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二必修五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试题预览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翀,字习之,潼川人。正德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刑科给事中。引疾归,起户科。世宗即位,诏罢天下额外贡献。其明年,中都镇守内官张阳复贡新茶。礼部请遵诏禁,不许。翀言:“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汗人将窥测朝廷玩侮政令且阳名贡茶实杂致他物。四方效尤,何所抵极。愿守前诏,无堕奸谋。”不听。宁夏岁贡红花,大为军民害;内外镇守官莅任,率贡马谢恩。翀皆请罢之。帝虽是其言,不能从。寻言:“中官出镇,非太祖、太宗旧制。景帝遭国家多故,偶一行之。谓内臣是朝廷家人,但有急事,令其来奏。乃往岁宸濠谋叛,镇守太监王宏反助为逆,内臣果足恃耶?时平则坐享尊荣,肆毒百姓,遇变则心怀顾望,不恤封疆。不可不亟罢。”后张孚敬为相,竟罢诸镇守,其论实自翀发之。
屡迁礼科都给事中。嘉靖三年三月,帝以桂萼言,锐欲考献帝,且欲立庙禁中,翀复偕同官力谏。帝于是责以朋言乱政,命夺俸。既又助尚书乔宇等再疏争内殿建室之议,被诏切让。吕柟、邹守益下狱,翀等抗疏救。及张璁、桂萼召至,翀与给事三十余人连章进言:“两人赋性奸邪,望亟出之,为人臣不忠之戒。”帝不纳。帝愈欲考献帝,改孝宗为伯考,翀等忧之。
会给事中张汉卿劾席书振荒不法,户部尚书秦金请命官往勘,帝是之。翀等乃取廷臣劾萼等章疏,送刑部令上请,且私相语曰:“倘上亦云是者,即扑杀之。”璁等以其语闻。帝留疏不下,而责刑部尚书赵鉴等朋邪害正,翀等陷义罔忠,而进璁、萼学士。廷臣相顾骇叹。诸曹乃各具一疏,力言孝宗不可称伯考,署名者凡二百二十余人。帝皆留中不报。七月戊寅,诸臣相率伏左顺门恳请。帝两遣中官谕之不退,遂震怒。先逮诸曹为首者八人于诏狱,翀与焉。寻杖于廷,谪戍瞿塘卫,而璁、萼宠益盛。翀居戍所十余年,以东宫册立恩放还,卒。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 汗人将窥测朝廷/ 玩侮政令且阳名/ 贡茶实杂致他物。
B.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 汗人将窥测/  朝廷玩侮政令/  且阳名贡茶/ 实杂致他物。
C.陛下诏墨未干/ 旋即反汗/ 人将窥测朝廷/ 玩侮政令/ 且阳名贡茶/ 实杂致他物。
D.陛下诏墨未干/ 旋即反汗/ 人将窥测/ 朝廷玩侮政令/ 且阳名贡茶/ 实杂致他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疾即称病辞职,古代官员上书称病,多是辞官的托词,如“谢病”、 “移病”、“致仕”等。
B.诏狱最初是指关押钦犯的牢狱,后来也指奉皇帝旨意办理的案件。如明代锦衣卫办理的案件一般都是诏狱。
C.伯考,对已故伯父的称呼。伯即长,兄弟中排行第一的。古代用伯、仲、叔、季排行,伯是老大,后来父之兄皆称伯。
D.七月戊寅即七月十五,这是用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用天干、地支相匹配的六十个单位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循环记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翀上书认为,宦官镇守一方非祖制,景帝在国家多变故时偶尔实行一次,过去宸濠谋反时,镇守太监反而帮他作乱,应该罢免各地的镇守太监。后来张敬孚为首辅时,张翀再次提出这一主张,最终得到了实行。
B.在“欲考献帝”的事件中,张翀极力上书进谏,被皇上剥夺了官俸,等张璁、桂萼被召来京城后,张翀和给事中三十多个人接连上书要求世宗立即把他们调出去,给不忠的人臣作警戒,世宗没有听取。
C.世宗扣留了张翀等让刑部上呈给他的朝臣弹劾桂萼等人的奏本,批评刑部尚书赵鉴等勾结奸邪残害好人,斥责张翀等人陷害忠良,反而提升张璁、桂萼为学士。
D.张翀刚直中正,对世宗重用太监、欲称献帝为考等行为极力劝阻,结果被廷杖并充军瞿塘卫十多年,后因为东宫册立太子的恩例被放还故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平则坐享尊荣,肆毒百姓,遇变则心怀顾望,不恤封疆,不可不亟罢。(5分)

(2)会给事中张汉卿劾席书振荒不法,户部尚书秦金请命官往勘,帝是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楼感怀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8.“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5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习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的《逍遥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宋荣子能淡然面对世人的毁誉。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灞柳凄迷
潘向黎
出咸阳机场到西安的途中,经过渭河,我惊问:“这就是‘泾渭分明’中的那条渭河吗?”司机笑着说“是”,我又问:“泾河也在附近吗?”司机说在北面几十公里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居然是真的!“泾渭分明”,这个听惯了用熟了的成语中的两条河,居然是真实的、活生生的河!
我知道司机觉得我有些大惊小怪,可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许多景致许多事,当地人对它们的美早已有了免疫力,而对于来自异地他乡的游客尤其是第一次接触到它的人,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和冲击力。
此后我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在地图上发现的,都是那些在历史书上大名鼎鼎,在古诗词中反复咏叹的名字:长安、骊山、马嵬镇、辋川、蓝田、终南山……还有——灞桥。
灞桥,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像有一只灵活的手,在我身体里的一张琴上一挥,拨响了许多琴弦,余音袅袅,经久不息。
在车子经过灞河的时候,我睁大了眼睛,唯恐错过了什么。然而,只有河水在静静流淌,有几株柳树,此外一片荒凉。据说,被水淹没了的古桥墩,在枯水季节还能看见。看来,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只能在纸上飘舞,今人也无从体会到作为“离别伤怀”的同义词的“灞桥折柳”的音韵了。
可是这儿依然是灞河、灞桥,是任何一条其他的河、任何一座其他的桥无法代替的。唐代习俗,人们由长安远行时,亲友相送,西面送到渭城,东面则送到灞桥,然后折柳相赠,依依惜别。“别时容易见时难”,离别总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因此灞桥又名“销魂桥”。李商隐当年考中进士后离开长安时,就写下了《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中有“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灞陵是汉文帝的陵墓,在离灞桥不远的原上。
然而,灞桥之所以在我心中如此不可代替,不是因为这些习俗,也不是因为那么多的诗及背后的故事,而是仅仅因为一首词,堪称千古绝唱的一首词。它就是《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关尽千古登临之口”的词,摆脱了单纯的伤感离别,赋予了灞桥多么悲凉的色彩、多么深沉的时空意境和多么辽阔的沧桑联想!正是这46个汉字给了灞桥灵魂。
这样的一首词,它的作者却至今不明。有人说是李白,大概是因为它实在太精彩了,除了李白这样的天才很难还有什么人能够写出来。
但我凭直觉相信另一种说法:这首词是一位无名词人写的。词意也不是怀远或思乡,而是在唐朝衰落或灭亡的时候,面对家国残破,宫阙荒废,感到一切都像云烟一样过去,为不可挽回的王朝气象、繁华和梦想而写下的一首挽歌。为什么一定要在有名的文人中寻找作者呢?不是一位以此为业的“专业作家”,就不能出乎真心真性,书写一个时代巨变时的生命个体的心灵创痛和人生感受么?也许他本无意写词,只是情郁于中,忍无可忍,把一生的经历和感慨化作了这样的一首词!如此厚积薄发,怎能不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千多年前的那位词人啊,不管你是旧时王谢还是一介草民,我都要在灞河边为你再次击节,对你大声赞叹,向你顶礼膜拜!
听说不少人都在呼吁重修灞桥,可是我对此却是漠然。因为今日的灞桥已经不复是送别之处,时过境迁,世风人情今非昔比,“灞柳风雪”的神韵已不可追寻。一座新桥,再栽上一些柳树,不过又是一处假古迹,能唤起多少美感和想象?不如就在原地立一块碑,刻上“灞桥遗址”,反面就刻上这首《忆秦娥》。且容来此凭吊的人各有所忆,各怀所思。让那千年前的“灞柳风雪”在心里飞扬,也更凄美动人。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出咸阳机场到西安的途中,经过渭河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居然是真的!并以“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引出下文,内涵丰富而有文化底蕴。
B.在文中,作者写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在地图上发现的,都是在历史书上大名鼎鼎的名字,如长安、骊山等,其文笔的落脚点还是灞桥。
C.作者写灞桥相送折柳惜别的唐代习俗、李商隐的《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和离灞桥不远的原上的汉文帝陵墓等是为了说明灞桥的历史内涵。
D.《忆秦娥》的作者至今不明,有人说是李白,但作者相信是一位无名词人写的。词内涵丰富,不仅有怀远思乡,还有词人在时代巨变时的人生感慨。
E.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引用的手法,层次井然,议论与抒情结合,表达出作者对灞桥的赞美、伤感和眷念之情。最后一段还建议在灞桥立碑,容人追思。
(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6分)                      
(3)作者为“一千多年前的那位词人”击节赞叹,向他“顶礼膜拜”的原因有哪些?(6分)
(4)作者为什么对重修灞桥漠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历史文化观?(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活教会我创作
刘兰芳

从小经受艰苦严格的训练
我母亲、姨母都是唱东北大鼓的,我从小就学大鼓。那时候家庭条件十分困难,中学时每天早上吃高粱米稀粥就小咸菜,中午吃高粱米稀饭,这样已经很满足。念到初二家里供不起,我就辍学去拜师学艺。我跟老师一边学三弦,一边学大鼓。师傅家四个孩子加上我五个,后来实在养不起就让我回家了。
回家之后,我开始跟姨母学说唱《封神演义》。这个阶段学习时间多,也逐渐有了基础。后来鞍山曲艺团到鞍山演出,我去听书的时候被队长发现,他就让我报考曲艺团,到那儿一唱他们就收下了我。这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开始养家。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很贫穷,那时候能够吃上饭就十分满足。我们住的宿舍是一个低矮的小房子,一张小床,火炕也舍不得烧。东北的冬天零下二十多度,只能靠火砖取暖。在那些学员里,我是家庭最困难的一个,一起学习的女孩子家庭条件都比我好,可是满徒五年学成的只有我,因为我知道回家就没有饭吃,必须努力学习。
辛苦生活中潜心创作《岳飞传》
1979年,电台编辑让我说一个传统书。我学过《岳飞传》,也喜欢这部书。但《岳飞传》没有故事情节,每天要说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还得说三四个月,材料一无所有。
后来,有人在图书馆找到一本《说岳全传》送给了我。但这本书太有局限性,比如我要说两个小时或四个小时,大概需要两万字,《说岳全传》上却只有很短的一段文字,所以要对原著进行修改增补,需要大量编撰,比如“岳飞怒斩靠山熊”“和李氏结婚”等桥段都是挖空心思创作出来的。
要说好一部书,书的结构特别重要,不精彩没人听,所以既要制造悬念激动人心,又要有人情味,让人听了有感觉,做到有文、有武、有悬念。
开始写作时特费劲。家里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过道既是厨房也是养鸡的地方,还要在那里写书。尽管如此,但那时并没有感觉到苦,相反,内心有一种奋进的精神。我老伴儿王印权是唱快板书的,写完我就说给他听,一遍遍地直到他认同,我才开始落笔定稿。白天演出,晚上回来做家务、写评书。上半夜写,后半夜把老伴儿叫起来帮忙修改,我五六点钟起来背诵几遍。当时,一段书是28分半钟,和现在22分半钟比差很多语言,要是都写出来很费劲,所以基本没有写全。其实《岳飞传》没写多少稿子,一天要录一两万字,基本上只写三千字。其他文字怎么办呢?基本上是录制开始后,把醒木一拍即兴发挥,大部分都是这样录制出来的。
有筋骨的作品才能接地气
随着《岳飞传》这部书的开讲,“岳飞”这个名字更加深入人心。过去,老百姓没有太多文化,但都知道“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典故。我在创作和说书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挖掘岳飞身上所体现的正面的东西。岳飞是孝子又是忠臣,刚正不阿、威武不屈,很有教育意义。
我创作、改编、演出的很多作品,都特别重视体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表现人物的精气神,彰显正义光明。既悬念不断、引人入胜,又入情入理、叩动人心,让老百姓听完之后受教育。
《岳飞传》正火的时候,我所到之处经常被人们认出来,也闹出了很多笑话。比如坐火车九下山东、六下河南,火车上我不说话没事儿,只要说一句话别人就听出来,纷纷喊我让我说一段评书。
那时我收的信最多的一天是50封,其中有一个人在信中写道:“我是一个知青,每天六点半打开收音机就开始听书。一听书,我就觉得生活有了意思,即便是喂猪的时候,也觉得生活有了乐趣。”看完之后我感动得掉泪。
我要感恩社会,感恩同行,感恩国家。我今天的荣誉是国家给的,我一个说书人,能做的就是到基层为老百姓演出,一到基层演出,我就活跃起来。不管台下是几千人或者是几万人,我往那儿一站开始说书,底下有人听,这就是给我的最高奖赏。
如今,我年过七旬。再去田间地头给老百姓说书,和八十年代初那种万人空巷的情形相比,我觉得受观众欢迎的程度没变,我的上进心没变。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时候,刘兰芳生活条件非常之差,在艺术方面她学过大鼓,学过三弦,学过说唱。
B.刘兰芳1979年说《岳飞传》时,因为识字很少,所以从来不用稿子,都是即兴发挥。
C.以前,中国的老百姓没有人听说过岳飞,直到刘兰芳说评书《岳飞传》大家才了解。
D.刘兰芳深受爱戴,一场演出有时台下听众竟多达几万人,出门在外经常被人认出。
E.刘兰芳多才多艺,她不仅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还是著名的小说家。
(2)刘兰芳创作和播讲《岳飞传》克服了哪些困难?请概括说明。(6分)
(3)评价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内容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以刘兰芳的评书创作为例,请简要分析。(6分)
(4)刘兰芳播讲评书广受各个层面老百姓的欢迎。请结合材料,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谈谈她成功的原因。(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中央在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中明确提出,乡村绿化千万不要        ,没学到城市绿化的好处,反而丢掉了农村的特点和优势。
②没有自己的品牌魅力和特性,在功能上又跟在百度的后面        ,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这让360搜索很难改变国内用户固有的搜索习惯。
③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在服务国家中形成中国特色,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中做出一流的贡献、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        ,建不成好大学。     
 A.东施效颦      亦步亦趋      邯郸学步              
B.邯郸学步      亦步亦趋      东施效颦
C.亦步亦趋      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              
D.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      亦步亦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如何破解当前朝鲜半岛核问题困局?王毅外长表示,中方愿与各方探讨实现半岛无核化与半岛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的思路。
B.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中国很多家庭却选择不生二胎。据说并不是他们不想生,而是生不起,因为在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实在太高。
C.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中国经济已出现稳定增长的势头。 
D.银行降准,契税、营业税减免等新政发力,使得春节后的一线城市房价异常火爆。裹被子彻夜排号,开发商及房主坐地涨价,日光盘、地王等现象屡见不鲜。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怀念逝者的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当下,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时时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不与老人斤斤计较。只要条件允许,就多花些时间陪陪老人,哪怕只是跟他们说些再琐碎不过的家常,不要只顾自己玩乐,而把老人晾在一边。              ,            ;           ,           ,营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A. 对老人多一些亲切,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
B. 对老人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些亲切,少一点冷漠
C. 对老人少一点苛责,多一份理解;少一点冷漠,多一些亲切
D. 对老人少一点冷漠,多一些亲切;少一点苛责,多一份理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说,一天里早晨的时光最好。但是,实际上,①         。有的人一到了夜间,脑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十分活跃,精力高度集中,工作效率极高。大多数作家都习惯于夜间挥笔。鲁迅先生白天会客、看报纸,到了晚上就开始写作,常常写到第二天的一两点钟。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习惯通宵写作。巴尔扎克更则更独特,他吃完晚饭就睡觉,而在午夜起床开始创作。②               ,有的作家甚至将书的名字取为《灯下集》《月下集》《书海夜航》《燕山夜话》等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大脑在清晨和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比如诗人艾青就喜欢在清晨写诗,作家姚雪垠和数学家陈景润习惯在凌晨三点起床投入工作。总之,不同的人,大脑活动的特点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③          。
17.下面是人民代表书面意见办理流程示意图,请用文字具体说明办理流程。(不超过120个字)(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今年3月中旬,纽约地铁站台,一个着装如邻家小妹的女孩忘我地拉小提琴。演奏堪称完美,然而没人驻足、围观,没有过客表示关注。现场上车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中试卷


上一个『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安徽省蚌埠市三校(六中、新城实验、慕远)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