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中期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审题人: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同学们把选择题1—6题、12—15的答案依次写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
试题预览
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中期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同学们把选择题1—6题、12—15的答案依次写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做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之外,还搭上了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包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对象高出一筹。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首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到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能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的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的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情感,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荆轲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D、 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
2、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B、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C、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D、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首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荆轲诗歌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官职,位于士之下、卿之上。
D、四维,指礼、义、廉、耻等,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 鲍叔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包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的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7.翻译下列句子(14分)
(1)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3分)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分)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分)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分)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分)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8分)
山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漫游蜀中时作。
8、这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3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沁园春•长沙》下片诗人旧地重游,回忆往昔生活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冷漠、凄清,又惆怅。
(3)__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4)荆轲和而歌,                      ,                    。
(5)_____________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四、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2、下面加点字中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洗涤(dí)             租赁(lìn)        长歌当(dāng)哭       殒身不恤(xùn)
B、峥嵘(zhēng róng)     中伤(zhòng)     否(pǐ)极泰来       沧(cāng)海桑田
C、颓圮(tuí pǐ)          曲(qǔ)折       星辉斑斓(bān nán)   漫溯(shù)
D、忸怩(nì)            辗(zhǎn)转      自怨自艾(yì)        团箕(jī)
13、下列各项全部书写正确的是(    )
A、谒止  堰塘  谜茫  摩肩接踵                    B、斑澜  荡漾  踟躇  书生义气
C、候爵  喧嚣  保姆  扭怩不安                    D、凌侮  典押  炕凳  天伦叙乐
14、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阿里巴巴与苏宁联手,显然直指京东。不过,短期内两者的协同效应未必能够迅速体现出来,两者在未来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         
10日一早,长江下游暴雨倾盆,江苏气象部门拉响各地的23个暴雨蓝色预警,防汛、应急、海事、交通、路政、城建、农林、民政等部门         
电视剧《琅琊榜》根据海晏的同名小说改编,囊括了“凄美爱恋”,“手足情深”,“国仇家恨”等精彩看点,众小说迷们         。
A、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B、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C、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D、拭目以待          严阵以待          翘首以待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 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16、语句排序题(    )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诗人戴望舒对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走过的江南的雨巷,                          的雨巷,                     ,为他灵感的到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                         ,于是往昔在雨巷的足迹,成为他灵感的触发点。
①一条又一条,一程又一程
②也许他太熟悉雨巷了,太系念雨巷了
③牵引着无数时光的故事
④便像梦一般飘来,涌来
A、②④③①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17、名著内容考查:《大卫.科波菲尔》(3分)
临行前,__A__要大卫记住他的教训,“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 刚说完这番至理名言,__A__又向大卫借了一克令先买酒喝,立刻就高兴起来。
(1):A是谁?___________(1分)
(2):他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时光只过一回,我愿记得所有的美好。即使终将逝去,在我心里,也永是安慰。”请以“逝去的时光”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叙事清晰,结构完整,要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卷面干净,书写工整。
 
答案
1.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内容的基础上,找到论述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明其最大的一个”原因的相关语段,例如,文中第三段。C项,“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不是为了刺杀二次啥,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这一说法在文中并无依据,因此是错误的。所以选C
2.答案:B
解析:B项“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表述不正确
3.答案:A
解析:文中看不出“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文章中,作者认为荆轲刺杀失败的结果,比刺杀成功更好。第五段结尾有“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4、D     5、C    6、D
7、(1)我在一开始生活贫困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在划分财富利益的时候总是多占好处,但鲍叔牙不认为我的行为贪婪,是因为他知道我很贫穷。
   (2)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3)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4)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送别荆轲
(5)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6)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进入和意外的事故发生。
8、秋季,高风、黄叶等意象。(每个一分,共三分)
9、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1分)作者俯瞰秋天的长江,水流平缓如悲伤凝滞般不动,映射了作者羁旅在外的惆怅,触动了作者归家的愁思。(2分)直抒胸臆后,作者描写了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凄凉画面,意境开阔,思绪无穷。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概括了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2分)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2、答案:A  
解析: A选项:长歌当(dàng)哭   殒身不恤(xù),B选项全对,C选项:曲(qū)折        
斑斓(lán)  漫溯(sù) ,D选项:忸怩(ní)
13、答案:D
解析:A选项:遏止,迷茫      B选项:斑斓,书生意气     C选项:侯爵,忸怩不安
14、答案:D
解析: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三个成语都有“等待”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严正以待”侧重“迎接”“迎击”;“拭目以待”侧重“动向、结果”;“翘首以待”侧重“急切”。
15、答案:A
解析:B选项偷换主语,在“成为”前加“使之”。C项“是”前主语不明确,将“是”改为“体现了”。D选项一面对两面,将“到”删去,“能否很好地”改为“的”。
16、答案:D
17、答案:
(1)米考伯先生
(2)被生活所迫而不得不流离失所,但他们乐观开朗,笑对困难 (42.89.192.1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四川省眉山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