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金华地区中考语文考点集训37.议论文阅读(B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7年浙江省金华地区中考语文考点集训37.议论文阅读(B卷)(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考点集训37.议论文阅读(B卷)(一)(2017·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茶道之精神佚 名①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圆、红枣等配料来泡喝;另一类是“清饮”,____。“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①C”;注重色香味,讲
试题预览
考点集训37.议论文阅读(B卷)

(一)(2017·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茶道之精神
佚 名
①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圆、红枣等配料来泡喝;另一类是“清饮”,____。“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①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②A”;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③D”;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④B。
②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③茶道追求“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④“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是指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合。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虚怀若谷、心中常乐。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⑤“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这种怡悦性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⑥“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①C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②A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③B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请根据“混饮”的定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叫“清饮”。
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答案表明“不添加任何别的东西,只用开水泡喝”即可。)
2.请将下列有关“清饮”的四个层次按适当的顺序填充到第①段的横线上。
A.品茶   B.茶道   C.喝茶   D.茶艺
3.下边的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问还原到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
句子: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还原到①和②自然段之间最合适。
4.作者认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那么,“和”在茶道精神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或“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5.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请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入第⑥段的横线上。
A.情    B.性    C.道
6.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浣溪沙》中有关“酒困思茶”的两句诗。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二)(2017·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
①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②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③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给大学生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作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无论做学问、做事、做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好习惯。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1.从全文看,围绕“在中学生里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①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②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
2.本文谈良好习惯的养成时,第②段提到“专注重文字教育”有什么作用?
提到“专注重文字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形成对比,突出了专注重文字教育(治学方法)的弊端,证明了中学生时期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品性教育或人格陶冶)的重要性。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这句话总结全文,强调了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处于定型期的中学生的重要性,照应了文章第③段结尾处的内容。
4.作者认为“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请联系上下文,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链接材料】
①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②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示例一:学习语文不能急躁,以为语文学习可以一蹴而就。语文的学习要多读多写,使自己慢慢学会“透彻”地读书,“通顺”地写文章,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示例二:学习语文不能心存成见,认为语文不重要。语文的学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未来从事的工作,而且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61.175.205.17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7年浙江省金华地区中考语文考点集训36.议论文阅读(A卷)』  下一个『2017年浙江省金华地区中考语文考点集训3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