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6-2017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6-2017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测试题2016.10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优美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的形态。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于美的最初认识,都是“美在于和谐”,都强调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和谐,也就是优美。②优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是一个事物的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它首先表现为感性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测试题  2016.10
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优美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的形态。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于美的最初认识,都是“美在于和谐”,都强调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和谐,也就是优美。
②优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是一个事物的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它首先表现为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优美的事物往往是小巧的,光滑的,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其次它还表现为内容的完整与统一。亚里士多德就强调美的事物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说:“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再次,它还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即形式能够完美地适合于内容,内容和形式处于交融无间、互相适应的状态,既不是形式压倒内容,也不是内容溢出于形式。另外,这种和谐还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即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这种和谐状态中,主体感到了他同外部世界的统一,外部世界成了他的自我的肯定,从而产生一种审美的愉快。
③优美的这一基本特征是由优美的本质决定的。美的本质和根源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是真和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矛盾统一,而优美、崇高、喜剧、悲剧等等便是这种矛盾统一的各种具体不同的形态。优美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这一本质,它表现为现实对于实践的单纯的肯定,而不是二者的对立、冲突和斗争;表现为对于丑的排除,而不是美丑并存的局面;表现为实践的静态成果,而不是实践的艰苦历程。在这里,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似乎是处在交融无间、相对统一的状态中,所以在形式上它呈现为和谐与相对稳定,给人们的审美感受也是单纯平静的。
④优美的这一本质还可以在它的各种具体形态中得到进一步说明。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往往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一种融洽的关系与和平宁静的生活氛围,像体现着无私的友谊、贞洁的爱情、亲子之爱等等的各种场景与行动。自然中的优美往往是那些为人们所熟悉所把握了的对象,如花颜月色、珠光宝气、鸟兽虫鱼等等,以及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色,甚至野外的荒郊小径。艺术中的优美是现实中的优美的能动反映。优美的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斗争一般不具有严峻对立、不可调和的性质,而且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而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则是往往摄取一些日常生活小景,集中地表现,在形式上也力求完美和谐。
1.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属于“优美”范畴的一项是(  )
A. 春日的傍晚,父母带孩子在公园里放风筝,满怀爱意地看着孩子欢快地奔跑。
B. 贵州黄果树瀑布飞流急湍,直落千尺;虎啸雷鸣般的轰鸣,震耳欲聋。
C. 王实甫《西厢记》中张君瑞与崔莺莺几经波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D. 江南园林中绿树掩映着亭台楼榭,湖塘倒映着灰瓦白墙,修竹遮掩着小桥流水。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西方都认为事物的多样统一才能构成优美,事物的单一因素不会给人以优美的享受。
B. 优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其感性形式是和谐统一的,因此大的、有冲突的事物不会形成优美。
C. 真和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矛盾统一,可以表现为优美、崇高、喜剧、悲剧等不同形态。
D. 对于丑的排除、实践的静态成果和现实对实践的单纯肯定,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是单纯平静的。
3. 下列关于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为了说明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区别。
B. 本文论证说理方法灵活多样,既有举例分析,也有对比说理和比喻论证。
C.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从对优美的认识到其特征、本质,逐层展开,逻辑严密。
D. 本文语言形象优美,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很好地阐明了“优美”这一美学概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 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 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 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 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螟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 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 曦。傲,非也,啭、非也;君子如向矣。 
问桔者,勿告也;告栝者,勿问也;说栝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 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 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躔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 尽之,然后学者也。——劝学(节选)《荀子》

【注释】①箸:通“著”。显现;显示。②螟:同“蠕”,蠕动。③喈:多话。④向:通“响”,回声。⑤桔:不正当的。⑥瞽:盲目。⑦蹰:同“跬”。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A.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B.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C.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D.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5.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学习的意义来说,学习应该从做书生开始,到死的时候才结束。
B.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入学习是为了卖弄学识,讨人好评。
C.君子不可浮躁,不可怠慢,不可盲目,要谨慎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D.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就不能算是善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陟,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震,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仅/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且/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熟习)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给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要用虚假的慰籍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6.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跋陟 丰富多采  B. 慰籍 永无止境
C. 共震 息息相通  D. 沉溺 闲暇
7. 文中括号内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仅  而在于 熟习 赋予
B. 不在于 而且  熟悉 给予
C. 不在于 而在于 熟悉 赋予
D. 不仅  而且  熟习 给予
8. 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体育一如真正的修养/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B.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C. 真正的体育一如真正的修养/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而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
D.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而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
9.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B. 象征派诗歌注重运用象征、暗示、联想、比喻、省略等表现手法,忠实地表现内心的情感世界,依赖迷蒙的意象突出主题,因而自成一派。
C.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在《师说》中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D.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B.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C.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D.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II卷
11.翻译句子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3分)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3分)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6分)

杜牧
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①须。
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
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①:四皓,即“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
 (1)颔联和颈联表现了鹤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10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择师的标准是                ,                ,                ,                。
2.《师说》中“                ,                。”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3.《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于《师说》中 “             ,         ”的观点异曲同工之妙。
4.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
韩愈在《师说》开篇便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今承论点,作者论述了教师的作用:“                   ”。
5.在《师说》中与韩愈认为“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相背的诗句是“                              ”。
6.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                   ”。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                                   ”。(8) 《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全国大纲卷)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列问题
消失的油菜花香
在村庄里走走,看不到丁点儿油菜花的影子,看不到蝴蝶在油菜花上飞舞,闻不到浓浓的油菜花香;只听到呼啸而过的风声,闻到田地里杂草散发出来的味道。我的心里一阵悲凉:这么好的土地为什么不种油菜花?为什么土地上杂草在疯狂地生长?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的思绪回到小时候那个金黄色的季节里。那时候,我们能一眼望到无边无际的油菜花,那是一个金黄色的海洋,那是一幅无限美好无限浪漫的风景画,那也是一幅喜气洋洋的画面。我们一群孩子在油菜花地里撒欢儿野跑,浓浓的油菜花香一阵阵冲进我们的鼻腔,那时的我们和那金黄色的油菜花一样快乐幸福,灿烂地生长着。如今的我,每次回乡总有一种深深的失落,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不知道现在生活在村子里的孩子是否感受到身边缺少了点什么。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村里人在土地上播种油菜。他们先耙地,地耙好了,就是播种了——他们用一个小包包住油菜籽,一粒粒撒到土地上。他们脸上全是微笑,好像他们种下的就是希望,是收获,是生命的美好。
种子播好了,就是管理,每隔几天他们就来到田地边,看看种子是否发芽了,看看嫩嫩的叶子是否破土而出,探出小小的脑袋来。如果看不到丁点发芽的痕迹,他们就会有点心慌,他们担心一家几口一年的油呀。那时候,生活用的油几乎都是用油菜籽榨来的,只有少部分人家用猪油。于是那些心里发慌的人天天用水桶挑水浇灌,直到嫩嫩的芽露出土面,那颗悬着的心才肯放下来。
如果油菜太密了,是要摘除一些的,为的是让剩下的能更好的吸收阳光和水分,不然的话长出来的油菜结不出多少油菜籽,结出的籽也榨不出什么好油。这就是村里人所说的间苗。
油菜在一点点长大,杆在一点点变粗,叶子在风中摇摆,在向人招手,似乎在对村里人说,你看,我长得多好呀!今年你们要大丰收了。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的沐浴下微笑着,扑鼻的油菜花香,满街满院。
油菜花的花期大概二十多天,等到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油菜籽开始结实了,开始一天天饱满了。成熟的油菜籽在风中左一下右一下摇摆开来,用手一拧,感觉里面的籽那么壮实,人的心里也塌实了,好像已经看到了光闪闪的菜籽油。
等油菜籽全熟了,就收割了抛在场院里,让它在灼热的太阳下晒干。等晒到一定程度时,家里的大大小小就去收获油菜籽了。小孩把已经晒干的油菜抱到大人的脚下,大人则用脚踩在油菜上面,那些程序看起来那么有条不紊,好像经过了训练似的。然后油菜籽和壳在风中自然分开来,壳在风的吹动下飘向远方,而圆圆的带点暗红的油菜籽留了下来。等做完了这些,用秤一称,一百多斤,那可是个大丰收呀!于是,一家人欢喜雀跃。
那个场面,那份热情,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每次想起,心里就热乎乎的。不知什么时候,油菜花香消失了,村里的人都跑到外面去了,一年回来一次,甚至一次也不回,剩下几个老人和孩子在村里。春天里,那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现在半点都闻不到了。
前些日子坐火车经过武汉,透过车窗,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心里就热了,那股熟悉的味道迎面扑来,那种浓浓的金黄色的颜色唤起了我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也在那一时刻,我想起了我的家乡,那也曾经遍地金黄的土地!我的心里感到阵阵悲凉,为村庄的现状悲凉,也为生活在那里的人悲凉。不知什么时候,村庄里能再闻到油菜花香;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看到收割油菜籽时那热火朝天的景象。
1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以“悲凉”始,以“悲凉”终,首尾照应,悲凉的感情贯穿始终,让读者也情不自禁地被带入作者所营造的悲凉气氛之中。
B.作者以平实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油菜花曾经给家乡带来的无限美好的风景和因油菜籽丰收给村里的人们带来的喜悦。
C.文章颇擅长场面描写,既有对童年和玩伴在油菜花地里野跑的场面描写,又有村民一家大小齐上阵收获油菜籽的欢乐场面的描写。
D.“用一个小包包住油菜籽,一粒粒撒到土地上”“等油菜籽全熟了,就收割了抛在场院里”,这些细节描写把春种秋收写得生动有趣。
E.“春天里,那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现在半点都闻不到了”既照应了题目“消失的油菜花香”,又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凉之情。
15. 文章以“消失的油菜花香”为题,却详写村民播种、管理及至最后收获油菜籽的全过程,有何用意?(6分)
16. 请指出文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6分)


17.文章最后一句说:“不知什么时候,村庄里能再闻到油菜花香;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看到收割油菜籽时那热火朝天的景象。”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有部影片热映,那是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片子的题材很古老,手法也不新,但是却吸引了千万观众。这些观众要么就正在青春里,要么便在青春外。这一里一外的青春,刚好是影片的前半部门和后半部分。于是共鸣感随之而来,带来或多或少的戚戚然。
其实,终将逝去的是时间意义上的青春。每一个年华老去的人,身上都有自己青春的影子。青春一直都在,只是曾在不知不觉间,你将她安放在了一个地方,陪着你,一起经历这个世界。
正如莫言把青春安在了他的故事里,钱钟书把青春放到了学术中,穆斯林们把青春安放在了朝圣的路上……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选择,青春不能无处安放。那么正值年少的你,要把青春放在哪里,又如何安放呢?
请以“安放青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测试题答案

1. B(黄果树瀑布是宏大的、变化剧烈、棱角分明而强烈的,不属于文中所说的优美范畴)
2. B(“大的、有冲突的事物不会形成优美”错误,原文说的是“优美的事物往往是小巧的……颜色鲜明而不强烈”,文中说的是“往往”,“大的、有冲突的事物”未必不优美)
3. C(A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为了说明美的事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亚里士多德的话前面说“亚里士多德就强调美的事物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后面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证明这句话。B本文说理没用比喻论证的方法。D本文语言特点应该是凝练质朴)
4.C(原文为: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
致。)
5.A(到成为圣人结束)
附《劝学》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呢?回答是:按其过程而言,应该从诵读经书开始,到读
礼仪之书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才能停止。所以学习的过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学习,就能够成为人;放弃学习,就会成为禽兽。所以,《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的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全部囊括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显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入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入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回音一般简洁。
如果有人问你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向你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圆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
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6. D(A.陟—涉,采—彩;B.籍—藉;C.震—振)
7. C 8. B 9. D(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10.A
11.(1)(3分)关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可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2)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
(“师”“徒”“及”各1分)
(3)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12.(1)外形优美,(2分)举止优雅(平和,淡定,娴静),(1分)性灵细腻。(1分)
(2)托物言志(象征),以鹤自喻(象征诗人自己)(2分)表达了诗人因志向高洁、不同流俗而缺少群伴、知音难觅的忧愁、孤独之情。(孤傲的情怀)。(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3.略
 14.A D(A.“悲凉的感情贯穿始终”,错误。本文有悲有喜,作者在写“思绪回到小时候那个金黄色的季节里”时,情感是喜悦的。D.“等油菜籽全熟了,就收割了抛在场院里”是概述,不是细节描写。)
 15.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油菜花给自己儿时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3分)当年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与当今村庄里油菜花香的消失,土地里杂草疯狂地生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作者对当今农村现状的思考。(3分)
1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油菜花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油菜花在农人的精心侍弄下茁壮成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儿时对飘香的油菜花的喜爱之情。(4分)
17.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曾经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和收割油菜籽时那热火朝天的景象的怀念,为现在杂草疯长,只有老人、孩子留守的荒芜的村庄而倍感悲凉。(2分)
⑵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希望改变家乡现状,使家乡能够呈现油菜花飘香,处处充满劳动快乐的景象的期盼之情。(4分)(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8. [写作指导]
关键要明确你把青春安放在哪里,怎么安放,也就是把青春投注到什么之上的问题。比如,我把青春安放在书香里,安放在诗意里,安放在奋斗的路途中,安放到积极的生活状态中,安放在大山深处的教室里,安放在旅途中,安放在寂寞的书斋里,安放在舞台聚光灯下,等等。 (117.156.2.1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