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五中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B班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长清五中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B班试卷(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清五中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B班试卷90分钟120分一、按诗文原句默写。(共10分,每小题1分)(1)右手秉遗穗,。(白居易《观刈麦》)(2),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3)更深月色半人家,。(刘方平《月夜》)(4)今夜偏知春气暖,。(刘方平《月夜》)(5)力尽不知热,。(白居易《观刈麦》)(6)无意苦争春,。(陆游《
试题预览
长清五中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B班试卷  90分钟  120分
一、按诗文原句默写。(共10分,每小题1分)
(1)右手秉遗穗,                 。         (白居易《观刈麦》)
(2)               ,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3)更深月色半人家,                 。          (刘方平《月夜》)
(4)今夜偏知春气暖,                 。        (刘方平《月夜》)
(5)力尽不知热,                   。   (白居易《观刈麦》)
 (6)无意苦争春,                 。           (陆游《卜算子  咏梅》)
(7)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8)巧笑东邻女伴,                 。(晏殊《破阵子》)
(9)               ,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10)               ,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能力提升并不难,仔细审题多动脑。
二、单项选择题(36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玉帛(bó)   怫然怒(fú)  罾(zēnɡ)   忿恚(fènhuì )
B.诣(yì)  徒跣(xiǎn )    休祲(jìn )    登轼而望(shì)
    C.旗靡(mǐ)   欲信大义(xìn )天下缟(gǎo)素  以头抢(qiāng)地
D.皆次当行(háng) 曹刿(guì)     弗如(fú)      宁(nìng)有种乎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寡人谕(明白)矣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视、小看)    会(适逢,恰巧遇到)天大雨   
C. 怅(失望)恨久之       遂用(因此)猖獗
D.楚人怜(爱戴)之        先主器之(器重)
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董卓以来
B.将军身披坚执锐
C.故不措意也D.此诚不与争锋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故克之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C.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千里不敢易也
D.弗敢加也,必以信          以君为长者
 
    5.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B. 徒以有先生也
     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校长说:“刚才我的话,仅是抛砖引玉,希望老师们继续发言,提出更    好的建议。”
   B. 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中,小明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荣誉。
  C. 放假了,他们收拾好东西,就各自分道扬镳了。
   D. 泉城济南巧夺天工的山水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也会始终保持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B. 网购之所以让人着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输入密码付款时基本没有花钱的感觉。
  C. 红叶谷的金秋时节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D. 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记不要胡编乱造。
8.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B. 由是先主遂诣亮    拜访
C. 然志犹未已        停止     
D. 孤不度德量力      气度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人莫之许也          无丝竹之乱耳
B. 凡三往,乃见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学而不思则罔     
D. 而其主不能守          其真不知马也
10.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自晋朝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B.本文叙事详略分明,详写诸葛亮的抱负,略写刘备问计、诸葛亮隆中应对。
    C. 诸葛亮给刘备的政治蓝图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以”。
D.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杰出的才能。
11、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中,有错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而《唐雎不辱使命》就是出自于其中的《魏策》。
   B.《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其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C.《隆中对》的作者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12.下列与“仓鹰击于殿上”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将执锐           B、固以怪之矣
C、欲信大义于天下           D、辍耕之垄上
阅读理解有趣味,用心去读善理解。
三、古诗词赏析  (9分)(每题3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3、能表现题目中的“早”字的有哪些内容?

1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你写出妙在何处。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1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注】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公与之乘    弓手应声刺之
B.远近皆服其能   其真无马邪
C.学而不思则罔   遂曳矛而斗
D.见必与之决生死    轻寡人与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B.乙文“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这句话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主人公都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一举取得胜利。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8、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1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2分
 
    20、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五、现代文阅读(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共l 4分)
                            中国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②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2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3分)
                                                                      
                                                                      
2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2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24.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共33分)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
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
⑨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⑪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⑫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⑬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⑭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⑮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⑯他一下子怔住了。他百感交集。
⑰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25.文章以“成全一棵树”为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


26.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6分,每题3分)
(1)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
 “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⑬段画线的句子。
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
  
27.文章在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见解。(3分)
 

28.文章第③段写“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请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小男孩挖坑的画面。(至少用上两种人物描写手法,不少于300个字。)(20分)
 
 












300





 
            长清五中九年级第一次月考B班语文答案
选择题 1、 C 2. B  3.  D 、4. C 5、B  6. A 7. D  8、D 9、 C 10、 B  11、c  
12、D
13、“晨起”“鸡声”“月”“板桥霜”。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4、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15、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6、 A  17、D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2)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3)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生死吗?
19、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0、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21、示例: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②竹与生活息息相关;  ③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意思对即可)
22、“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23、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24、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承上启下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2分)

25.   示例一:本文写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写出了孩子的爱心,执着和乐观以及母亲对小男孩的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成全就是爱。题目一语双关,即指一棵本已经失去生存资格的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也可以写成小男孩成全了一颗小树苗)又指“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他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也可以写成一个母亲用爱成全了孩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概括文章文意占1分,文章的主旨占1分,题目所用的手法占1分,作用占1分。
示例二:本文写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小树经过残疾孩子的精心照料,长成参天大树。展示了孩子的爱心,执着和乐观。残疾孩子经过母亲的精心栽培,成为著名作家,体现出伟大的母爱。文章以小树和小男孩为线索,写小树实际上是写小男孩,明暗两条线索交织进行,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评分标准:概括文章文意占1分,文章的主旨占1分,题目所用的手法占1分,作用占1分。
示例三:本文写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身有残疾的小男孩犹如被抛弃的小树,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成为著名作家,不仅写出了小男孩的自强不息,坚强乐观,更展现了伟大的母爱,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树比作小男孩,更好的揭示文章主题:成全就是爱,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概括文章文意占1分,文章的主旨占1分,题目所用的手法占1分,作用占1分。

26.(1)犹豫是迟疑、拿不定主意之意。心理描写,写出了母亲面对腿有残疾的孩子迟疑不决,她看到有些枯萎的小树苗心里认为孩子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又不想浇灭孩子的希望。表达了母亲对小男孩的爱。(解词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2)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冲”和“搂”写出了他见到久别的母亲的激动,以及对母亲的爱与思念。把母亲比作一片树叶,写出了母亲身体的轻,突出了母亲的衰老,表达了他对年迈母亲的爱与心疼。
评分标准:描写方法或者修辞手法答出任何一点给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2分。
 27.示例一:借物喻人,文章用被丢弃的枯萎的小树比喻身有残疾的小男孩,写出了小男孩成全小树和母亲成全孩子的故事,表达了小男孩的执着与乐观,以及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成全就是爱。
示例二:明暗两条线索交织进行。一颗“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小男孩的精心照顾下,茁壮的成长。“一出生腿就有残疾的小男孩”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两条线索交织进行,成为文章发展的脉络,使文章结构更紧凑,能更好的揭示小男孩的自强不息、自信乐观和伟大的母爱。
评分标准:答出写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效果2分。
28.答案示例: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
评分标准:答案出现两种以上描写手法占10分,结合故事情节,展现小男孩的自强、执着占5分,表达文通字顺,语言优美占5分。 (42.87.42.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检测七年语文试题(1.6单元)』  下一个『山东省高密四中文慧学校2016-2017年八年级10月月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