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语文试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语文试题解析(高二必修五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绿林与侠为同源所出,这个“源”就是战国时期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集团。“士”是先秦时期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在春秋以前,知识为贵族垄断,“士”主要指那些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以作战为主、以耕田为辅的社会阶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
试题预览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林与侠为同源所出,这个“源”就是战国时期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集团。“士”是先秦时期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在春秋以前,知识为贵族垄断,“士”主要指那些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以作战为主、以耕田为辅的社会阶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解体,使部分平民有了接受文化知识的可能。于是“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士人从习武转向习文,如孔子,这就是早期的“儒士”。另一些没有分化出去的武士仍然保持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并不断汲取民间文化营养向前发展,这便是“侠士”的萌芽。从此以后,“儒”与“侠”便成为代表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角逐在历史舞台上。双方都不满于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不一样。儒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全力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墨家的目标则很模糊,他们提出的“兼爱”和“非攻”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国,于是他们便以行侠的方式去破坏现存秩序。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的地位是平分秋色的,人们每以儒墨并称。但这两种学说在秦亡以后便处于截然不同的境地:儒被独尊为正统文化的代表,墨则被排挤而成为民间文化精神的根源。儒家的正统地位决定了它不仅为士人言行的准则,而且它的理论学说本身也被后人完善和补充着;墨家在被取缔后,其理论学说便基本湮灭,主要以精神渗透与积淀的形式对后代的绿林侠客产生观念和行为上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武士有人身的自由权,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阶层。他们以“舍生取义”的态度看待个人生命与重名好义的关系,随时准备为能证明其“义”的一切惊天动地的事业而献身,他们所追求的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又具有超现实的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这种精神是包括绿林好汉在内的后代侠士的重要内驱力之一。 
秦统一以后,中国成为专制的一统帝国,它已经不允许那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社会阶层的存在。所以,从这时开始,侠士使出现了分化:一是投向贵族,一是转向平民。随着分化的深入,侠的贵族化使它日益成为贵族生活方式的点缀,因而日益萎缩;而侠的平民化,特别是它与绿林的合流,使其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土壤,因而愈加发展起来。

如果说汉唐间武侠贵族化的倾向要稍大于平民化倾向,那么到了宋代,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已经没有市场,而被挤向了民间,挤向了山林。这是因为,以兵变形式夺取最高权力的宋代统治者,鉴于五代十国频繁政变的教训,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再加上北宋中期以后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使不少人铤而走险,亡命江湖。同时,城市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创造了社会基础;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则为义军和土匪提供了栖身和活动的场所。这些大大小小的林立山寨不仅蔓布四方,构成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网络,而且在各个网络中,绿林好汉的组织形态、各种仪式及绿林的观念意识等,也都将绿林文化推向了巅峰状态,并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一个亚文化圈。 
宋代以后绿林豪杰仍不乏其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李自成。推翻明王朝的事实,已经证明绿林事业的巨大能量。但入清以后,随着社会关系的各种变化,绿林活动又重新被统治者利用,各地设立的镖局和职业刺客的出现说明了这种情况。只是到了清代后期,随着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扣外族的入侵,绿林活动才大有东山再起之势,出现了白莲教、太平军、义和拳等声势浩大的活动。它与镖师、刺客的活动并存或转化,表明了绿林活动在后期的复杂化。 
(节选自《绿林文化的渊源与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绿林文化演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成为儒士,另一部分则继续保持了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成为“侠士”的萌芽。
B.战国时期武士奉行“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这一精神成为后代绿林好汉的重要内驱力。
C.秦统一中国后,侠出现分化,侠的贵族化使其日益衰落,而平民化使其日益发展,这标志着绿林文化的正式形成。
D.清朝镖局与职业刺客的出现意味着绿林活动为统治者利用,它们和白莲教、镖师、刺客等活动的并存或转化,表明绿林活动复杂化。
2.下列对绿林文化在宋代民间得到发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统治者采用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没有市场,绿林活动被迫纷纷转向民间。
B.不少平民亡命江湖壮大了绿林队伍,城市经济的繁荣扩大了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发展创造了社会基础。
C.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有利于义军和土匪的栖身和活动,客观上为绿林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D.绿林活动蔓布四方构成了社会的特殊网络,绿林文化蓬勃发展,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亚文化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遭到破坏,部分平民有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为“士”的习文与习武的分化创造了条件。
B.儒与侠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有所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秦朝的灭亡使儒墨两种学说的地位从大致相当走向截然不同,墨家理论基本湮灭,只能以精神渗透和积淀形式来发挥影响力。
D.虽然历朝历代绿林活动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但绿林活动一直对社会有一定影响,绿林事业有时甚至可能使江山改朝换代。
【答案】
1.C
2.D
3.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因果倒置。
3.试题分析:儒墨两种学说地位的变化并不是秦王朝的灭亡导致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C项曲解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B.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C.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D.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羊、豕称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人也以此来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和泛指各国诸侯。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以行第称其侄韩老成。郎,是唐代口语,是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D.《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和庶人死曰卒。自言父亲之死曰失恃,自言母亲之死叫失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岁时,司马朗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因身材高大健硕而被监考的人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司马朗从容应对,显示了不同一般的敏捷和机智。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认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而且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担任御史期间,遭遇天下大乱,不能西行,因此司马朗打算带领家人返回本县避祸,被董卓责问。
D.发生饥荒时,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并且行使家长之责,严格管束宗族子弟,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3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分)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其独伶人也哉?(4分)
【答案】
4.B
5.D
6.C
7.(1)(3分)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慢”:轻慢,1分;“亲”:父母,1分;“谢”:道歉,1分)(2)况且燕国赵国处于秦国消灭其它国家几乎完尽的时候,可以说智谋力量孤单危急,战败灭亡,实在是不得已。(殆,几乎,1分;智力,智谋力量,1分;诚,实在,1分)(3)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吗?(“忽微”,细微 事情,1分;“于”表示被动,1分;“其”,表示反诘,1分)
【解析】
4.试题分析:“州郡”作后句的主语,不做前句的状语,“重加”修饰“刑戮”不要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州郡”作后句的主语,不做前句的状语,“重加”修饰“刑戮”不要断开。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司马朗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
7.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慢”“亲”“谢”“殆”“智力”“诚”“忽微”“于”“其”。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谨”“申”“不然”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判断句和(3)中的被动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地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被杀死的百姓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①歌韵响铮琮,入破②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①重头: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②入破: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
8.诗歌是如何描写当时宴会欢乐场景?请简要分析。(4分)
9.本词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8.(4分)从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2分)“响琤琮”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歌喉的清脆动听;“红乱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舞姿的袅娜迷离。(2分)(答出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2分;结合诗句合理阐释,2分。语意相近即可)
9.(4分)表达了怀旧伤今、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2分)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1分)上片怀旧,回忆初见面时“玉真”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下片伤今,表现自己酒醉黄昏的落寞,感叹故人凋零。始欢终哀,前后对比,表达出人生无常的慨叹。(1分)(准确指出思想情感内涵,2分;指出对比并恰当说明具体的对比内容3分。语意相近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李白《将进酒》中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不平,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身而叹惋,并以此自况,这一典故涉及的句子是“                   ,                   ”。
(2)杜甫的《阁夜》中用“                   ,                   ”描写霜雪初霁的寒冬夜晚,以此表达时光飞逝,岁月逼人的感伤。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用大胆超奇的想象将读者带入神奇瑰丽的境界,表现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的句子是“                   ,                   ”。
(4)李煜《虞美人》的下阕以“                   ,                   ”承接上文,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意。
(5)王国维认为周邦彦《苏幕遮》中“             ,           ,         ”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答案】(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2)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3)女娲炼石补
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
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身而叹惋”“霜雪初霁”“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物是人非”“荷
之神理”,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谑”“娲”的写法。
乙   选考题
请从下面第三(11题)、第四(12题)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将答题卡上所选题号上涂黑,只
能做所选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杠的勃拉姆斯
索波
认识李杠,是在冬天。 
某日,我路过嫩江街,见一人蹬倒骑驴(人力车)快蹬不动了,他就是李杠。大冬天,别人穿羽绒服,缩脖走路,他穿一蓝色球衣,后背浸湿了;脸红,挂着汗,像刚出锅的熟食;屁股左拽右拽,车上的水泥装多了。 
这样的人都要强。我合计,看你上坡怎么办? 
不出意料,他拐入小区,门前的小坡有冰。车蹬不上去了,绷着,不进不退。我跑过去,搭把手,车过了。
他擦汗,说:“好人一生平安。”我说,别客气,以后少装点儿。他递过一张纸片,我叫李杠,杠头的杠,以后订水找我,10桶送1桶,随叫随到,于是我家改喝他的水。
前不久,他来送水。换下空桶后,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
 “大哥,有个事求你。”
 “说吧。”我补充:“大事办不了。”
 “不是。”他伸手挡,“我不给你添麻烦。大哥,我问个事,你有匈牙利舞曲吗?”
我懵了,“你说什么?”
 “匈牙利舞曲。”声小了,胆怯。
我还是惊讶,问:“你改行了?”
他真不好意思了,说:“大哥,你再说我坐不住啦。”
 “行,咱俩正经说。谁的匈牙利舞曲?”
他回答:“勃拉姆斯。”
 “行啊,你!”
他脑袋往下栽,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话,蹬倒骑驴的人扭捏起来比一般人生动。下面是他讲的故事。
 “大哥,它是这么回事。我吧,原来我不蹬倒骑驴了,送桶装水。一回送水,上永泰小区,七楼,房子也像你家似的。一般人家不让送水的进屋里。那家老爷们拎不动桶,让我把桶装到饮水机上。从门口走到饮水机也就十来步吧,我听到他家音响放一个曲子,特好听。我想多听一会儿,不行啊。人家把水票、空桶给你,就得走。出了门,舍不得,我觉得没听过这么好的曲子。到了楼下,要出门了,我想,不行,这是个机会,又上楼。敲开门,那人特惊讶,说:‘水票给你啦!’我说:‘给了。大哥,想再听听你家那个曲儿。’他说:‘什么?’要不是眼镜挡着,眼珠子都冒出来了。他说:‘你有病啊!’咣地把门关上了。”
 “打这往后,我老合计这个曲儿。昨天,我送货走岐山路,四十中学对面,一个店正放这个曲儿呢,给我乐的,几步跑过去,问店里的人这是啥曲?那小伙挺好,他说:‘这是匈牙利舞曲,勃拉姆斯整的。’我说:‘老弟,你再给我放一遍行不?’他一甩袖子,说:‘你别搅我生意。’结果,我还让城管罚了十块钱,倒骑驴占道停放。也值!花十块钱能知道匈牙利舞曲啊……”
李杠的故事听起来有点荒唐。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近乎荒唐的愿望,因为“荒唐”,愿望最终被放弃了。李杠却被它牵着鼻子,愚蠢地往前进发。我在CD中找到这首曲子,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索尔弟指挥,3分40秒。
放音——《匈牙利舞曲》。李杠抿紧嘴唇,眼望远方,换上了另一种表情,傻傻的。听罢,他环顾四周,无端地笑了,再哈哈大笑,似乎当上了皇帝。他伸出弯曲的食指,想评论,说:“这个,这个,勃拉姆斯……唉。”
我问:“勃拉姆斯咋的啦?”
李杠挺直腰身,挥动有力的手势,“他这个(手势),刚开始(手势),然后慢慢地(手势),再突然(手势),太牛了。”
 “你说详细点儿”。
他仰面大笑,“你这是笑话我,我一个打零工的,还能详细说人家勃拉姆斯?可别扯了。大哥,你认识勃拉姆斯不?”
我用他的话说:“可别扯了,我认识勃拉姆斯还在这儿待着?勃拉姆斯死多少年了。”
 “大哥,”李杠庄重地说,“其实你应该认识勃拉姆斯,你是有档次的人。”
 “给勃拉姆斯扫地都合适。”我说。
 “扫地?我给勃拉姆斯掏下水道都合适。”李杠又问我:“他是哪儿的?”
 “你问勃拉姆斯是哪单位的?”我说,“勃拉姆斯是德国人,作曲家,钢琴家。他相中俄国皇亲一个女的,两人好,但最终没结成婚,因为沙皇不同意。”
 “结什么婚?”李杠说,“租房子住呗。”
 “外国人把婚礼看得神圣。沙皇不同意,教堂不能给他们主持婚礼,所以他们算不上夫妻。”
李杠若有所思,突然说:“大哥,我走了,谢谢你啊。”
有一天,我路过四十中学,恍惚听到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以为是李杠说的那个小文具店放的。一拐弯,见北陵大街路边的树下,一个人力车正播放这个曲子,车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影视光盘。走街串巷卖盗版碟的小贩放《匈牙利舞曲》,太高雅也太离奇了。到跟前,见摊主坐马扎,闭眼靠在树上赏乐。猜一猜是谁?没错,是李杠。
李杠穿一件前卫的花衫,一脸的满足。
            (摘自《意林》2011年15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一句“认识李杠,是在冬天”,简洁干脆,开门见山,既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李杠,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
B.“声小了,胆怯”“你再说我坐不住啦”“他脑袋往下栽,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话”等描写,体现出李杠也觉得自己的爱好与自己的身份有些反差,不合常理。
C.面对李杠小小的请求,小店主的“你别搅我生意”、七楼那家老爷们的“眼珠子都冒出来了”“你有病啊”、城管的“罚了十块钱”,都体现出人性的冷漠。
D.小说结尾写李杠转行来卖盗版光碟,“穿一件前卫的花衬衫”,“闭眼靠在树上赏乐”,与开头李杠当送水工的勤劳朴实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一个人灵魂的蜕变。
E.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而又生动传神,人物对话多用小短句,口语化,个性化,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车胤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