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试题预览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去搭救被燕国军队包围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元青花瓷器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目前,像“鬼谷子下山”图罐这样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传世者仅有8件。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锦香亭”图罐以4716万港元成交。“锦香亭”罐上讲述的是“孟月梅写恨锦香亭”的曲折爱情故事,本身就十分诱人,加上工匠们精湛的画艺、施以上等青料,更为故事平添了几分色彩。此罐以庭院为背景,绘以戏曲故事,无论亭台、花草树木,或是人物,都栩栩如生,极为传神,充分显示出元代画工的高超技艺,弥足珍贵,而且与“鬼谷子下山”图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件器物除了高度、直径一样外,其颈部所绘的水波纹相似,肩部所绘的牡丹纹也基本一样。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锦香亭”罐的绘工比“鬼谷子下山”更为精细。那么,为什么“锦香亭”图罐只拍出“鬼谷子下山”图罐的1/4?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鬼谷子下山”图罐主题纹饰中的人物故事题材的少见和奇特。
鬼谷子的形象出现在元青花瓷器上,是和元代的社会思想特征有密切关系的。
鬼谷子的纵横思想学说符合春秋战国变革的历史大趋势,即由分裂走向统一。鬼谷子认为在国家分裂时期,臣下要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鬼谷子•忤合篇》说:“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转化之,然后以之求合。”鬼谷子的这种思想正好符合了元代蒙古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元朝统治者初期力图推行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甚至主张“汉人无补于国,可以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后来虽然渐兴文治,信用儒术,但对诸子百家思想,对诸如道、佛、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也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并不像汉以后各朝代汉族统治集团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元代是蒙古人统治的开放性社会,当时中外交通,海外贸易都非常发达,各大城市里不仅有波斯、阿拉伯商人,还有不少欧洲和非洲的商人。特别是元代瓷器大量外销,元代汪大渊著《岛夷志略》较详细地记载了元代瓷器的外销。马克•波罗在他的《马克•波罗游记》中描述元朝宫廷生活用具的色泽时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制成品。”由此可见元代宫廷不大使用瓷器,所以贡瓷就非常少了。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大量精美的瓷器远销海外。民族融合、兼容并蓄、对外开放导致了元代社会在思想、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十分活跃,所以诸如鬼谷子、苏代这样被历代正统文人学者和汉族社会伦理道德所摒弃的纵横家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精美的外销瓷器上。
鬼谷子其人忽隐忽现,其书时有时无,其誉或褒或贬,自古神秘莫测。以其故事为图案的青花瓷罐如今赫然现世,其精美独特令今人叹为观止。
1.下列各项中,其描述不属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特征的一项是(  )
A.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
B.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C.“鬼谷子下山”说的是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D.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鬼谷子的纵横思想学说符合春秋战国变革的历史大趋势,即由分裂走向统一。所以鬼谷子思想在春秋时期就非常盛行。
B.鬼谷子的这种思想正好符合了元代蒙古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不但被大力提倡,并且以此为图案的青花瓷在元朝也比较常见。
C.元朝虽然在统治中渐兴文治,信用儒术,但对诸子百家思想,对诸如道、佛、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也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D.因为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大量精美的瓷器都远销海外了,所以元代宫廷不大使用瓷器,贡瓷也非常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青花瓷器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孙瀛洲先生所说鬼谷子下山图罐‘精者颇精’”。
B.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如今赫然现世,精美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其绘工在流传下来的元青花中最为精细。
C.“锦香亭”图罐只拍出“鬼谷子下山”图罐的1/4,就是因为“鬼谷子下山”图罐主题纹饰中的人物故事题材的少见和奇特。
D.鬼谷子的形象出现在元青花瓷器上,与元代的社会思想、文化和宗教有着一定关系。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竟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B.四海:由于古时认为中国四面环海,之后四海就被泛指全国各地。
C.三礼:道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D.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也指中书省或秘书省。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为当时人所赞美。
B.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C.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3分)
 译文: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分)
 译文:  
(3)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3分)
译文:  
7.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A.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夕望江桥
何 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凤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①多优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②,予念返渔樵③。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①旅人:客居在外的人。②巩洛:泛指大的城市。③渔樵:指隐居。
8.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的?请简要赏析。(5分)

9.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2)《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在《论语•为政》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4)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就曾写道 “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1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4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1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14.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面成语运用正确的是(3分)(  )
A.日本亲近美国,不免令人觉得两国已经结成秦晋之好。
 B.近年来,娱乐圈混乱,山高水低的事情时有发生。
C.作为一名高中生,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一定要鼎力相助。
D.陶渊明生性爱自然,所以离开官场时,挥洒自如毫不留恋。
16.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B.天气寒冷,北京是否提前供暖?对市民有直接的影响。
C.谢晋老人在八十岁的时候,还清楚的记得老师在毕业典礼上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D.我们伟大的祖国再也不是一个四分五裂,任意被人蹂躏和掠夺的国家了。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4分)
灰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① 。一是水平方向静风现象的增多。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展稀释。二是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污染物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是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② 。三是③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中机动车尾气以及其他烟尘排放源排出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大量增加。总之,悬浮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当逆温、静风等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出现时,就形成了灰霾。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简约的文字进行评论,要求见解独到,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4分)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该报告认为,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城镇化进入“中小城市”加速发展和“回流”的阶段,就地城镇化条件已基本具备。
五、写作(60分)
请以“晨光”为话题,写一篇写景状物的作文。
要求:①书写认真规范;②层次清楚;③不少于800字。
提示:①应有细节描写;②可从情、景、理三方面思考。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
6.(1) (3分)
(2) (3分)
(3) (3分)
7. 涂卡6  
8. (5分)
9. (6分)
10.(10分)
(1)      
(2)     
(3)     
(4)     
(5)     
11.    
12.① (4分)
② (2分)
13. (6分)
14. (8分)
15. 涂卡7   16. 涂卡8   17. 涂卡9  
18.   
   
  (4分) 
 19. (4分)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C】[解析]该句只是说了“鬼谷子下山”的故事,没提是主题图画,所以不属于图罐的特征。
2.【C】[解析] A项“鬼谷子思想在春秋时期就非常盛行”,文中没有叙述。B项“鬼谷子的这种思想被大力提倡”,推论错误,文中只说“信用儒术,兼容并蓄”。 D项中“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大量精美的瓷器都远销海外了”,和“元代宫廷不大使用瓷器,贡瓷也非常少”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3.【D】 [解析] A项中“孙瀛洲先生所说鬼谷子下山图罐‘精者颇精’”一句错误,孙瀛洲先生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不是仅指鬼谷子下山图罐。B项中“其绘工在流传下来的元青花中最为精细”一句错误,原文中说“有市场人士认为,锦香亭罐更为精细”。C项“就是因为鬼谷子下山图罐主题纹饰中的人物故事题材的少见和奇特”一句错误,文中只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方法指导】
(一)整体阅读
人物:徐坚。
性格:性情宽厚,德行高尚。
事件:(1)通过王方庆向徐坚请教,表现徐坚学问精深。
(2)朝廷降服姚州西贰河蛮,监察御史李知古请筑城,重征税之。徐坚认为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建议不要采纳李知古的建议,皇帝不听从徐坚的意见,导致蛮众反叛。
(3)徐坚因妻兄任侍中,坚决辞去机要职务,最终没有被岑羲的过失连累。
(二)抓中心句、关键句
(1)中心句: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
(2)关键句:
①王方庆:深善之
②杨再思:此凤阁舍人样
③唐睿宗:不从。
④徐坚:固辞机密,竟免深累。
(三)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徐坚文章典雅,史学丰富,表现他的文学素养深厚;通过叙述徐坚进谏,因皇帝不听其劝致河蛮反叛,表现其性情宽厚;通过叙述智避岑羲难,表现其智者的眼光。
 [文化常识]
(1)善于识破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2)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B项张冠李戴,《周礼》《仪礼》《礼记》都是儒家经典。
[分析概括]
(1)回文查对,将选项与原文比照判断。原文是“独建议以为不便”,是说徐坚认为这样做不利。最后皇帝没听从徐坚的建议,李知古要杀蛮人豪杰,导致蛮人反叛。
(2)查看题干,B项中将“建议”当成了“远见”。蛮人反叛徐坚也没有料到。
[翻译]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字顺。
(2)虚词需注意。
以:认为,以为。
 同:与……相同、一样,等词。
(3)词类活用需注意。
劳:使……疲劳。
[参考译文]
    徐坚,是西台舍人齐聃的儿子。小的时候就聪颖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自尊。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在东都留守,引荐徐坚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庆爱好“三礼”之学,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徐坚,徐坚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又赏识他的文章典雅充实,经常称赞说:“徐坚是撰写诏令的最佳人选。”杨再思也说:“徐坚是做凤阁舍人的材料,有这样的才识,是逃避不了的。”徐坚又和给事中徐彦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众人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撰修成书,(由此)徐坚升任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年,徐坚两次升任给事中。当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求派兵进击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投降归附以后,又请求筑城,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徐坚认为蛮夷生性粗陋,不能让他们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军队劳累长途跋涉,获取的东西弥补不了损失的东西(得不偿失)。因此独自建议认为这样做不利。睿宗不听从,诏令李知古调发剑南军队前往筑城,准备分置州县。李知古因此想要诛杀蛮夷中的豪强,抄没他们的子女作为奴婢。蛮众恐惧,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姚、嶲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徐坚的妻子是侍中岑羲的妹妹,徐坚因与岑羲是近亲,坚决辞去机要职务,便改任太子詹事,他对人说:“我不敢求取高官,是为了躲避灾难。”等到岑羲被诛杀以后,徐坚竟没有被过失连累。徐坚通晓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一共七次进入书府,为当时人所赞美。十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余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
答案:
4-5 CB
6.  答案  (1)徐坚认为蛮夷生性粗陋(桀骜不驯、顽固不化),不能让他们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军队劳累长途跋涉,获取的东西弥补不了损失的东西(得不偿失)。
( “以”“同”“劳”各1分)(2)略(3)略
7. C 【解析】①整个句子运用了“四六”的基本句式,去掉人名“尧”、副词“惟”、语气词“耳”,都是四字结构!又对仗整齐——“天地享之”“百姓戴之”。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文中虚词“惟”一般领起下文,前面要断开。若在“德”前断,则意思为“只有考敬和友爱他,美德……”显然与语境不合;在“德”后断,则为“……的美德,光耀于天地百姓”,排除B、D。
8.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夕望江桥所见的寂寥景象。(2分)一二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倦鸟远飞、残霞渐消的远景;(1分)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动、水波荡漾、长桥倒映的近景。(2分)(意思对即可)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羁旅而生的寂寥之情。(2分)对城市的厌弃,(2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注:(1)题,错1空减1分,其他每空1分。)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1.【解析】A项,文章第四段整段都在描写爬山虎,写得比较详细,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用几句话甚至几种树种的叶子用一句话概括描写,可谓有详有略;B项,作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流露出不满与批评,在第六段中用“保守”一词来描写老柏和松树,并无丝毫不满与批评之意,而是为了展现多彩秋色的别样风格和情调;C项,通篇文章中,作者对夏日的着墨并不多,只有两句话而已;D项见最后一段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山东深泉高级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月度质量检测 技能升学班语文试题(10月份)』  下一个『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