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二、当仁,不让于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二、当仁,不让于师(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二、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美字体 往 者 不 可 谏 来 者 犹 可 追 赏美文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
试题预览
二、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美字体 往 者 不 可 谏 来 者 犹 可 追


赏美文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地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上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妄。“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其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能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亲其师,信其道
本课节选的这几章都是围绕孔子和弟子们的关系展开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爱,孔子和弟子们相处,不以师道尊严自居,而是平等对待弟子们,而且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见《述而》)。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有良好的师承传统。但在当今时代,也出现了许多师生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爱生如子、放下架子、尊重学生,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经常表扬与鼓励学生,那么学生就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
 运用角度
 
【课外应用】
 
兼容并蓄,鼓励个性。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查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赤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给予赞扬、鼓励。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何如:怎么样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如果
C.愿为小相焉   为:做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解析:B项,如:或者。
答案:B
2.与“以吾一日长乎尔”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仁,不让于师
B.约我以礼
C.仲尼岂贤于子乎
D.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仲尼岂贤于子乎   B.道之斯行
C.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D.亡之,命矣夫
解析:B项中的“道”通“导”。
答案:B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伤于日月乎   伤:妨害
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诱:诱导
C.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微笑的样子
D.吾与点也   与:和
解析:D项,与:读yù,称赞。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乙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料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②羖:公羊。③累绁:用绳索捆绑。④粥:通“鬻”,卖。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解析:可据文段中动词的含义进行断句。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B.“季氏史”即委吏,掌管委藏工作,即后之司仓氏、司庚氏,掌保管、出纳。
C.“大司寇”先秦官职,西周时期的司寇。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
D.《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解析:《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简称。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的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解析:原文中孔子得到了善待。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两句话的翻译中,重点是文言句式和实词。“孔丘,圣人之后”是判断句,“虽”,第(1)句中是“虽然”,第(2)句中应为“即使”;“达”,显达;“王”,称王;“霸”,称霸。
答案:(1)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2)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账目,清楚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提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孔子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乙丑日。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
三、语言运用
9.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的能力。本题为开放型题目,三个图任选其一,说出理由即可。第一幅图是一位女子做捂住鼻子的手势,旁边的三个字为“我介意”,意思是我介意别人在我面前抽烟,你抽烟已经影响到了我,意即请勿抽烟;第二幅图是一位女子手掌向前做制止的手势,旁边三个字为“不可以”,意思表达得更加直白有力,警示吸烟者,在我面前吸烟不可以,我不能接受;第三幅图是一位女子做停止手势,旁边三个字是“请停止”,意思是明确告诉吸烟者,请停止吸烟的行为,表达坚定。
答案:(示例)我认为第三幅最好。第一幅表现出厌恶,让吸烟者心理上难以接受;第二幅态度不严肃,不易引起足够注意;第三幅表情严肃有礼,手势态度坚决,效果最好。(言之有理即可) (60.180.3.22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一、无端崖之辞』  下一个『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