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质量检测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质量检测
(高二必修五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
试题预览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 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良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朱建信《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警惕美国的文化输入,增强忧患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B.反对不加辨别地弘扬传统文化,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
C.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实和丰富传统文化。
D.积极输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解析:文章首段提出文化高度的问题,第二段论述满足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及危害,第三段论述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第四段论述如何让传统文化“粗壮高大起来”,可得出结论。全文以破促立,多方举例,首尾呼应,通过对传统文化长度与高度的辩证分析,表明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高度问题的鲜明态度,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文化中,只有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科学、文明和进步的积极力量,才值得大力弘扬。
B.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C.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
解析:B项扩大范围,“非常可怕”的不是“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而是不加辨别地“弘扬传统文化活动”。从第二段来看,作者的表述是“所谓”的“传统文化”。
答案:B
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美国立国史较短,其产品和技术也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B.作者反对“论坛”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
C.“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它不能够孕育出现代科学技术。
D.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解析:A项,因果失当,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并非因其“立国史较短”,“产品和技术”的发达只能是文化高度的结果而非原因。B项,扩大范围,作者反对的是“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的做法。D项,违背原意,文中说“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意为“已经认识到了外部的世界”。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 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B.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舍人”,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D.“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解析:C项,解说有误,根据上文“孝敬皇帝未尝南面”推测应该是皇帝登基。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 南面而坐, 左东右西, 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在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解析:“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
答案: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的时代一定不会定我的死罪(或“让我死”)呢!(“食”“厚禄”“顾”“况……乎”“无死”)
(2)近期(这一)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或“希望”“一定”)不要推辞吧!(“故”“以”“重” “毋” “辞”)
参考译文: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 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杖杀了他,远近佩服。召入任相王府属官,当时姚崇兼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得到他太晚。”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冒犯宗楚客,贬任贝州刺史。睿宗即位,调职到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年,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虽然是公主出钱财,然而高价雇人,则农人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趋末弃本,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受饥饿。”皇帝不听从。韦凑坚持争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公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何况圣世一定不会定我的死罪呢!”朝廷为此减省费用数以万计。 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年,要在靖陵建碑, 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谏阻而停止。升任将作大匠。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传书说:一定要先确立名分。《礼记》上说,‘祖’用来称有开创之功的国君,‘宗’用来称有德的国君,他们的宗庙经过百世也不会毁坏。历代能称宗者,都是统治四海,恩惠受到尊崇,在宗庙中排列,这就是所说的不毁。孝敬皇帝不曾称帝,况且另外设立了寝庙,没有称宗的名分。”于是停止。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诸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来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判处死罪,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夺,《春秋》中说下属有罪,要责罚主帅,应贬任韦凑为曹州刺吏,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严整,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患病后,派遣御医登门治疗。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事夕望①
〔唐〕 白居易
凭高望远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
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
辞枝雪蕊将春去,满镊霜毛送老来。
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被贬出京,任江州司马之时。
8.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幅日落月出江亭晚景图,营造了苍茫壮阔的氛围。傍晚时分,太阳将落,晚霞一片,如红浪沸腾;月亮初上,清辉照耀,周围笼罩的烟雾,渐渐散去。
9.本诗围绕“思悠哉”展开,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产生了哪些情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美景的喜爱。②惜春伤春之情。③年华已逝的伤感。④被贬后内心的不甘和无奈。⑤回京的渴盼。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句,都借明月寄寓了情感,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
(2)北宋许多文学家堪称写景圣手。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出对比鲜明的山间朝暮景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则用“_____________,静影沉璧”两句细致描摹出洞庭湖有风时月光浮动、无风时月光倒映水中的美好画面。
答案:(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绕船月明江水寒
(2)云归而岩穴暝 浮光跃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瓷 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儿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他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
(2)顾林说他不一定卖,主要就是“矛盾”心理,所以回答时要从此时顾林心理矛盾的原因入手。从文章内容来看,“他有点儿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此外,“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但父亲住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
(3)分析王教授的形象特点,应主要从王教授父子被救后王教授的表现进行概括。当他们父子被救后,王教授在江北开设分店,目的是寻找救命恩人,由此可知他知恩图报,后来花30万元买那个“赝品”也能体现这一点。此外,他因送救命恩人“赝品”而感到愧疚,但当他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又将瓷瓶送回,由此可知他诚信待人。
(4)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入手。最后一段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结尾,人物形象和主题都得以突出,且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情节相照应。如此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答案:(1)AE
(2)①他还在为是否要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恩人“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
(4)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意思对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昆明湖上面就是________的万寿山,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②博鳌亚洲论会定址海南博鳌,让海南在国内外________。
③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突然________,成为人人都知道的人物。
A.声名大噪 闻名遐迩 声名鹊起
B.闻名遐迩 声名大噪 声名鹊起
C.声名鹊起 声名大噪 闻名遐迩
D.声名大噪 声名鹊起 闻名遐迩
解析: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可作定语,修饰名词。声名大噪: 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强调知名度的程度高。既可用来形容人,也可用来形容物(例如景区)。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强调知名度提高的速度。多用来形容人。
答案:B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B.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C.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D.这位前世界冠军说,当今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一些顶尖选手的实力非常接近,决赛时往往只差一分,甚至两分。
解析:A项,①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②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B项,动词残缺,“导致”后不能直接加名词,而应加上动词“发生”。D项,递进(递减)语序不当。这句话没有“不仅……而且……”,但是有同类词语“甚至”,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差的分越少就越遗憾,所以最后一句应改成“只差两分,甚至一分”。
答案:C
14.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________,以及________。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些,对精神的追求多一些,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从容地欣赏沿途的景色。
A.沿途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多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 少一种尘世的俗累
B.沿途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C.沿途的风景 看风景的心情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D.看风景的心情 沿途的风景 少一些尘世的俗累 多一些闲云野鹤的生活
解析:仔细分析前后句的语境,第一句提到“旅行”“目的地”,判断可选项为ABC,然后再看第三空前面的例句“少一些”在前,“多一些”在后,根据此特点,选C。
答案:C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比如鲁迅在评论《红楼梦》时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而对于艺术形象,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林黛玉,青年人看到了她对宝玉的真性情,①____________________,老年人更是不待见她。薛宝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夫人看到的是温婉大方的好儿媳,贾宝玉却感到的是空淡和枯索。年龄阶段、身份地位都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此正所谓“③_________”。
答案:①中年人却看见的是她的小心眼(或生小气之类) ②贾母看见的是延续贾家的继承者(或知书达理的乖孙媳) 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16.第17届亚运会在韩国仁川举行,下图是本次亚运会的会徽,请用简明的语言说明会徽的内容和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介绍会徽的内容,要抓住图中所有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说明,其含义要根据会徽要素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现实组织答案。本次亚运会的会徽是由图和文字组成,图是一个英文字母A的大写,像一个巨大的翅膀,左上方有太阳,下方是17th Asian Games I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粤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单元练习
上一个『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质量检测
』  下一个『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