复遣还部。
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闾患,人共谋杀之。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徙升州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①。”
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
入为御史中丞。建言:“士民父祖未葬而析居,请自今未葬者,毋得辄析。”仁宗初,拜尚书右丞,知庐州,召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迁工部尚书、知亳州,迁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
亮有智略,敏于政事,然其所至无廉称。吕夷简少时,从其父蒙亨为县福州,亮见而奇之,妻以女。妻刘恚曰:“嫁女当与县令儿邪?”亮曰:“非尔所知也。”田况、宋庠及其弟祁为童子时,亮皆厚遇之,曰:“是后必大显”。世以亮为知人。亮卒,时夷简在相位,有司谥曰忠肃,人不以为是也。
(选自《宋史•马亮传》)
注:①赒:(zhōu)救济,救助。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籍其赀犹不足以偿   籍:抄没
B.人赖以济   济:救济
C.而反坐以死罪    坐:定罪
D.行次江州   次:到达
解析:次:驻扎,这里是“住宿”的意思。
答案: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非尔所知也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亮见而奇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B项:两个“也”都是表判断的句末语助词。A项:前“以”是“凭借”的意思;后“以”是“把”的意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意思是说,到燕太子丹把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这就招致了灭国的祸患;都是介词。C项:前“因”是“因为”的意思,后“因”是“通过”的意思,都是介词。D项:前“而”表顺承,后“而”表递进,都是连词。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亮处理政事很敏捷,但是没有廉洁的称誉,死时他的女婿是宰相,主管机构赠“忠肃”的谥号,人们都不以为然。
B.吕夷简小的时候,跟着到福州做县令的父亲,马亮看见他认为他很奇特,就把女儿嫁给他,马亮的妻子认为他有远见。
C.马亮任潭州知州时,属县有一帮亡命之徒,谋杀他事情败露,按法律应当被处死的有四人,马亮全部放了他们。
D.王均任命马亮为西川转运副使。王均叛乱被平定后,主将邀功请赏,杀了很多人,而马亮和其他一千多人却得以保全活命。
解析:B项:说“马亮的妻子认为他有远见”错,原文“妻刘恚曰”;C项:说“属县有一帮亡命之徒,谋杀他(马亮)”错,是乡闾人一起杀了“亡命卒”;D项:马亮担任西川转运副使,不是王均任命,而是在平定王均叛乱时朝廷任命。
答案:A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疑惑恐惧,一呼再起,这是灭了一个王均,又出现一个王均啊。
(2)临江各郡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救济他们,希望官府停止买粮,让百姓运粮相互救济。
(3)盐户拖欠赋税,(官府)把他们的妻子儿女抵押给富户,(马亮就)把他们全部放回家。
参考译文: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芜湖县知县,两次迁升后担任殿中丞、常州通判。吏民中有人因故丢失官钱,抄没他家产也不足以赔偿,妻子和孩子受牵连而被拘押的达到数百人,马亮就把他们放走,放宽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所欠的钱全部偿还了。
适逢诸路转运司设置纠察刑狱官一职,朝廷就委任马亮为福建路纠察刑狱官,复查冤狱,救活几十人。很久以后,出朝为饶州知州。州中豪强白氏掌握着吏役的底细,曾杀人,因大赦而被免罪,更加强横,成为当地的祸患,马亮揭发他的罪状,将他杀掉,辖境内的人都畏服。州中有铸钱监,工匠多而铜锡等原料供应不足,马亮申请分去一半工匠,另外在池州设监,每年增铸缗钱十万。
王均反叛,朝廷任命马亮为西川转运副使。贼人平定,主将邀功,滥杀不止,马亮保全存活千余人。城中米每斗一贯,马亮出仓米平抑米价,人们赖以救济。召见询问他蜀中情况,适逢有被诱胁加入贼党的八十九人被押至朝廷,宰相要把他们全部诛杀。马亮说:“愚民被胁从,这些不过是其中的百分之一二,其余逃窜在山林中的还有很多。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为之疑惧,一呼再起,是消减一个王均,又生一个王均。”皇帝醒悟,全部宽大他们。马亮加官直史馆,又让他回任所。
马亮被任为潭州知州,属县中有亡命士卒公然抢掠,成为当地居民的患害,人们一起商量杀掉了他们。事情被发觉,依法当死的有四人,马亮对这四人都宽恕了,说:“为民去害,而反处死罪,这不是立法的本意。”调任升州途中在江州住宿,正逢岁旱民饥,湖湘漕米几十船刚运到,马亮发文给守将,拨米救济贫民,于是上奏:“临江各州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救济,希望停止官籴,让百姓运粮相互救济。”
以右谏议大夫为广州知州。当时宜州陈进刚平定,而跟从陈进反叛的澄海兵家属二百多人,按法律应没入官府为奴,马亮都不追究。盐户拖欠官赋,(官府)把妻子儿女抵押给富户,马亮将他们全放回家。海船长久不来贸易,派人去招徕,第二年,到来的比当初还多一倍,珍宝货物大量聚集,朝廷派宦官赐宴以示慰劳。
入朝任御史中丞。建议:“士民父祖未葬而分居,请从今日开始凡未葬的,不要分开。”仁宗初年,任尚书右丞,再任庐州知州,入朝任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升任工部尚书、亳州知州,又升任江宁府知府,以太子少保退休,去世,赠官尚书右仆射。
马亮有才智,擅长处理政事,然而所到之处没有廉洁的美誉。吕夷简小时候,跟随父亲吕蒙亨到福州任县令,马亮见后觉得他很优秀,就把女儿嫁给他。妻子刘氏生气地说:“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一个县令的儿子?”马亮说:“这不是你懂的。”田况、宋庠和弟弟宋祁幼年时,马亮都待他们很好,说:“这些人以后肯定会显贵。”世人认为马亮有知人之明。马亮去世,当时吕夷简正任宰相,有关机构赠谥号为忠肃,人们都不以为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8~9题。
南歌子
贺 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8.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阕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
9.词的下阕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和上阕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赏,自取其乐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答案:(1)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 影
许 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院里有一棵树。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边住时,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 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解析:A项,小说开头并非要强调出生的卑微和苦难;D项,奶奶和母亲是不一致的,奶奶自然希望“他”过来,但情非得已;E项,父亲不是线索人物,线索人物是“他”。
答案:C项,3分;B项,2分;A项,1分。
(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影”是小说中婴儿“他”的奶奶(或者是爷爷奶奶)。(2分)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农民,他们非常疼爱孙子,但因为母亲的缘故却不能正常接触孙子,只能默默地偷偷地向孙子传达爱。(4分)
(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视角独特:小说中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影”爱抚而成长的故事,从婴儿的角度观察、反映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②讲究“小小说空白与神秘”(或者答“留白”):小说以“人影”为题,并着力塑造了这神秘形象,但直至小说结尾也未交代“人影”是谁,制造了叙事上的空白和神秘,体现了小小说的文体魅力和阅读情趣。
③设置悬念,构思精巧:小说中以婴儿视角进行叙述,隐去“人影”的真实身份,悬念迭起,结尾仍然没有解开谜底,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特点1分,分析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6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最真实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生活中的婆媳矛盾:父亲在部队不能经常在家,母亲与爷爷奶奶关系淡漠,不让爷爷奶奶接触孙子,并且婆媳矛盾也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
②讴歌了那种长辈对晚辈无私、温暖、天然的不求回报的隐忍大爱:文中的“人影”在母亲离开之后给予孙子的疼爱让人动容,但平时却不能真实流露出来,甚至于要刻意伪装,但这种爱温暖了主人公的一生,也浸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
③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之爱对抗家庭矛盾的愿望:小说中以婴儿的视角在朦朦胧胧当中写出对于祖辈之爱的回忆和珍惜,表现了追求和谐善良的家庭关系的良好愿望,呼唤家庭关系中逝去的真情、亲情。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学者蒙文通看到他的文章,慕名前来造访,打开“系年”手稿便被吸引了,在回南京的车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认为该书“体大精深,乾嘉以来,少有匹矣”。
钱穆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观点,顾颉刚也是康的拥护者。钱穆对此十分怀疑,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己有恩就放弃己见,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用事实证明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顾颉刚对此毫不介意,不仅将此文在《燕京学报》发表,还推荐他到燕京任教。钱穆称,“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钱穆的文章影响极大,一扫刘歆遍造群经说,在经学史上另辟了以史治经的新路子,对经学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其观点也逐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北平各大学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课,原俱主康说,亦即在秋后停开,开大学教学史之先例。”(罗义俊)
钱穆后来到北大任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月考试卷


上一个『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模块检测卷一』  下一个『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单元质量检测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