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三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卷答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于靖萱]校对人:[于靖萱]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确凿(záo)剽悍(piāo)好莱坞(wù)潜力股(qiǎn)B.朴刀(pǔ)畏
试题预览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   [语文]试题卷
答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于靖萱]  校对人:[于靖萱]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      剽悍(piāo)      好莱坞(wù)     潜力股(qiǎn)
B.朴刀(pǔ)       畏葸(xǐ)        供销社(gòng)   入场券(quàn)
C.反刍(zhōu)     道行(héng)      盖然性(gài)     瓦楞纸(léng)
D.髌骨(bìn)      画片(piàn)       揩油(kāi)       重创(chuā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晃神,一转眼,我们就这样垂垂老去。雨淋过天气,疲倦的人心,记忆里的童话早已慢慢地融化。 跟着时间走,忘了自己的来路,散了自己的执意。
B.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就证明,反对“四风”、把八项规定变成“铁八条”,关键正在于从小处抓严、抓实。因此,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也须及时检视细枝未节,防范小积弊拖成大问题。
C.过去三年,直播前绝对保密的短片,现场提问嘉宾举起的哭脸牌,问政嘉宾接踵而至的麻辣点评和市民代表随手按动的表诀器,让不少官员坐立不安。
D.惟其如此,方能让人们真切体悟到真善美就在身边,逐步涵养传递爱与善的自觉,激发见贤思齐、明德惟磬的正能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大运河拥有无与伦比的时空尺度,拥有无数的码头、桥梁,河道边的衙署、官仓,而这条由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共同构成的雄浑大河,居然今日仍在使用。
B. 以往,他对《大学》中的“正心”、“诚意”,早已背诵如流,滚瓜烂熟,却如和尚念经,浑然不解其义理,眼下受到蔡元培先生的当头棒喝,方始大彻大悟。 
 C. 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潮流的要挟,画坛冒出危言耸听的“中国画穷途末日”论,张仃立即予以澄清,提出 “没有中国画的危机,只有中国画家的危机”。
D. 不忍心现代人迷失于真实与影像之间,故以强悍的反思能力、悲悯的文人情怀揭破各种媒介中的种种鬼打墙现象,他的《隐私这道甜点》堪称“媒体现形记”。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绍兴城南邮局正从实体店向网络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交友、纪念、联络情感等多种服务于一体,融合函件、集邮、报刊、电子商务、分销等各项业务。
B.近日,《华盛顿邮报》在将“生日不快乐”这句“祝福语”送给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5周年时,也再次点燃了这个几乎搅翻全球金融圈的事件引发的争议浪潮。
C.根据挪威一家博物馆与一名中国商人达成的协议,一个多世纪前在中国定居的前挪威骑兵军官买走七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定于今年秋季重归故里,并将被捐赠北大。
D.走访中,各媒体记者发扬“走、转、改”精神,沉下心、俯下身,走进皖江城市带企业一线,围绕推动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效等专题进行聚焦式报道。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可能有人会问,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为何没有明显地感受到气温的上升?极寒天气近期反倒增多了呢?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气候趋势或者气候状况的改变,至少要依据25至30年的气候资料来判断,而9至10年的气候波动不能表示气候趋势的变化。因此,近1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速度虽有所减缓,但并未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
 ①因此地球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多种时间尺度波动的叠加
 ②而非直线式的上升或下降
    ③主要是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调整过程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④这些因素影响地球气候从月、季、年到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万年不等
    ⑤由于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A.③⑤④①②     B.③④⑤②①     C.⑤③④①②     D.⑤③②④①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4分)
有个牙科医生,第一次给病人拔牙,心情非常紧张,他刚把牙齿拔下来,不料手发抖,牙齿掉进了病人的喉咙。
“非常抱歉,”医生说,“你的病已经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你找喉科医生去吧!”
喉科医生检查过后,说:“牙齿落到胃里去了,你找胃病专家吧!”
胃病专家用X光给病人检查之后说:“牙齿落到肠子里去了,你找肠科教授吧!”
……
最后,病人屁股朝天地出现在肛门科室,医生用内窥镜一看,吃惊地叫道:“天呀!你的屁眼里怎么长了颗牙齿?快找牙科医生去吧!”
□□□□□□□□□□□□□□□□□□□□□□□□□
7.请根据漫画内容,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给这幅漫画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六  个字,不能以“食品安全风险”为题)(2分)
(2)结合漫画寓意,提出你的建议。(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1)“愤怒出诗人”,这是西方流传的一句名言。它从创作的心理角度谈到了诗人往往诞生于愤怒,诗作往往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这句话在我国古代的《诗经》中也能找到它,《诗经》中的无名氏已在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良”“心之忧,故歌且谣”。尽管“忧”和“愤怒”在情感的强度上有别,但如与欢愉、和平、宁静的心理相比,毕竟还是可以把它归为一类,即属于创作性的经历和情绪。这可以说是古文人“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2)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道感叹:圣贤的写作“皆意有所郁积”的缘故,所以是“发愤之所为作”。于是,“发愤著书”就作为一个极有影响的创作心理不断地为世人所发挥、发展。后汉何林《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中写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怨恨是歌的原因,歌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人们胸中的怨恨。在“相从而歌”的热闹场面中,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歌者心中的不平和怨恨随歌声消散了、飘逝了。
(3)白居易曾说:“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须及鲍、谢之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困谗冤遣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计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情发于中”,故“文形于外”,诗人又多是薄命之人,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4)“发愤著书”之说在《读唐人愁诗戏作》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两句这样的诗:“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也就是说,无愁便无诗,因此,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明代的王慎中在他的《碧梧轩集序》中写道:“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以宣其怨忿而道其不平之思,盖多有其人矣”;清代的尤侗又在《叶九来乐府序》中写道:“古之人,不得志时,往往发为诗歌,以鸣其不平”。如此等等,把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表现于诗歌,也许这样他们已或明或暗地、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判处了欢乐情感的死刑。
(5)而“发愤著书”之说则又是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绕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这里韩愈把不平的内心体验当作诸如草木河水、金石之鸣要以风、以敲击作为激发媒介一样,诗作也要以痛苦不平作为激发媒介。
(6)“发愤著书”说在中国文论史上一直广为流传,为什么苦闷不平的创伤性经历比欢愉畅达等情感更能成为文人们的创作材料呢?原因是古代文人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从个人仕途升沉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所以,今天的我们要从中国古代文论中走出,作更深入的探研,也就是苦闷与创作的关系。
8.对“发愤著书”的解说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创作往往就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诗经》就是我国古代文人的“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B.“发愤著书”是一种创作心理,往往跟怨愤情绪有一定联系,但作品不一定都要抒发怨愤之情。
C.“发愤著书”是因为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作者胸中的怨恨,读者也仿佛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出来。
D.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从个人仕途升沉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所以“发愤著书”能为世人所发挥、发展。
9.下列说法不能够用来说明“发愤著书”原因的一项
A.“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如果不是古代文人“发愤著书”是不可想象的。
B.“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
C.“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就是当人有了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就要借助诗歌表达出来。
D.“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的“有思”“有怀”就是激发创作的媒介。
10.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妈妈的梦幻
李敖
堂堂主妇被人当做孩子,这是妈妈最不服气的事。可是令她气恼的事还多着哪……妈妈从小有一个梦幻,就是当她长大结婚以后,她要做一家之主,每个人都要服从她。 
当妈妈刚到我们李家的时候,妈妈的妈妈也跟着来了。外祖母是一位严厉而干练的老人,独裁而又坚强,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大权独揽:上自妈妈,下至我们八个孩子(二元宝,六千金),全都唯她老太太之命是从,妈妈虽是少奶奶兼主妇,可是在这位“太上皇后”的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王”,一个孩子们的小头目,一个能生八个孩子的大孩子。 
由于外祖母的侵权行为,妈妈只好仍旧做着梦幻家。她经常流连在电影院里——那是使她忘掉不得志的好地方。 
在外祖母专政的第十九年年底,一辆黑色的灵车带走了这个令人敬畏的老人。 
五天以后,爸爸从箱底掏出一张焦黄的纸卷,用像读诏书的口吻向妈妈朗诵道:“凡我子孙,当法刘伶:妇人之言,切不可听!”带着冰冷的面孔,爸爸接着说:“这十六个字是我们李家的祖训。十九年来,为了使姥姥高兴,我始终没有拿出来实行,现在好了,你们外戚的势力应该休息休息了!从今天起,李家的领导权仍旧归我所有,一切大事归我来管,你继续照做孩子头!”在一阵漫长的沉默中,妈妈的梦幻再度破灭了!于是,在电影院附近的几条街上,更多了妈妈的高跟鞋的足迹。 
爸爸的治家方法比外祖母民主一些,他虽禀承祖训,不听“妇人之言”,可是他对妈妈的言论自由却没有什么钳制的举动。换句话说,妈妈能以在野之身,批评爸爸。通常是在晚饭后,妈妈展开她一连串、一系列的攻击,历数爸爸的“十大罪”:说他如何刚愎自用,如何治家无方……听久了,千篇一律总是那一套。而爸爸呢,却安坐在大藤椅里,一面洗耳恭听,一面悠然喝茶,一面频频点首,一面笑而不答。其心胸之浩瀚,态度之从容,古君子之风度,使人看起来以为妈妈在指责别人一般。直到妈妈发言累了,爸爸才转过头来,对弟弟说:“‘唱片’放完啦!小少爷,赶紧给你亲爱的妈妈倒杯茶!”旧历年到了,爸爸总是预备九个红包,妈妈在原则上是绝不肯收这份压岁钱的,可是当弟弟偷偷告诉她分给她的那包的厚度值得考虑的时候,妈妈开始动摇了,犹豫了一会儿以后,她终于没有兴趣再坚持她的“原则”了!
堂堂主妇被人当做孩子,这是妈妈最不服气的事。可是令她气恼的事还多着哪!妈妈逐渐发现,她的八个孩子也把她视为同列了。例如爸爸买水果回来,我们八个孩子却把水果分为九份,爸爸照例很少吃,多的那份大家都知道是分给谁的,妈妈本来赌气不想吃,可是一看水果全是照她喜欢吃的买来的,她就不惜再宣布一次“下不为例了”!
爸爸执政第八年的一个清晨,妈妈在流泪中接替了家长的职位。丧事办完以后,妈妈把六位千金叫进房里,叽叽咕咕地开了半天妇女会,我和弟弟两位男士敬候门外,等待发布新闻。最后门开了,幺小姐走出来,拉着嗓门喊道:“老太太召见大少爷!”我顿时感到情形不妙。进屋以后,十四只女性的眼光一齐集中在我身上,我实在惶恐了!终于,妈妈开口了,她用竞选演说一般的神情,不慌不忙地说道:“李家在你姥姥时代和你老子时代都是不民主的;不尊重‘主权’——‘主’妇之‘权’——的!现在他们的时代都过去了!我们李家要开始一个新时代!昨天晚上听你在房中读经,高声朗诵礼记里女人‘幼从父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段,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念给我听的。不过,大少爷,你是聪明人,又是在台大学历史的,总不会错认时代的潮流而开倒车吧?我想你一定能够看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夫死从子’的时代了……”我赶紧插嘴说:“当然,当然,妈妈说的是,现在时代的确不同了!爸爸死了,您老人家众望所归,当然是您当家,这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伦呀!还有什么可怀疑的?您做一家之主!我投您一票!”听了我这番话,妈妈——伟大的妈妈——舒了一口气,笑了,“筹安六君子”也笑了,“咪咪”——那只被大小姐指定为波斯种的母猫,也摇了一阵尾巴。我退出来,向小少爷把手一摊,做了一个鬼脸,喟然叹曰:“李家的外戚虽然没有了,可是女娲却来了!好男不跟女斗,识时务者为俊杰,我看咱们哥俩还是赶快‘劝进’吧!”
妈妈政变成功以来,如今已经五年了!五年来,每遇家中的大事小事,妈妈都用投票的方法来决定取舍,虽然我和弟弟的意见——“男人之言”——经常在两票对七票的民主下做了被否决的少数,可是我们习惯了,我们都不再有怨言,我们是大丈夫,也是妈妈的孝顺儿子,男权至上不至上又有什么要紧——只要妈妈能实现她的梦幻!
(1959年11月20日,有改动。)
11.文章开头写妈妈有一个梦幻,有什么作用?(3分)
12.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分别解释它们的意思。(4分)
(1)侵权:
(2)专政:
13.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在用词特点和效果上有哪些共同点?(4分)
14.联系全文,指出爸爸这一形象有哪些主要特点?(4分)
15.妈妈最终有没有实现她的“梦幻”?你对“妈妈的梦幻”是怎样理解的?(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邪正辨
曾 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赏与咎无所委焉          依托
B. 不苟然而易也            容易
C. 于信用也不轻以蔽        受蒙蔽
D. 其意易者鲜矣            少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抑未尽于是也     当其欣于所遇
B. 以天下之事考之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C. 于赏罚也明       谁得而族灭也
D. 一日而有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辨明审定邪人、正人的方法,论述了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
B. 作者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必须“考其实”。具体说来,就是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而一定要深入考核其内情。
C. 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 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 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 知 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 欤?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3分)
(2)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4分)

(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2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当你老夫子的,自然当仁不让。”(高阳《胡雪岩全传》)
23.请引用《论语》中与上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吟咏了许多《论语》中的名句,从中不难窥知《论语》之精义,不难感悟中华文化之精深。其中有这样一则: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
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礼记•中庸》也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24.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举出实例评价孔子其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① 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②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③ 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⑤ 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退路什么时候都很重要。就像老鼠在嘲笑猫的时候,它身边一定要有个鼠洞;否则,它就会一败涂地,甚至惨死猫口。
有人说,没有退路,自断退路,成功的机会就更大。例如,项羽当年破釜沉舟,自断退路,一鼓作气,取得了钜鹿之战的伟大胜利。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年级][学科]参考答案
1.D(A  潜qián   B 朴pō 供gōng   C刍chú 行háng )
2.A(B细枝末节  C表决器   D明德惟馨)
3.C (要挟:利用对方弱点,仗恃自己的势力胁迫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不合语境,应用“ 裹挟”——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A居然:出乎意料,可用于事物好的一面,且语气较重。 B 当头棒喝: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D鬼打墙:喻陷落某种怪圈,走不出来。)
4.D(A项,成分残缺,在句尾增加“的现代化邮政平台”。B项,搭配不当,“点燃……争议浪潮”改为“掀起……浪潮”。C项,表意不明,被动表达错误,应该是“一个多世纪前被当时在中国定居的前挪威骑兵军官买走的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定于今年秋季重归故里,并将捐赠给北大”。)
5、C
6. 讽刺做事不负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
7. 题目:舌尖上的安全
建议:①狠抓食品安全监管。②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提出一点得2分,提出两点得满分。)
8. B(“发愤著书”是就创作的内容充满怨愤而言的,“不一定都要抒发怨愤之情”有误。)
9. A(只能说明“发愤著书”是众多的作品流传于世的原因,而不是“发愤著书”本身的原因。)
10. “发愤著书”说的产生及其意义。
11. 既是开篇点题,又是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
12. (1)本不该由外祖母管的事,她都大权独揽,一切包办。
(2)外祖母是个“独裁而又坚强”,“严厉而干练的老人”,是主宰全家的绝对权威。
13. 大词小用,如“在野之身”“攻击”“民主”“政变”“被否决”等词语,略带夸张地将治国治民的专用术语移植到家庭事务中,具有风趣幽默的效果。
14. (1)尊重长辈,外祖母在世时,为让她高兴,绝不擅自主张。(2)外祖母去世后,他虽禀承祖训,但治家较民主。(3)虽然没让妈妈当家,却时时事事关爱保护着妈妈。(答到一点得2分,答全三点得满分。)
15. 示例一:妈妈的梦幻最终实现了(1分)。在他的丈夫去世后,她终于可以真正掌控这个家了,在她的“治理”下,这个家上下和谐,处事民主(2分)。妈妈的梦幻就是自己能够成为一家之主,并且能够不受他人干扰地管好一个和谐温馨的家(2分)。
示例二:妈妈最终没有实现她的梦幻(1分)。因为她原先的“梦幻”是“做一家之主,每个人都要服从她”,在他丈夫去世后,她的确成了一家之主,但她“治理”的家充满了和谐民主的氛围,已不是以前“梦幻”的“每个人都要服从她”了(所以,作者在标题中用了“梦幻”一词)(2分)。妈妈的思想前后有较大的变化,人生的境界有了质的飞跃(2分)。
16.选B,应为“更改”
17.D都是连词,如果(A到;对  B根据;因为C句中助词;句末语气词,表反诘。)
18.选C,“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
19.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20.⑴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
⑵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有人说:“某人是个方正的人。”一定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吧?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方正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杭州地区四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答案详解版)』  下一个『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