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閲嶇鎺ㄨ崘锛氬鎴�2021锛岄珮鑰冧竴杞涔犺鏂囪瘯棰樺垎绫讳笅杞�      路2021楂樿€冧竴杞涔犲悕甯堣搴у厤璐硅瘯鍚紝缃戠綏鎵€鏈夐噸闅剧偣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1语文试题命题人:潘翠敏▲▲▲提示: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机读卡的对应题号位置。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
试题预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1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潘翠敏

▲▲▲提示: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机读卡的对应题号位置。
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节选自《河流的文化生命》一书)
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
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个人)和“集体人”(社会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党派、军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和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个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但它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目的性)的深刻影响。一个人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并使个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在个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集体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个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个人是主动的,他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记忆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而当集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集体是主动的,它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但他的参与是被动的,因为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不是在独立自主地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是和集体的所有人一起展开道德记忆活动。
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对家规、家训和家风的集体性记忆。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反映家庭道德生活的镜子,也是家庭集体道德记忆的主要内容。而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记录该民族的过去,它是该民族建构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02日)
4.下列关于“道德记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记忆是一种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思维能力显示的内容是人类记忆其道德生活的经历。
B.由于人类会以“人体人”和“集体人”的两种身份存在,所以道德记忆也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C.个人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对道德记忆的体会最深刻、最直接,对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认识最全面、最系统。
D.人类在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拥有的道德记忆,它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和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
5.下列对“个人道德记忆与集体道德记忆”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人道德记忆发生在个人身上,而集体道德记忆的载体是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
B.个体道德记忆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集体道德记忆是有选择性的。
C.个人的道德记忆发生时,个体是被动的;而集体道德记忆发生时,集体是主动的,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个体的参与也是被动的。
D.关于道德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个体道德记忆是选择性的,集体是主动的,个体的参与是被动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的人,就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并受个体道德记忆思维意向性的影响。
B.集体道德记忆中的“头脑”是种抽象概念,它是指人类集体的所有人的“头脑”统一整合而成的产物。
C.家规、家训和家风体现的是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它是家庭成员道德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这种记忆的主要内容。
D.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民族历史积淀的结果,记载的是该民族的过去,是该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
(一)课内文言文检测(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每句3分,共17分)
7.下列加点词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动词,是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依靠
C.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购买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8.下列选项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C.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9.下列选项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边邑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认为……奇怪
C.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换上朝服
D.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10.与“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良曰:“长于臣。”
11.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7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每句5分,共20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丁母忧。嘉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母许之否乎          许:答应。
B.惊喜,欲擢冠多士    擢:选拔。
C.轼庐于其上          庐:房屋。
D.以虞水之再至        虞:防备。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B.吾侪小人,当效命
C.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14.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大王来何操
B.①是擅造律也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①筑室于东坡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①欧阳修以才识兼茂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苏轼有才能、为民的一组是(2分)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③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④每因法以便民
⑤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⑥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轼从小受母亲的教育,领悟概括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远大的志向,母亲程氏就很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说自己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写文章不预先打草稿被指责态度不够端正,开始起草之后,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观,对答制策考入三等,因而才学受到欧阳修赏识。  
C.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生活安定,他还    警告提举官不能擅自制定危害百姓利益的律法。
D.宋仁宗初读苏辙、苏轼的制策,认为他们兄弟有宰相之才;宋神宗读完苏轼的文章,称他为天下奇才,只是最终都没有重用他们。
1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5分)
译文: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5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8—19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8.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5分)
                                                                                     
                                                                                               
19.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岁寒,                   。”(《论语•子罕》)
(2)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刺秦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题3分)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B.高考要求考生复习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科,那种目无全牛的复习方式,使不少考生在模拟考试中吃了大亏。
C.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D. 鸽子能利用地球磁场来导向,相映成趣的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一种细菌也能感应地球磁场,这种细菌在磁场中的行动方向就像是一个罗盘针。
2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代欧美轮船侵入我国,       ,宁波商帮迅速停止了传统的沙船贩运业,转而经营轮船运输业,甚至组成了航运集团。
②生活的智慧离不开细心的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③《红楼梦》表面看来写的是寻常的生活琐事,却能够     ,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表现整个封建王朝的兴衰。
A. 见微知著    一叶知秋    以小见大
B.一叶知秋    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
C.一叶知秋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D.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    一叶知秋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财政部要求各地统筹使用补助资金,按照不低于中央的补助标准,帮助受灾群众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
B.中国红十字会要以公开透明、清正廉洁为生命,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制度、严谨的行为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公信力。
C.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搞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D.研究机构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住宅销售均价已经连续四个月下降,累计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也均出现放缓。
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2年以来,CPI高位运行,居民消费理念变化,经济收入增加,使得石家庄市市区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明显增加,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B.作家铁凝认为,莫言的获奖对今后的中国文学引起国际上更多读者的研究、关注和兴趣,以及中外文学交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C.“和”字当选为2015海峡两岸的年度汉字,“和”字真切反映了两岸民众对80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的珍惜,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由衷期盼。
D.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2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内心里拥有善,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③①⑤⑥④    D.④②③①⑥⑤
2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自1985年以来,已成为中国当代的一个热门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这些派别,________。 ①虽有人自称“国粹派”,只不过是针对全盘否定派的愤激之辞,实际是革新派中的坚定分子 ②各派学者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③基本上分否定派和革新派两种 ④革新派也有两种,一是批判继承派,一是继承批判派 ⑤否定派中有全盘否定派和基本否定派之分 ⑥其中许多人的思路是经验性的,即用列举传统文化中的优缺点的方法来论证他们的主张 A.③⑤⑥④①②    B.③②①④⑤⑥
C.②③⑤④⑥①   D.②③①⑤④⑥
四.作文(60分)
27.以“风波”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60分)
 








新乐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1
语 文 答 题 纸

11.
(1)(3分)                                                                       
(2)(3分)                                                                         
(3)(3分)                                                                              
                                                                                    
17.
(1)(5分)                                                                    
                                                                                     
(2)(5分)                                                                     
                                                                                          
18.(5分)                                                                          
                                                                                        
                                                                                        
                                                                                      
19.(6分)                                                                         
                                                                                         
                                                                                         
                                                                                        
                                                                                        

20.(1)                            
(2)                                                             
                                                               
                            

高一月考1语文答案
1.B(程度变化,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
2.C(范围扩大,《保卫黄河》仅在抗战时期是精神旗帜。)
 3.D(偷换概念,河流是自然遗产。表述和原文不一致,应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既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也是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4.C(扩大范围。是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而非道德记忆)
5.A
6.A(说法绝对,原文只是一种推测,并不是绝对的说法)
7.B
8.C
9.A
10.D
11.(1)“若属、且、为所”各1分
(2)“仆、所以”各1分,句意1分
(3“鄙、陪”各1分,宾语前置句1分)
12 C修建房屋
13 C不按时
14 B, 判断句;定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句 C状语后置句 D 省略句)
15 D, ②⑥为间接
16 B,理解错误
17(1)程氏说:“你能做到范滂,我难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亲吗?” 
(“为、顾”各1分,句意3分)
(2)苏轼到武卫营,叫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诣,且”各1分,句意3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还是不答应呢?”程氏说:“你能做到范滂,我难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亲吗?” 
    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后来读《庄子》,感叹说道:“我以前也有一些见解,但总是表达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觉得真是深入我心!”嘉佑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当时文风崇尚诡谲不合正道,主考官欧阳修想拯救这种现象,看到了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大为惊喜,想要选拔为众人之冠(第一),但犹然怀疑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只排在第二。后来用《春秋对义》考试又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了乙科。
苏轼因为母亲去世服丧在家。嘉佑五年,调任为福昌主薄。欧阳修认为苏轼才能学识兼备,推荐(他)入了秘阁。考试六论,之前做文章都不起草,所以文章大�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望都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缁狅紕鎮婇崨妤篞閿涳拷8487054 瀵邦喕淇婇敍锟�13958889955 閻絻鐦介敍锟�13958889955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