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12月月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7届12月月考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届12月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
试题预览
2017届12月月考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 》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 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 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D.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1. D 以偏概全。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是“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弊端愈加明显。
B.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文化注重改造、征服自然,而中国文化则恰恰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C.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D.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 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2. A 时间不当。“长期以来”应该是“21世纪以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B.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 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C.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D.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3. C 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
石建国
1894年,41岁的张謇状元及第,实现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最高梦想。此后一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张謇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鉴于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张謇选择南通来实现他的强国梦,决定先开办纱厂,以此作为“实业救国”的突破口。
南通是我国传统的产棉区,此地棉花产量高,质地好,纤维长,富有弹性,很早就以“沙花”而闻名。日本纱厂早就对“通产之棉”垂涎已久,《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更使他们蠢蠢欲动。为了抵御日方资本侵略,避免南通成为日本纱厂的廉价原料产地,张謇兴办实业的第一步就选择了办纱厂。
但纱厂的创办困难重重。中央政府各级官吏腐败不堪,国库空虚,指望官僚资本犹若镜花水月,地方官僚地主对此也持观望态度。建厂资金匮乏,经验和人才不足也是很大障碍。但执拗的他绝不轻言放弃,强国梦鞭策他继续坚持下去。最后,他决意仿照洋厂,采用股份制向社会筹集资金。
历经“千磨百折,首尾五载,忍侮负讥”,1899年4月14日,大生纱厂正式开工。张謇之所以将纱厂取名为大生,源自《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其意在给普通老百姓以生计,使他们能有饭吃,有衣穿,方能以图将来。这也是张謇办企业、兴实业的根本出发点。在张謇的努力下,开工1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除了纺织业,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已经包括69家各类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张謇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界巨擘。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謇被世人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人才是立国之本,而人才出自教育”。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张謇深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张謇的救国方略是以教育为父,以实业为母,他认为,“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在各项教育事业中,张謇尤其注重师范教育,他把师范教育视为一切教育之母,认为只有发展师范教育,专科以上的高等教育才能有其基础。因此,他在家乡开办实业的同时,又积极兴办教育文化事业,特别是开办师范学校。
张謇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2万余两白银,再加上他四方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属于中等师范性质,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后来学校根据需要不断增设新的学科、新的设施。学校的发展已逐步超过了一般中等师范学校的范围,具有大专学校的基本建制规模了。除了通州师范学校外,张謇还陆续设立了女子师范学校、盲哑师范、乡村师范、甲种师范讲习所、乙种小学教员讲习所等师范学校。为了践行自己的梦想,他一直朝着普及国民教育的目标前进。
自近代以后,中国开始出现新的城市规划学说,但囿于时代条件的客观限制,这方面的实际建设却大多有名无实。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南通是中国人基于自己的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其中,张謇居功至伟。
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因而他的事业虽在南通,终极关怀却在中国。在急剧变换的时代风雨中,出身于封建王朝的张謇却能清醒地“睁眼看世界”,并躬身实践长达30余载,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相关链接】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4.下列对文本及“相关链接”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南通是我国传统的产棉区,也是张謇的故乡,南通棉花产量高、质地好,以“沙花”而闻名,日本纱厂早就对“通产之棉”垂涎已久。
    B.张謇是一个泥古执拗的人,他创办纱厂困难重重,但是他绝不轻言放弃,强国梦鞭策他继续坚持下去,最终创立了大生纱厂。
    C. 张謇是我国近代着名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毛泽东和杜威对南通教育就有很高评价。   
 D.南通是中国自近代以后有全面规划、建设的第一个代表性城市,中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张謇居功至伟。
4.A(B项,“张謇是一个泥古执拗的人”错误,原文是“但执拗的他绝不轻言放弃”。C项,“杜威对南通教育就有很高评价”文中无信息,毛泽东高度评价的是张謇在中国民族工业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D项,“有全面规划、建设的第一个代表性城市”错误,原文是“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张謇居功至伟”这话是针对张謇在南通城市建设方面的贡献而言的。)
5.张謇为了实现强国梦,有何想法和作为?(4分)
①他决定在南通开办纱厂,以此作为“实业救国”的突破口,实现自己的强国梦;他决意仿照洋厂,采用股份制向社会筹资,历经艰辛,大生纱厂正式开工。②他深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教育为父,以实业为母”为救国方略,利用纱厂和个人积累,并四方筹资金,兴办教育。③他目标远大,睁眼看世界,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6.张謇“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的观点很具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分)
所谓“世界的眼光”就是说眼界要开阔,眼光要长远。(2分)正因如此,张謇为抵御日方资本侵略而办纱厂,大生集团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兴办师范教育培养众多人才,南通成为中国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这些都充分说明张謇是在用“世界的眼光”办中国的一国之事。(2分)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过去30多年的开放政策所带来的成功亦是张謇这一观点的有力注脚。我们就更应该将我国之事置于世界范畴中,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办好一国之事,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2分)(结合文本,对张謇的观点进行解说;联系实际,说明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4分)
  母  校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写“父亲语无伦次地说起母校,夸张的动作,一连串的表演”这个情节,可以激起儿子的好奇其心,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小说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意在突出城乡的差别,使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望。
C.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马上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但并没有揭穿父亲的谎言。
D.结合全文来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E.父亲的谎言虽然成就了孩子,但这一做法不值得肯定,以后孩子将很难信任父亲了。
7.A.D(B.意在突出城乡的差别,过度解读;C.马上得知错误;E.但这一做法不值得肯定,以后孩子将很难信任父亲了错误)
8.最后一段,“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儿子面对父亲的谎言,为什么眼睛里蓄满了泪花呢。(4分)
①因为儿子明白父亲善意的谎言,用心良苦,被父亲的对他深深的爱而感动流泪。②对父亲心存感激之情,因为父亲的谎言,才引起他的好奇心,充满梦想,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4分)
 9.文中塑造父亲形象用了哪些写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父亲的印象和看法。(6分)
问题一(2分):文中塑造父亲形象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问题二(4分):①疼爱儿子,能为儿子将来打算。父亲为了儿子的明天,编出了一个谎言,目的是激励儿子能读书上进,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②懂得教育方法,父亲并没有直接对儿子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一个谎言,引起儿子的好奇,并努力去争取。③勤劳质朴,父亲终日劳作着,入冬前还在准备柴草。④不善言辞,语无伦次,借助动作神态骗儿子,从而让儿子信以为真。(一点2分,答对两点,并能结合文本分析得4分,有其他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召对,上喜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嘉庆四年,署理浙江巡抚,寻实授。海寇扰浙历数年,沿海土匪勾结为患。元征集群议为弭盗之策,造船炮,练陆师,杜接济。五年夏,寇大至,元赴台州督剿,请以定海镇总兵李长庚总统三镇水师,并调粤、闽兵会剿,浙洋渐清。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二年,服阕,授兵部侍郎,复命为浙江巡抚。元两治浙,多惠政,平寇功尤著云。 方督师宁波时,奏请学政刘凤诰代办乡试监临,有联号弊,为言官论劾,遣使鞫实,诏斥徇庇,褫职,予编修,在文颖馆行走。累迁内阁学士,迁工部侍郎,出为漕运总督。 二十二年,调两广总督。先一年,英吉利贡使入京,未成礼而回,遂渐跋扈。元增建大黄滘、大虎山两炮台,分兵驻守。迭疏陈预防夷患,略曰:“英吉利恃强桀骜,性复贪利。宜镇以威,不可尽以德绥。彼之船坚炮利,技长于水短于陆。定例外国货船不许擅入内洋,傥违例禁,即宜随机应变,量加惩创。各国知彼犯我禁,非我轻启衅也。”终元任,兵船不至。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腾越边外野人时入内地劫掠,而保山等处边民曰傈僳,以垦山射猎为生,可用,乃募僳僳三百户屯种山地,以御野人,即以溢课充费,岁有扩充。野人畏威,渐有降附者。二十九年卒,年八十有六,优诏赐恤,谥文达。
(节选自《清史稿•阮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B.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影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C.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D.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10. D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理指某官职出现空缺,由其他人暂时代理,阮元先代理浙江巡抚,后正式担任此职。
B.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文中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
C.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物资,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它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D.傈僳指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大多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带,以狩猎、农耕为生。
11. C(“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粮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元受皇上召见,回答皇上提出的有关问题;皇上对阮元的应对感到非常满意,他庆幸自己年过八十以后还能得到阮元这样的人才。
B.多年来,海盗和土匪相互勾结,在浙江沿海一带为非作歹,阮元担任浙江巡抚之后,采取有力措施,平定了盗匪之乱。
C.浙江乡试发生了。联号作弊的事件,刘凤诰负责乡试监督工作,因此受到言官的弹劾和皇上的斥责,被撤去职务,只担任编修。
D.阮元调任两广总督后,主张在威势上镇住洋人,他增建炮台,严阵以待,一直到他任期结束,外国的兵船不敢前来挑衅。
12. C(受到弹劾和斥责、最后被撤职的人是阮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征集群议为弭盗之策,造船炮,练陆师,杜接济。
阮元征求、收集众人的意见制定了消灭海盗的策略,建造船只大炮,训练陆上军队,杜绝对海盗的支援。(译出大意给3分;“弭”“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先一年,英吉种贡使入京,未成礼商回,遂渐跋扈。
前一年,英吉利国(英国)前来进贡的使臣到达京城,没有完成(朝见皇上的)礼仪就回去了,于是(英国人)逐渐地蛮横无礼起来。(译出大意给3分:“贡使”“成礼”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中进士,皇上召见阮元,让他回答有着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召对”结束后)皇上高兴地说:“想不到朕八十岁以后又得到一个人才。”嘉庆四年,阮元代理浙江巡抚,不久正式担任此职。(当时)海盗袭扰浙江沿海已经很多年,并且与沿海土匪相互勾结成为祸患。阮元征求、收集大家的意见制定了消灭海盗的策略,建造船只大炮,训练陆上军队,杜绝对海盗的支援。嘉庆五年夏天,海寇大举袭扰,阮元赶赴台州督军征剿,请求(朝廷)让定海镇总兵李长庚统一指挥三个镇的水师,同时调遣广东、福建的军队联合剿匪,浙江沿海一带的洋面慢慢变得清静。嘉庆十年,阮元遭逢父亲丧事而离职守孝。嘉庆十二年,阮元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来)再次受命担任浙江巡抚。阮元先后两次治理浙江,有很多德政,(其中)平定海寇的功绩尤其突出。当年阮元在宁波督师征剿盗匪时,上奏朝廷请求由浙江学政刘凤诰代替他担任浙江乡试的监临(“监临”负责乡试监察工作,一般由主要官员担任)一职,(乡试时)发生了串联舞弊的事件,阮元被谏官弹劾,进行派使臣来调查审讯,从实了案情,皇上下诏斥责阮元徇私包庇,剥夺了阮元的职务,让他改任编修,在文颖馆(“文颖馆”指朝廷编纂馆。乾隆下令编《皇清文颖》,嘉庆下令编《续皇清文颖》,故名)参与相关工作。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士,(又)调任工部侍郎,(后来)调出京城担任漕运总督。嘉庆二十二年,调任湖广总督。(在他任湖广总督的)前一年,英国前来进贡的使臣到达京城,没有完成(朝见皇上的)礼仪就回去了,于是(英国人)逐渐地蛮横无礼起来。阮元(到任后)扩建大黄滘、大虎山两处炮台,分别派兵把守。他连续上疏陈述要提前防备外国人引发的祸患,主要内容为:“英吉利依仗国力强大桀骜不驯,其本性又贪图利益。应当用威力镇住他们,不能完全用恩德来安抚。他们的舰船坚固,大炮厉害,在作战技能方面擅长海战而不善于在陆地作战。按惯例外国的货船是不许擅自进入内海的,如果违反例行的禁令,我们就应该随机应变,适当加以惩戒。各国也会知道是他们违反了我国的禁令,不是我国轻率地挑起事端。”一直到阮元任职结束,外国的兵船没敢来。道光六年,阮元调任云贵总督,云南盐政久已衰敝,每年亏空盐税达十多万,阮元弹劾罢免了贪污的官吏,全力杜绝盐政的漏洞和走私,(各地)盐井产量衰减和丰产情况不等,官府就出面进行调剂补充,过了一年税收除了上交的还有盈余,酌情调拨为边防费用。腾越边境以外的土人时常进入内地抢劫掠夺,而保山等地有僳僳族边民,他们以开垦荒山和打猎为生,官府可以将他们用起来,于是招募了三百户傈僳边民集中开荒种地,借用他们抵御外土人的袭扰,就用盈余的盐税作为开展这项工作的经费,逐年增加。境外土人害怕这种威势,渐渐地就有了来投降归附的人。阮元于道光二十九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皇上下诏给以高度评价和优厚抚恤,谥号文达。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 15题。
感鹤
【唐】白居易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1】。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2】。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3】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不唯怀稻粱,兼亦竞腥膻;不唯恋主人,兼亦狎乌鸢【4】。
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
注释:【1】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淮南子•说山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高二语文期末复习』  下一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