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词三首》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词三首》(七年级上册 长春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词三首基础知识检测:阅读《词三首》1、你从寂寞的梧桐树中读出了李煜怎样的心情?2、“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词句,你能说一说这句词妙在何处吗?3、词人以“黄花”自比,黄花即菊花,“人比黄花瘦”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却欣然接受她的说法,这是为什么?4、辛弃疾的《破阵子》构思很奇特,全词以浪漫
试题预览
2.词三首
基础知识检测:
阅读《词三首》
1、你从寂寞的梧桐树中读出了李煜怎样的心情?
2、“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词句,你能说一说这句词妙在何处吗?
3、词人以“黄花”自比,黄花即菊花,“人比黄花瘦”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却欣然接受她的说法,这是为什么?
4、辛弃疾的《破阵子》构思很奇特,全词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写出了军中的生活和心情,有声有色,浑浩雄壮,神采飞扬。而结尾却感情陡转:“可怜白发生!”你怎样认识这首词的结尾?
扩展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助读]宋徽宗赵佶因荒淫失国,在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囚禁至死。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词。这是他生活遭遇最悲惨的实录,也可以说是一篇血书。他不仅工书善画,而且知乐能词,足以与南唐李后主比美。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的观点:“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其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也。”你同意这种评价吗?
2、找出词中描写杏花的词句,并体会词人寄予其中的情感。
3、你如何看待李煜及赵佶这两位亡国之君的境遇?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化人生
王兆胜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说,人们都要面对悲伤、怨恨、疾病、绝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却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天上的月亮每月也不过有几日之圆,天空和大地也不是总充满白昼而没有黑暗,一年四季除了春夏也还有严寒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样。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根本的悲剧性,理解了这个世界与人生的先验“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有了一颗正确对待人生“缺憾”的心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将是轻松与快乐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却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生活幸福;而有的人一生虽锦衣玉食,清闲无事,甚至过着寄生的生活,但他们却身心疲累,一脸愁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心”累与否。同样,一个人一生是否快乐、幸福,有时主要不是取决于外在的劳累和不顺,而是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颗快乐的心,一颗“诗”心。如果能用一颗审美的心灵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将总会如枝头上小鸟的歌唱,如不冻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其实,人之所需无多,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孔子《论语》也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看来,最关键的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精神”与“心灵”的高度和境界。
有了诗心,就可以与挫折对抗。比如苏东坡。他被放逐到荒僻的海南,夏天极其潮湿,秋天阴雨连绵,所有东西都发霉。床柱上还长了许多白蚁。要什么没什么。六十岁的老人,水土不服,无朋无友,寂寞无聊,但他却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与美好的理想。他自己制墨、采药、盖房,同时,抄录了《唐书》《汉书》,注释了《尚书》,编定了《东坡志林》,考订药书,赋诗作词。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他打倒,因为他总有一颗“诗心”。
当有了诗心,人们也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天地一年四季,春天繁华,夏天挥霍;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生命就进入了晚秋;而严寒到来,万物将激情收敛珍藏,这就是冬天了。其实,这种更迭与人生何异?生命在自然与死亡韵律的和谐上实际上具有一样的节奏。自然生命和人生就如同一首诗,一首有着成长和死亡韵律的和谐的诗。通过“诗心”,在发现天地和人生蕴含的诗意后,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新境界:人生就是一个进程,天地都有生死、悲欢,而渺小的人还有什么困惑和滞碍呢?
通过诗心,人们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并将这种生命与自身的生命贯通起来,那么,个体就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大。比如,看到一树绿叶,我们不要对其熟视无睹,而应该用诗心去体会。当你的诗心与绿叶的生命接通,那么,在你的意念中一股生命的泉水就会顺着树叶的脉络汩汩流出,直流入你的身心之中。可以设想,在与大自然接通时,人不仅进行了生命充电,同时也在进行精神充电。
诗心就如同和煦的阳光,它不仅能消融冰雪,还可以驱尽黑暗,使人生如明媚的春日,其乐融融。
4、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挫折(  )(2)更迭(  )(3)滞碍(  )(4)汩汩(  )
5、根据文章内容,说明“诗化”的意思。
6、作者为什么主张人要“有一颗诗心”呢?
7、“那么他的人生将总会如枝头上小鸟的歌唱,如不冻的河水汩汩地流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8、文章结尾说“诗心就如同和煦的阳光,它不仅能消融冰雪,还可以驱尽黑暗”,怎样理解“冰雪”和“黑暗”?
9、文中引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语句,其中“不过一枝”和“不过满腹”说明了什么?
10、“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如何准确地理解这句话?
11、作者说:“当有了诗心,人们也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请写出你从大自然得到的一点新的体悟。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检测:
1、寓托着词人处于囚徒生活中的寂寞,无边无际的苦恼。梧桐深院,一如禁锢词人的牢狱,一个“锁”字,浸染着失去了自由的词人的痛苦。
2、这句词把情感的体验化作味觉的体验,用表示味觉体验的词语“滋味”二字来表述,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可谓味在咸酸之外,但根植于心,是心之深处所感到的滋味。
3、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夸张手法的应用,夸张的手法却写出了一种真实的情感: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相思之苦折射出的相思之浓让我们为之心动。词人不求浓艳,自甘淡素,也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给人以无限遐想,这也是我们欣然接受的原因。
4、前面的诗句表达了词人渴望抗金、恢复中原的理想,“可怜白发生”一句,道出了他年华虚度、壮志落空的沉痛心情,使全词由雄壮变为悲壮,突出了词的主题,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拓展延伸阅读
1、同意与不同意均可,同意侧重于李煜的言愁生动形象,易引发读者共鸣的角度。不同意侧重于赵佶借景渲染气氛,烘托感受,堪称佳作的角度。
2、“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他们二人都不是成功的君主,却都是让人认可,留下千古文章的词人,也许生命即如此,我们不会鱼和熊掌兼得。
4、cuò dié zhì gǔ
5、诗化,就是有一颗正确对待人生“缺憾”的心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有精神和心灵的高度和境界。
6、因为有了诗心,就可以与挫折对抗,就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就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进行生命和精神的充电。
7、是指用审美的诗心看待人生,人生就会充满轻松、快乐和幸福。
8、冰雪和黑暗是指“悲伤、怨恨、疾病、绝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或人生的缺憾、人生承受的苦难。)
9、说明了人生的需求是有限的。
10、作者认为,人生有缺憾,所以佛家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的说法有几分道理,但作者又不全同意佛家的这一看法,所以佛家的说法又只有几分道理。
11、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收冬藏,因时制宜,“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等等。 (60.180.5.15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长春版 七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课内知识检测』  下一个『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3《孩童之道》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