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卷高三年级语文班级学号姓名成绩2016年11月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材料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古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而流传下来一
试题预览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测试试卷  
高三年级   语  文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2016年11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古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而流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离语言不太远,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诗经∙鲁颂》的《駉》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16种。全部《诗经》里的马的名称还有好些,再加上别的书里的,名堂就更多了。这是因为马在古代人的生活里占重要位置,特别是那些贵族很讲究养马。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
有些字眼跟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
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比重较小,但是数目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   (xu)、苹果、菠菜等;近代的像咖啡、沙发、尼龙、芭蕾舞等,都是极常见的。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外来语就更多了,如雷达、逻   (ji)、休克等,都已经进入一般语汇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如“床”,古代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   (zhá)的东西,叫做“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名称的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
词义也可以转移。比如“涕”,原来专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又如 “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的信古代叫“书”,《世说新语》:“俄而谢玄淮上信至,(谢安)看书竟,默默无言”,“信”和“书”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1.请根据注音,写出“材料一”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字。(3分)
苜   (xu)    逻   (ji)   马   (zhá)
2.下列对“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文化名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庄子》: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意出尘外,瑰丽诡谲,乃先秦道家的典范之作。
 C.《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及门下食客共同编撰。
 D. 谢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指的正是此人。
3.请为本则材料拟一个恰切的标题。(3分)
材料二
被人们称作网络语言的,其实多指语言学上的“言语”。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指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指人们对语言运用的过程与结果。人们所说的网络语言,往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中对语言的使用。所以我们这里不叫网络语言,而称网络言语。
  甲  ,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鲜特殊的流行语。例如“灌水”是指在BBS随意发表意见;聊天室里,有人说“咱潜水吧”,那是指私下聊点秘密或隐私;“菜鸟”,是称呼那些初次上网的人;“大虾”,是指超级网虫,状其长期操作电脑,弯腰弓背,形如大虾。
  乙  。网上主要靠视觉符号进行交流,除了记录一般常见的言语,还记录一些特殊的群体用语,这些在总数中比例不多的特殊用语,可以认为是一种以视觉符号记录的特殊的社会方言。中老年网民的言语与平常人所说、所写的言语没什么两样。但网民以青年人为主,年轻人充满活力,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体,在网络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自然会显露出青春的律动,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客观地说,  丙  ,但也毋庸讳言,一些格调不高的词语在网上也时有出现,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言语鱼龙混杂,与社会环境多元化与个性化有关。不过,网络言语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是洪水猛兽。说到底,网络只是工具,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网络言语是新事物,对它没必要怕,怕也没用。正确的做法,是笑纳它,是加强引导。就像对待一棵小树,一面要浇水施肥、精心呵护,另一方面更要喷药杀虫,剪除枝蔓。
  丁  ,其实大可不必。语言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一面海纳百川,一面吐故纳新。好的,自然会留下来;不好的,终归会被淘汰。“葡萄”、“沙发”、“巴士”、“咖啡”不都“汉化”了吗?“镭射”、“克力架”,不是一直也没能取代“激光”和“饼干”吗?
网络言语即使再新鲜,再另类,其实并不能改变语言的属性。网络交流主要凭借的依然是传统的语言文字体系,大部分网络词汇,也都是合乎传统语言文字规范的。那些不符合传统语言文字规范的,如表情符号、数字缩略语等,在交流中顶多起辅助作用。新奇的网络言语不可能完全超越原有的语言体系,更不可能代替它。
至于网络言语究竟会给汉语带来怎样的变化,现在还不好说。但相信,几千年来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汉语,今后的生命力只会更强。
4.根据语段内容,将下列句子填入“材料二”横线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网络言语目前的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     ②大多数网络言语与普通言语没什么区别
  ③有人对网络言语的“无序”忧心忡忡     ④网络言语是新的时代语言多样化的体现
A.②④①③      B.①②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
5.下列各句表达不符合“材料二”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网络言语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中对语言运用的过程及结果。
 B.网络中的特殊言语是由年轻网民这一特殊群体造就而成。
 C.网络言语鱼龙混杂,产生负面影响,应该予以坚决抵制。
 D.网络言语未来会给汉语带来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明朗。
材料三
    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各人有他要说的话,我写作是我要说的话,你写作是你说你的话。并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违反的。写成的文字平凡一点,浅近一点,都不妨事;胸中只有这么些平凡的经验和浅近的情思,如果硬要求其奇特深远,便是勉强了。最要问清楚的是:这经验和情思是不是自己胸中的?把它写出来是不是适应生活上的需要?如果是的,那就是做到了一个“诚”字了;写作和说话一样,“立诚”是最要紧的。
    写作是极平常的可是极需要认真的一件事情。这个观念很重要,非在学习写作的时候认清不可。从前科举时代,学生在书塾里学习写作,那是有一个特殊的目标的。就是:写成投合考官眼光的文章。希望在仕宦的阶梯上一步步爬上去。现在虽然仍旧有考试,但考试的性质和科举时代不同了;你若认为学习写作的目标只在应付几回升学考试、毕业考试或其他考试,就根本没有弄明白写作对于你有什么意义。现在学习写作并不为应考试,也不为要做著作家或文章家:只因要记笔记,要把情意告诉别人,要写信给家庭或朋友,诸如此类。这些事情是极平常的,但做不来便是人生的缺陷。咱们不愿意有这种缺陷,所以非学习写作不可。
     从前科举时代,作经义题目,是“代圣贤立言”;作策论题目,是代帝王划策。一个人对于经籍,如果确有所得,而所得又正与圣贤的见解相合,诚实地发挥出来,就迹象说,便是“代圣贤立言”:这并没有什么可议之处。一个人对于政治,如果有真知灼见,或可以救一时之弊,或可以开万世之利,详尽地表示出来,就迹象说,便是代帝王划策: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儿。然而读经籍而能有所得,研究政治而能有真知灼见,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办得到。科举制度却把文章的作用规定了,一般士子既要去应考试,学习写作就得顺着那方向走;你即使对于经籍毫无所得,也须代圣贤立言,你即使对政治一窍不通,也须代帝王划策;只有极少数人办得到的事情,硬要多数人也勉强去做。试想其结果怎样?必然是言不由衷,语不切实,把人家的现成话抄袭一番,搬弄一番而已。这样的工夫做得到家,对于应考试是有益的,可以蒙考官录取;然而对于整个生活却是有害的,因为无论说话作文,最要不得的是言不由衷,语不切实,而那些人偏偏落在这个陷阱里。做不到家的更不必说了,一辈子学习写作,既不能取得功名,又没有在生活上得到什么便利,真是被笔砚耽误了一辈子。
6.下列对三则材料中成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机勃勃       勃:旺盛
B.真知灼见       灼:鲜明
C.一窍不通       窍:洞,心窍  
D.言不由衷       衷:内心
7.下列对“材料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不从写作知识上谈写作,而从一般语言应用上谈写作。“写作就是说话”。
 B.强调写作并非就是把人们所要说的话记录下来,而是缘于生活上的种种需要。
 C.写作是一种有益于任何人的言语技能,也需要注意审题、立意、布局、谋篇。
 D.作者反对言不由衷、语不切实的应试之作,因为这已违背了写作的根本原则。
8.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对“应把语言应用当成极平常可是极需要认真的一件事情”的认识。(4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墨翁传
(明)高启
    ①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通渖,汁)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②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①,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衒璞而市鼠腊②,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③然。”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④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③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注]①玄圭:黑色的玉。②衒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③泚(cǐ)然:冒汗的样子。④弸(péng):充满。
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操杵臼                 操:拿,持                   
B.卑贾以饵众               贾:商人   
C.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       即:走近,靠近     
D.何遽戚戚为                戚戚:悲伤,伤心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苟作以眩俗                         则是以古墨号于外
B.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所谓衒璞而市鼠腊,其可乎?
C.以学古为则                         何遽戚戚为
D.人望见,咸异之                     然世罕知之
11.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3分)
(2)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2分)
13.联系上下文,简析墨翁“其门落然”的原因。(4分)

链接: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苏轼《仁说》)
14.孟子认为仁者“反求诸身”,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墨翁”作为“仁者”的表现。(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9题。
          •燕山九日作【1】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2】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3】济黄流。寥落桑榆【4】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5】。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6】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1】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出使期间。【2】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3】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4】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5】作者在当时所作绝句《燕宾馆》自注中说:“至是适以重阳,伴使把菊酌酒相劝。”【6】天书:南宋致金国的国书。
15.根据阅读经历判断,本词词牌是(2分)
 A.永遇乐      B.念奴娇      C.水调歌头    D.定风波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即写出使金国的大背景,作者走遍当年的都城汴梁,胸中透露出不平的意绪。
 B.“桑榆”“太行”“卢沟”三句点明行踪,也写出了孤身一人、客居他乡的感伤与落寞。
 C.虽然两鬓斑白,作者还是畅饮赏菊以度佳节,且以拟人手法写出菊花绽放带来的喜悦。
 D.本词以北国秋日风光入诗,情感慷慨激昂,悲壮又不失豪放,风格与苏轼、陆游相近。
17.题目中“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下列与重阳节没有关联的两项是(4分)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樽前。
 C.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D.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E.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18.上世纪30年代末,学者夏承焘因中日战起,“惧亡国之无日,援取宋人词之足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者”编著了《宋词系》,其中即有范成大此词。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词何以能够“鼓舞人心、砥砺节概”。(5分)
19.在横线处填写相关作品原句。(8分)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季节的变化总能牵动诗人敏感的心灵,范成大于清秋时节一抒怀抱,更有无数诗人因“秋”生情。767年重阳,56岁的杜甫一首《登高》写尽秋悲,其中颔联“ ① , ② ”二句写出肃穆萧瑟、空旷辽阔的秋景,寄寓着深沉的生命感怀,成为千古写秋名句;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写下《琵琶行》,开篇即以“  ③  ”一句写出送客湓浦口所见清冷秋景,为下文抒写“天涯沦落”之悲奠定了基调,其后又以“  ④  ”一句秋江月夜景色烘托出音乐的无尽魅力;北宋范文正公同样善摹秋意,“碧云天,黄叶地,  ⑤  ,  ⑥  ”,思乡的愁绪借景透出,不着痕迹。当然,秋景也并非总是一片萧瑟。1925年,满怀革命豪情的毛泽东途经长沙,伫立橘子洲头,眼中是一派“  ⑦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⑧ ”的壮丽秋景,呈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境界。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此言不虚。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选自《最美文》2013年第10期卷首语)
20.第①段描写节气与植物,有何用意?(2分)

21.从表现手法角度对第④段进行赏析。(3分)

22.简析第⑨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2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
 B.第⑥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C.第⑦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
 D.第⑧段老师给丫头取名的联想意在表明素朴的人生也一样散发优雅端庄之美。
24.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

25.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说“李娟写作太过个人化,过于清浅,格局也不开阔”。对此,你怎么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等),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写作(60分)
26.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10分)
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显示了强大科技实力,还展示了恒久的文化魅力。如以“长征”命名运载火箭,以“神舟”命名飞船,以“天宫”命名空间站,不仅切合科研项目特点,还体现出美好的寓意,同时语言简洁,便于理解。我国预计于2020年实施火星探测计划,请你为火星探测器起一个名字,并阐述理由。
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请选定一个节日,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对象明确,抒情真实自然
③人生会有很多离别,请描绘一个离别的场景,表达某种情思。要求:注意特定的氛围,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7. 作文(50分)
《平凡的世界》中,众多的男男女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她)们个性迥异,命运不同。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爱的抉择,《平凡的世界》中的他(她),教会我们爱和选择所爱。
请以“        ,我愿有你这样的爱人”或“像         一样去爱”为题,先选定其中一个题目,然后在横线上填上《平凡的世界》中的某一人物,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高三年级  期中考试语文  答题纸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2016年11月
一.多文本阅读(共25分)
1.                                  (3分)
2.(        )(3分)        3.                           (3分)
4.(        )(3分)        5.(        )(3分)
6.(        )(3分)        7.(        )(3分)
8.                                                                                                                                                                         
                                                                              (4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
9. (       )(3分)        10.(       )(3分)   
11.断句(4分)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
12.翻译(5分)
①                                                                         (3分)
 ②                                                                         (2分)
13.                                                                                                                                                                          
                                                                              (4分)
14.                                                                                                                                                                          
                                                                              (3分)
三.诗歌鉴赏(共22分)
15.(       )(2分)   16.(       )(3分)  17.(       )(       )(4分)
18.                                                                                  
                                                                                     
                                                                              (5分)
19.(8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 
20.                                                                            (2分)      
21.                                                                                  
                                                                              (3分)     
22.                                                                                  
                                                                              (3分)
23.(        )(3分)
2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北京市西城区鲁迅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下一个『山东省新泰市禹村中学九年级2016--2017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