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三周检测试卷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九年级语文第三周检测试卷
(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九年级语文周检测试卷二9.25总分:100分得分一、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10分):社稷()缥碧()经纶()隳突()鸿鹄()轩邈()转徙()诣太守()二、名句积累,(每小题2分共20分):1.晓战随金鼓,。2.,春风不度玉门关。3.,春江水暖鸭先知。4.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陈涉世家》
试题预览
九年级语文周检测试卷二 9.25
总分:100分 得分
一、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10分):
社稷( ) 缥碧( ) 经纶( ) 隳突( )
鸿鹄( ) 轩邈( ) 转徙( ) 诣太守( )
二、名句积累,(每小题2分共20分):
1.晓战随金鼓, 。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春江水暖鸭先知。
4.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陈涉世家》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 《与朱元思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捕蛇者说》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
三、文言阅读理解(44分):
(一)(22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8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4分)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4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二)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4题。(22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8分)
(1)岁赋其二( ) (2)几死者数矣 ( )
(3)更若役( )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译:
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6分)
答:
4.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26分):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 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 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4分)
片断一: 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
片断三: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4分)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3.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4分)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4. 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5.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4分)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一)答案,共22分:
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2分)答案:B
(二)(共22分)
1.(1)每年 (2)几乎、多次 (3)更换 (4)冒着 (2分。答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2.(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分。意思对即可。“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3.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简单摘录原文,即使意思全对,也只能得2分。)
4.(1)苛政猛于虎也。(2分,缺“也”不扣分。语言表达不同,意思对得1分。)
(2)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2分。意思相近即可,“目的”(躲避苛政),不避“危险”(猛虎伤人)各1分。字数不同,意思对得1分;字数相同,意思对,但结构完全不同,得1分。)
(三)(26分)
1.片断二:望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以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
片断三:邻家大伯因为父母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两个片断各2分,意合即可)
2.(4分)(“一枕”扣住了“夜”“不眠”(2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2分)。(言之成理即可
3.(4分)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和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意合即可)
4.(4分)动作描写(1分),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1分),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奏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2分)。
5.(4分)B(A项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CD项只强调了此刻瞬间的感受) (218.92.44.2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
九年级语文14周周检测试卷(苏教版)
』  下一个『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太康一高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详细答案版)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