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卷(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2016級第一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題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注:所有选择题答案均按题号顺序填涂在机读卡上(含单选和双选)】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在海外追逃行动的强大压力下,中国“红色通缉令”头号嫌疑犯杨秀珠走向穷途末路,正在考虑放弃申请政治庇护,准备
试题预览
高2016級第一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題
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注:所有选择题答案均按题号顺序填涂在机读卡上(含单选和双选)】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海外追逃行动的强大压力下,中国“红色通缉令”头号嫌疑犯杨秀珠走向穷途末路,正在考虑放弃申请政治庇护,准备回国受审。
    ②虽说自驾车游览野生动物园景区是一种刺激、新潮的游览方式,但不曾想动物园养虎遗患,有游客不守规则并因此丢掉了性命。
    ③“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中不可能一挥而就。因为它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注重需求端的重大思路调整,是一项长周期经济改革。
    ④2016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将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消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⑤在以“物欲”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科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发展到无出其右的地步。
    ⑥以改变“思想贫困”状态为重点,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扶贫,相比之下见效虽慢点,却不失为脱贫釜底抽薪的良策。
    A. ①④⑥   B.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网约车被合法化后,使得中国城市出行市场的固有竞争格局被打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改革也应尽快启动,以对接市场。
    B.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C.近日,受暴雨、洪灾等恶劣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各大机场和车站的多条航班和列车被迫延迟或停运。。
    D. “长征七号”火箭首发搭载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作为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首次实验飞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化自信 ① 体现在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上, ② 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当下发展及其前景的态度上。 ③ 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 ④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 ⑤ 如何树立和增强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⑥ 成为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
A 不仅 而且 对 因为 / 也
B 既 也 对于 / 而 则
C 不仅 也 / 因而 但 更
D / 更 就 从而 所以 仍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补殿直,稍迁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副使赵昌言、寇准锋气皆锐,慢显,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诏加切责,黜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疏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三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及应援北平控扼之路。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章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策,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景德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①卒,年七十六。
                                                (《宋史•列传二十七》)
    【注】①信宿:连宿两夜,也可谓两三日。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为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事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 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C. 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D. 古代是等级社会,对身份不同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称为卒。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书和一处宅第。
    B.王显为人固执,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到后来贬为刺史。
    C.王显性格谨慎,有时没错也要请罪。咸平三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阵作战胜利,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而请罪。
    D.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后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即可。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5分)
答:     。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5分)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②,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胜:美;③纪:经营。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其塑造的“菊花”形象成为众多失意文人的精神寄托。
    B.本诗从体裁上来说为五言诗。诗歌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本诗为近体诗。
    C.陶诗贵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
    D.本诗描写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氛。
9、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0、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
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词:“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语言平实,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2)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概括曾祖母心理上的特点。(4分)
答:     。
(3)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
(4)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张大千                   李永翘
    ①张大千一行来到莫高窟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时分,他刚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打着手电进入洞窟内,他简直惊呆了。在依稀的灯光下,只见石窟内的所有墙壁都绘满了五彩缤纷、光耀夺目的各种壁画,宛如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他看见这些壁画与彩绘激动至极,毫无倦意。他在敦煌停留的时间近三年之久,成了当时的中国画家中来敦煌最早、停留时间最长、钻研最深、临摹最多、影响最具、贡献最大的第一人。
    ②在张大千来敦煌之前,莫高窟已有两次编号,但因其很不科学,故其影响甚微。他细心比较了前两次编号的优劣后,决定对莫高窟进行一次重新编号。他经过实地仔细调查,每日领着张心智小心谨慎地从事这项十分重要却异常枯燥的工作。他们先在纸上初编后,然后在每个石窟洞外直接进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对莫高窟的编号工作,从而为莫高窟的每个洞窟都标上了清清楚楚的“门牌号码”。
    ③张大千率领众人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全面展开了,他把众人分成了几个小组,严格按照“复原临摹法”来临摹,这种临摹方法难度更大,要求也更苛刻。他每天皆是“出没于洞窟之间,手忙于笔纸之上”,“一头风沙,满身颜料”。他在敦煌时不仅要克服物质和精神上的许多困难,而且要冒着生命危险,他没有退缩,他说:“为了祖国的艺术事业,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拼、去搏!”张大千在编号、临摹等工作中,抽空写成了《敦煌石室记》的手稿,是我国敦煌艺术研究的首部学术专著。张大千及其所率的众人临摹敦煌壁画精品300余幅。张大千带着他的临摹敦煌壁画回来之后,不论走到哪里,那里便会刮起一场猛烈的“敦煌旋风”——人人交口说敦煌、称赞敦煌、向往敦煌,敦煌光辉伟大的艺术奇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扬。“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展览”在兰州引起轰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从此,对于敦煌的科学保护与研究被纳入了国家计划,并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相继在兰州、成都盛大展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国人从此了解了敦煌艺术。敦煌学巨擘陈寅恪撰文《观大千临抚敦煌壁画之所感》,他说:“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民族艺术上别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举,更无论矣!”
  ④《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南唐时的著名画家所绘,张大千一见到这件国宝中的国宝就爱不释手,执意要买。可是卖主要500两黄金,而他也只有这么多钱,但却是用来买房子的。他素爱北平,抗战胜利后,他来到北平后就准备在此地买房定居了。不久前,他刚刚    
看重了一所房产,那是一所旧王府,深得大千的喜爱。其售价也是500两黄金,他已交了定金,不日即要交割。他最后还是决定买下了这幅画。
    ⑤张大千决定了要远赴南美,但他觉得行前首先要把他所珍藏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一大批国宝捐献祖国。他通过徐伯郊之手全部捐赠给了祖国。
    ⑥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中亲自搬动假山巨石时不慎用力过猛,突然觉得双眼发黑,金花乱冒,什么也看不到了,经医治,瞎了一只眼,成了“独具只眼”。现在,不要说画工笔画,就连写信,他也是模模糊糊的。不在困难面前低头的他向古人学习、向外国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他将中国古老的破墨、泼墨画技法与西方绘画中最新的抽象自动画表现技法相融合,创立出了一种独特的破墨、泼墨,再进而发展为泼彩和泼写兼施的新技法与画风。他说:“这样画可以得其天趣,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艺术无止境,我们作画的人就应当这样,时时进步,不断创新。”
    ⑦张大千的一生视绘画犹如生命,而且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曾多次说过:“我的画笔不会停,我会一直画到死的那一天。”他一生中用废了的各种毛笔不计其数。
    ⑧张大千逝世以后,根据他留下的遗嘱,他把绝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了国家,而他留给亲人们的只有他的数量极少的自作书画,每人还分不到一幅。
                                                 (选自《张大千传》)
    相关链接:
张大千,中国现代黄山画派始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82岁时,他勇敢接受了一次挑战:要画一幅巨画——《庐山图》。他在绘制画的上端部分时,叫家人将他抬到画桌上去,他趴在桌子上,颤巍巍地艰难绘画,画着画着,感到头昏眼花、心动过快、体力不支。家人赶紧拿救心丸让他服下,他稍微歇一歇,继续趴着再画。他感慨道:“我这哪里是在绘画啊,纯粹是在拼老命啊!”集三年之努力,巨著《庐山图》完工,引起轰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莫高窟重新编号的工作十分重要又异常枯燥,但是张大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就独自完成了对莫高窟洞窟的编号工作。
    B.张大千采用要求高、难度大的“复原临摹法”临摹敦煌壁画,有时甚至需要冒着生命危险,但张大千仍然没有退缩。
    C.张大千一生以艺术为重,舍弃购置喜爱的旧王府,重金购买《韩熙载夜宴图》,表明他在物质享受与艺术事业冲突时,优先考虑后者。
    D.张大千从不肯向困难低头,虽然“独具只眼”,还继续在艺术道路上奋进不息,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中西绘画技法相融合的新路。
    E.因为张大千不吝钱财,所以他把所珍藏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一大批国宝和绝大部分财产捐献给祖国,仅留数量极少的自作书画给亲人。
(2)张大千对敦煌艺术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
(3)文章前五段在刻画传主的形象上,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答:                。
五、微作文(25分)
13.观察并思考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个文段。
 
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重点,中心明确,不少于300字。
高2016級第一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題答案
1. A【解析】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养虎遗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使用对象错误,应为“一蹴而就”;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使用正确;无出其右:没有人能超过他。此处褒贬失当,应为“无以复加”;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2.D【解析】A项介词误用,缺主语。删去“在……后”;B项修饰语位置不当,“罕见地”应该放在“用四个整版”之前。C项“多条航班和列车”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3.B【解析】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考查介词和关联词的使用,需要明确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适当采取排除法来解答。分句①和②是并列关系,第③处,用“对于“与后文“而言”相搭配,第④处前是分号,显示前后句子是并列关系,不能选“因为、因而、从而”,⑤⑥两句是对全段的总结,综合各句内在的逻辑关系,只能选B。
4.D【解析】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
5.B  解析】“迁”指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 “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升迁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 “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 ,如“元 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白居易被降为江州司马。(3分)
6.B 【解析】“常常出错”表述有误。
7.(1)(5分)当时正连续下雨,契丹人用皮子做弓弦,弓弦浸湿后乏力无法使用,王显趁机大败敌人。(“方”1分,“堪”1分,“因”1分,句意2分)
(2)(5分)况且现在西部边疆不安定,如果北部的部落和他们结盟互相援助,那么中原的祸患不可估量了。(“鄙”1分,“傥”1分,“中国”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封王时,曾在身边供职。性情谨慎耿直,不喜欢过分亲近,从未踏入集市店铺。太宗即位,逐渐提升为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任军器库副使,升为尚食使。八年春,任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皇上对他说:“你的家族本是儒生,少年遇到战乱抛弃了学业,现在管理我的军机要务,没有闲暇博览群书,能熟读《军戒》三篇,也可以免于面壁了。”因而取出这部书并把道德坊的一处住宅赏赐给他。此后处于这个职位时间长了,军机事务更加繁多,王显有时失误,护短始终不肯改正,皇上常当面告诫他。淳化三年,下诏严加谴责,贬官授随州刺史。当时夏台、益部侵扰,王显上疏说:“近年来,战事没有停息,合宜的做法是谨慎驻守,加固城垒,积聚粮草,然后选拔有才能有勇气的人,交给他边疆重任,即使发生危急情况,也因平时有防御准备,对方又怎么能造成祸患呢?”咸平三年秋,加官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允许先处理后奏报。十月,契丹入侵,前锋过了威虏军。那时正值多雨。契丹用皮革做弓弦,受潮松弛无法使用,王显趁机大败他们。王显上言“原先奉诏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布阵。没过多久,敌军已经越过屏障,我的前阵虽然取得胜利,终究违背了诏令。”送上奏章请求处分。皇上发下亲笔书信,抚慰他不要忧愁害怕。第二年,请求退休,不允许。当时商议御驾亲征契丹,王显上言:
“严寒的冬季就要到来,敌人没有侵犯边塞,皇帝轻易出行,直达边境,敌人尚未遇到,军队就先疲惫了。何况现在西部边境不安宁,如果北部边境的部落与他们结成互援,那么中原的祸患就不可估量。如果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兵,加固城垒整修盔甲武器,也足以防备敌人了。”契丹入侵,皇上商议御驾亲征。王显又陈述三条策略,说:“大军正在镇定,契丹一定不会向南侵犯,皇上只要驻留澶渊,诏令镇定出兵,会合黄河以南军队,联合攻打他们就可以。”接着契丹求和结盟。三年冬,患病,诏令宦官带御医治疗探望。第二年正月,允许返回京城。到达京城,过了两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8、B【解析】本诗为古体诗。近体诗主要指律诗和绝句。
9、DE【解析】A:开头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而后文写的是诗人的田园乐趣,而非全在写佳日登高赋诗。B:写的是邻居路过门前,热情地打招呼、唤酒。C:写的是想念时就披上衣服,去找人谈心。
10、第一问:这种乐趣是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白描。“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进行描述:邻居路过门前,热情地打招呼、劝酒,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想念时就披上衣服,去找人谈心,说说笑笑没有满足之时。
11.(20分)
(1)(4分)AC
(2)(4分)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答对一点得2分)。
(3)(4分)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这影响有生活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心灵上的滋养(2分)
(4)(8 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心灵的隽永仁慈(2 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博大与贡献(2分)。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2分)。
12.(16分)(1)(4分)C、D(每项2分)A.“独自”表述不恰当,应该是张大千和他的儿子张心智共同完成莫高窟的编号工作。B.“复原临摹法”需要“冒着生命危险”于文无据,原文所说的是他在敦煌期间的事,不是实指“临摹敦煌壁画”这一件事情。E.“张大千不吝钱财”表述不准确,“捐献国宝和绝大部分财产” 不仅仅是不爱钱财,更主要是爱国。(2)(6分)①为莫高窟编号,使莫高窟艺术研究从此建立在科学的、系统的基础上。②对敦煌壁画在临摹中有创造,也是对敦煌学创造性的研究。③完成我国敦煌艺术研究的首部学术专著《敦煌石室记》。④刮起一场猛烈的“敦煌旋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政府对敦煌艺术的高度重视。(每点2分,任答3点,意思对即可)
(3)(6分)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了张大千到莫高窟编号、临摹壁画的工作,购买国宝、捐献国宝的行为(2分);表现他不畏困难、勤奋拼搏,热爱祖国、大公无私。(2分)②侧面描写:借敦煌学巨擘陈寅恪的评价,突出表现张大千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和巨大贡献(1分);写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引起社会和政府研究的“敦煌旋风”,从侧面表现张大千在敦煌艺术上突出成就。(1分,意思对即可) (60.180.3.7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下一个『云南临沧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含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