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闂佽崵濮风亸銊╁箯閿燂拷闂傚倸鍊烽悞锕併亹閸愵亞鐭撻柛顐f硻婢跺绡€闁搞儜鍜佸敽闂備線娼ф灙闁告柨鐬肩划鍫ュ礃椤旂晫鍙嗗┑鐐村灦閻熴劍绔熷Ο姹囦簻闁挎棁顕ф晶瀛橆殽閻愬樊鍎旈柡浣规崌閺佹捇鏁撻敓锟�2021闂傚倷鐒︾€笛呯矙閹达附鍎楅柛宀€鍋為崑鐔搞亜閺囨浜鹃梺纭呮珪閹瑰洤鐣峰Ο娆炬Ь濡炪倕绻樻禍璺侯嚕閸洘鍊婚柛鈩冾殕閻忓牆顪冮妶蹇曠暠鐎殿喖澧庣划娆愮節閸ャ劌浜规繛鎾村嚬閸ㄦ澘鈻撹濮婃椽宕崟顐熷亾缁嬫5娲煛閸涱喖鍓ㄥ銈嗙墬閸愯崵妲愰敐鍡曠箚妞ゆ牗纰嶉幆鍫ユ煟鎼淬倕鍚圭紒杈ㄥ浮椤㈡洟濡烽鍏兼毌缂傚倷鐒﹂〃鍛村箠韫囨挮缂氭い蹇撶墛閺呮悂鏌ㄩ悤鍌涘      闂佽崵濮风亸銊╁箯閿燂拷2021婵犲痉鏉库偓鏇㈠磹鐟欏嫮浠氶梻渚€鈧偛鑻晶顕€鏌涢悢鍙夋珖缂侇喒鏅濋埀顒佺⊕钃卞┑顔界矋閵囧嫰寮崒妤佸珱濠德ゅ蔼椤曆囧煡婢舵劕绫嶉柛灞绢嚧閵忋倖鐓欐い鏃囧Г缁€鍫ユ煛娓氬洤娅嶇€规洖銈搁弫鎰償閳╁啯姣夐梻浣告贡閸樠兠洪悜钘夌闁靛ǹ鍎寸粊鎾⒑閼姐倕校闁告梹顨婇妴浣圭節閸ャ劌鍓ㄥ銈嗙墱閸嬫稓鎲撮敂濮愪簻闁圭儤鍩婇崝鐔虹磼閳ь剚寰勫畝鈧壕浠嬫煕閹般劍娅呴柣蹇婃櫇缁辨挸顓奸崨顖滎啋濡ょ姷鍋涚粔褰掑春閳ь剚銇勯幒鎴濐仼閻庢艾顦…鍧楁嚋闂堟稑顫屽┑鐐叉噷閸ㄨ棄顫忔繝姘窛妞ゆ挾鍋愰幐鍐⒑缁嬫鍎滈柟鍑ゆ嫹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高二必修五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姚安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十月考试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
试题预览
姚安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十月考试卷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1.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4.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俯伏思量。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逗留,徘徊不进的样子。
    C. 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庶民,百姓。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够表达作者暂不赴命缘由的一组是(3分)(   )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②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④⑤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开头强调 “圣朝以孝治天下”,意在表明对于普通臣民来说,孝比忠更重要。
    B.第一段中“况臣孤苦”上承课文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
C.第二段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结尾说刘“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D.文章前两段侧重在虚实中动之以情,所选这两段则侧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5分)
                                                                   
(2)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8.这首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⑵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⑶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 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⑴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惊诧感觉。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C.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 
D. 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E.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⑵小说情节发展似乎有些“突兀”,但细细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试就文中的“伏笔”和“铺垫”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6分) 
⑶小说中“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⑷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对一个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的人来说,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还能说什么?
《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
1945年6月26日,在宪章签字仪式上,因中国代表团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所以代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20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且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著名学者温源宁写过一篇印象记,起首便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顾维钧博士,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那是1934年,温源宁写道:“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称得上辉煌,要加以逐一列举,人们将不得不从惊讶开始而以赞美告终……他从1912年5月出任内阁秘书开始,其政治生涯直到如今,凡是外交官员梦寐以求的最高职位他都已经得到了:驻美国公使(1915-1920)、巴黎和会代表(1918-1919)、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国公使(1920),并自1922年以后多次出任外交总长,而现在是驻法国公使。有一次,顾博士还做过几个月的代理国务总理。”
50年后,温源宁在台湾去世之前,如果他还记得自己当年这篇充满“溢美之辞”的小文的话,他也许会微笑。因为顾维钧比温源宁文中所写的更加“光芒四射”,他经历了更多的大事件,也得到过更多的高职位。
1986年,顾维钧在纽约逝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都载文表示哀悼,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纽约总领事前往吊唁。
温源宁笔下让人“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的顾氏履历还需要加上:中国驻外使节升格后,担任驻法、英、美等国大使;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宪章;1957年后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直至1967年退休;晚年完成13大卷、500多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
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地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这场精彩的发言成为和会当天的头条新闻。发言刚一结束,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便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踏入外交界的那天起,顾维钧的杰出表现一直证明着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
A.顾维钧年轻有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他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上名字的人。
B.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更堪作为典型的人,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修养,沉着和蔼,有耐心并且温文尔雅,想到他,人们都会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C.温源宁高度赞美了顾维钧的人生经历,诸如担任驻美国公使,巴黎和会代表,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法等国公使,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等。
D.顾维钧自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以来,一生在外交界纵横捭阖,为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得起他的母校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E.本文通过记述顾维钧的外交生涯,描写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中国外交家的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外交家的感人形象。
(2)作者多次引用别人对顾维钧的评价,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
(3)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被称为“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顾维钧的外交生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当代青年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学时的同学在这异国的小岛上萍水相逢,自然有着说不完的舒心话。 
B.电动车车主要考驾照的消息一传出,立刻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街头巷尾,闹得纷纷扬
扬。
C.《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D.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B.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要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     ,
     ,      ;       ,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你看那船,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高扬风帆在狂风暴雨中奋勇搏击;
你看那鹰,不是畏惧困难,而是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17.将下面的文段压缩到30个字以内。(不能遗漏信息)(5分)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姚安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十月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
2.A   解析: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都是人生追求。C项,应是自然感发心境,然后将情怀寄托于自然。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
3.C   解析:C项,应是到唐代,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
4.D(庶:大概,或许。)
5.B
 6.A(作者意在强调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符合圣朝以孝治国的方针。)
7.(1)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2)这样,我为陛下尽节效力的日子长,而报答奉养祖母的日子短呀。

8.①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3分)②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
9. ①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3分)
②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 “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3分)
答出以下任意两点也可以给分:
①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②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③“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④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11.⑴A(2分);C(3分)(A项神情古怪不仅是惊诧,还有其他复杂的情感,C项认为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错误。) 
⑵①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网吧老板对我的特别态度为后文他就是和父亲共同演戏的战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3分)②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为后文父亲欠费又无力偿还而遭到老板逼迫和路人讥讽作了铺垫。(3分) 
⑶关心爱护孩子,对儿子的爱不轻易表露;(3分) 采取便于让孩子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儿子,教育有方,大智若愚。(3分) 
⑷第一种观点:以儿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始教育,更具认同感;让儿子切身感受到沉溺网络游戏的严重后果,更具说服力;让儿子体会到父亲的煞费苦心和爱子之深,更具震撼性。 第二种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过程沉重,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消极的体验;这种教育方式单一,必须结合语言教育等其他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结果不确定,有可能诱发其他不良后果。 (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并表述清晰,即可得全分;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2.(1) 答案:BC(选B给3分,选C给2分)
解析:B项,形容顾维钧为光芒四射的星星的不是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而是温源宁;C项,“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不是温源宁提到的,且温源宁只是赞美了顾维钧1934年以前的人生经历。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悉侧面描写的手法的作用,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侧面烘托了顾维钧的人格魅力以及外交才干;②引用当时人物对于顾维钧的评论,使文章真实可信;③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可读性。(每点2分)
(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文章最后四段;然后,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即可。
参考答案:①尊严方面:顾维钧在前辈们不出面的情况下勇于任事,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②才干方面:顾维钧引用国际法,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中国;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在争取山东无望的情况下,他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每点3分)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文本,准确把握顾维钧的精神对我们当代青年人的启示作用;其次要结合生活实际有理有据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提示一:当代青年需要有爱国热情,有报国豪情。举例:①名校毕业,回国效力;②巴黎和会为国争光;③在《联合国宪章》上的第一个签字者。 提示二:当代青年做人做学问要有理有据,德才兼备。举例:①英国报刊对他的推崇;②学者对他的赞美 ;③巴黎和会上的表现。
提示三:当代青年想要成功,需要尊严和才干的统一。举例:①为国争光;②穿梭外交;③力拒合约。(答对一点并有举例分析,即可得满分)

13.C( B纷纷扬扬形容雪花、树叶、花瓣等多而杂乱的样子。C.秀色可餐: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D“安然无恙”意为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与语境不合。)
14.D ( A项“经历”包括“任职时间”,不能并列;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宾语,可以是“的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月考试卷


上一个『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缂備胶濯寸槐鏇㈠箖婵犲洤宸濇俊銈囩檨闂佹寧鍐婚幏锟�8487054 閻庣敻鍋婇崰鏇熺┍婵犲洦鏅柨鐕傛嫹13958889955 闂佹椿婢€缁插鎯佹禒瀣櫖闁跨噦鎷�13958889955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