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第1单元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第1单元测试题(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考试时间:100钟 满分:120)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6分)1.将下列语句认真誊写在方格内。(2分)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答案】字迹优美,得3分;工整,得2分;字迹清楚1分;潦草不清,不得分。(计3分)【解析】试题分析: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
试题预览
(考试时间:100钟 满分:120)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6分)
1.将下列语句认真誊写在方格内。(2分)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答案】字迹优美,得3分;工整,得2分;字迹清楚1分;潦草不清,不得分。(计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本题中“羹”要注意书写,上面不是“羊”,是两个点加一个“王”,下面是四点水加个“美”。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
B.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估量的力量。
C.回想起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老人不禁感慨万分。
D.考试过后,获得奖励的同学个个眉开眼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B句中“不可估量”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不符合句意。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而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B.只要人人都能时时处处传递“正能量”,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C.这场足球赛的胜败取决于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D.小明同学到现在还没有来参加比赛,带队老师断定他大概放弃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句“精神是……榜样”主谓搭配不当;C句“胜败”是双向表述,“取决于”是单向表述,前后不一致;D句“断定”与“大概”矛盾,答案为B。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对《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小说是英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讽刺和批判了英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                     
B.汤姆•索亚决定当“海盗”的主要原因是厌倦了学校枯燥的生活,想出人头地,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C.主人公汤姆•索亚虽然调皮、爱玩恶作剧,却又善良、乐于助人。
D.汤姆和蓓姬在野餐时走进了一个山洞,在他们被困山洞,寻找出路时,遇见了酒鬼波特,汤姆•索亚表现得非常沉着勇敢。
【答案】C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本文是一篇散文,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话,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C.《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太丘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在与朋友约定后,朋友没有到就离开了。
D.散文诗两首,都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中应是“友人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在与朋友约定后,不按期赴约”。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用“/”划分诗句的朗读 节奏。(4分)
(1)我 要 悄 悄 地 开 放 花 瓣 儿。(两处)
(2)白 瓣 儿 小 船 般 散 飘 在 水 面。(两处)
【答案】(1)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2)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解析】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从下列词语中至少选用两个,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连贯的话,描写某人的心理活动。(80字之内)(4分)
   纳罕    懊恼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心惊肉跳     小心 翼翼  
【答案】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示例:他被夜色下树林中迷人的景色所吸引了,月光像细雨一般洒在林间,清凉的风令他心旷神怡。但令他懊恼的是,他还是有些 怕黑。他正无忧无虑的走着,突然传来奇怪的走动声,会是什么?他小心翼翼的顺着声音摸索过去,正纳罕是什么,一个黑影如箭离 弦一般暮地飞奔过来,吓得他大叫起来,心惊肉跳的他定睛一看,原来是只大黑狗!
【解析】
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注意要求,至少用上另个,运用比喻的修辞。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理解性默写(8分)
(1)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2)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4)第27届冰雪节1月5日开幕,冰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答案】(1) 未若柳絮因风起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本题中易错字有:罔、殆、愠,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综合性学习。(共6分)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每题3分)
《散步》写“我”一家祖孙三代散步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表现出母亲对孙子的关爱之情。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体会奶奶对孙子的关爱,完成下面题目。
  
(1)这幅漫画的含义是什么?
(2)孙子觉得奶奶不应该溺爱自己,应该怎么对奶奶说?
【答案】(1)这幅漫画反映了生活中长辈溺爱孩子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漫画中的奶奶疼爱自己的孙子是正确的,但过于疼爱就等于是溺爱,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着不利的影响。(2)奶奶,请不要给我撑着伞,军训能锻炼我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我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天气虽然热,但我能坚持,您放心,我能受得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现代文阅读(37)
(一)阅读《牵着母亲过马路》一文,回答下列问题。(16分)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蓝,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路。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 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目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愫。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 :“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 
10.本文叙事完整具体,请写出记叙的六要素。(6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答案】时间:周末下午  地点:马路(街上) 人物:我 、母亲    起因:母亲要到市场买菜招待我和妻儿   经过:往菜市场的路上,我牵着母亲过马路   结果:母亲感到欣慰、满足
【解析】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按“六要素”一一点明内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这两次“喜”的原因各是什么?(2分)
【答案】前者是看到儿子偕妻儿同家(看望自己)而高兴,(或看到儿子一家同来看望自己而高兴) 后者是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而高兴。(或看到儿子长大了,成熟了;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本题根据语句所在的具体的情节环境来体会“母亲”的情感,此处,看到儿子携妻儿回家(看望自己),或看到儿子一家回来看望自己喜不自禁,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而眼里闪过惊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你认为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动作。(或“我”看到年近花甲的母亲“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文本内容,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概括出“‘我’看到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即可。
考点:筛送业趾之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对比手法,突山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解析】
试题分析: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结合相关语句分即可了解这里突出母亲爱子情深。
考点:休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第⑦段对母亲欣喜的心情作了两个生动的比喻,请再续写一句,构成排比句。(2分) 
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像                         
【答案】参考:像一个运动员面对金灿灿的奖牌;像一个老师面对成材的弟子……
【解析】
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属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要根据“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句喻体的特点来仿写。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2分)
(1)感动的内容:                                                                                                                                                               
(2)启发(教育): 
【答案】 例1:感动的内容: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我”牵着母亲过马路,这两次牵手。(或:既 写了母亲对儿子爱的呵护,也写了“我”对母亲的同报) 
启发(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孝敬老人,父 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例2:感动的内容:母亲对儿子的挚爱。时光虽然流逝,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启发(教育):母爱真是太伟大了,正是这样伟大的母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角度自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文中主要内容即“两次牵手”,根据感动的情节内容,从“母爱”或“孝敬母亲”这方面来谈感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阅读下文。(13分)
相   送
少小离家,几十年来,父母与我便有无数次的相送。但是,那两次父亲送我的场景,却让我长久地怀想,镌刻于心。
第一次是在上海火车站,父亲携家人送我和三姐去黑龙江上山下乡。我记得是1969年的11月28日,站台上吹着很冷的风。穿着棉袄,戴着棉帽的父亲表情木讷地站在我身边,深度眼镜后是沮丧的目光。他没有动手帮我们拿任何一样东西,几天没刮胡须的脸上,布满胡茬。一个“右派”身份的父亲,此刻,除了沉默,他无以言说。
我们上了火车,扒在窗前向家人招手告别。这时,火车启动了。可能父亲看见我们掉泪了,在火车加速的瞬间,父亲突然跟着火车跑了起来,声嘶力竭地喊:不要哭,坚强些!火车越快了,父亲跑得也越快,一直对着我们车窗喊:坚强些!象压抑过久的情感迸发,他的声音亮 而撕裂,引来很多送别者的目光。终于,我们坐位的车窗穿过了站台。我回头,看见父亲在站台边停住了,喘着气,手中拿着帽子,头发被风吹得乱起。
40多年后,在我想起站台上那一幕时,很多图象己经模糊,但父亲奔跑时皱着眉、急切而又无助的表情却占据了整个脑际。
那年,父亲48岁,我18岁。
父亲是一个刚犟的男人,但对我,他却是最纤柔、最耐心的守护者。从小到大,我身上任何部位的叮咬、碰破,他都会摘下圆框眼镜,两眼贴近皮肤,看个仔细,即使我厌烦,他也笑咪咪地哄我。然后,先涂消炎膏,炎症消退,再用护肤膏滋润皮肤,确保皮肤不能结疤,光洁无损。现在,他把儿子送去野狼出没的森林,经受风雪冰霜之地的吹打,他一定会在梦中看到儿子身上的伤疤。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问父亲,他送别我们回家后的情形,也想问他当时的感受。但是,总觉得时间还长。直到他患上老年痴呆症,我才悔悟,这个问话,己经永远不会有应答了。
多年前我患上肺癌,没敢告诉父母。那时,父亲的痴呆症状还不深,有时也有 莫名的微笑。可是,有一次,我坐在他身边,他突然支唔着说话。正在我疑惑之时,他又说:有困难找我。听得千真万确!而且,瞬间的表情十分肯定,似乎只有他能帮我解决问题。
我难以相信,一个患痴呆症的老人,会有这样的瞬间清醒。
我向父亲告别时,父亲从藤椅上慢慢地起身,执意要送我到楼下。但是,他哪里走得了步,我让他在房门口留步,他大概也挪不动了,让人撩起房门的布帘子,颤栗着抬起手与我告别,嘴唇抖动着,却发不出声。我不敢再看父亲一眼,转过身,急急地离去。以后,再见父亲时,他又没有了任何表情,仍然认不出我。直至他躺倒在医院的病床上,昏睡。
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最后的送别。他的儿子,己经在他的记忆中飘散得太远太远,再也看不见了。
从站台上的狂奔到混沌中的移步,父亲,您的两次送子之痛,都在你的心魂中飘离了么?我不再心存疑问,但它却沉沉地落在了我的心底,深藏再了那个最柔软的地方……
16.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17.你如何看待患有痴呆症的父亲所恢复的瞬间清醒?(3分)
18.请你揣测一下“我”“转过身,急急地离去”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3分)
19.针对父亲的两次送子之痛,是否已经在他的心魂中飘离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再心存疑问”?(4分)
【答案】
16.运用外貌(肖像)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我们送别时的伤心与不舍。
17.其实这瞬间的清醒是在爱的支配下才发生的,因为父亲对自己的爱才使得父亲努力地冲破病魔的束缚,利用这片刻的清醒来表达他对“我”的关爱。
18.长大成年的“我”还让举足维艰的父亲为自己操心,此时“我”对父亲充满了愧疚与感激。
19.因为“我”确定,父亲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哪怕认不出自己,但他内心那份对儿子的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解析】
16试题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常见的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一,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情况,二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三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四,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那些活动进行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什么思想,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或什么品质。五.神态描写,这对人的脸部表情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读者对人物加深印象,并产生进一步的了解。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送”中流露的是“爱”,同样片刻的清醒中表达的也是“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揣摩的我的心理,围绕“自己长大了还不能让父亲放心感到愧疚”回答即可。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本文意思理解“我不再心存疑问”是父亲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表露出的对“我”的关爱。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文(8分)
最后的母爱
小 疼
很长时间了,一直无法忘记她。
是我曾经的病人,一个年过六旬的妇人。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头发没有白,梳理得非常整齐,黑色毛衣开衫套一件墨绿的衬衣,黑色短裙,方口皮鞋。略瘦,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笑容苍白但真诚。
她的女儿说,她刚退下来,是大学教授。曾经在国外待过几年。但检查结果很无情,脑瘤,已是晚期。职业本能告诉我,她的时间不太多了,甚至已不再具备手术价值——即使手术,也无法延长她的生命,只能让她白白承受手术的痛苦。
看得出来,她的儿女很孝顺,目光里满是焦灼和忧虑,但在她面前,还是努力保持着一份轻松。她的儿子偷偷告诉我,若检查结果不太好,不要告诉她实情。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母亲。
想着如何婉转告诉她的儿女这样的状况时,她却敲开了我的门。
她轻轻微笑,我不是来询问检查结果的,我的身体我很清楚。
我愣了一下,决定不再隐瞒,点点头,是的,状况不太好。
她依然微笑,我想请求您帮我安排手术。
我再次愣怔,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智。停顿了一下,我说,或者,保守治疗会更好一些。
不!她果断地说,我要手术。可以做手术的是吗?况且,保守治疗的费用并不比手术少。
她忽然握住我的手,能够手术我还可以给他们一份希望,让他们相信我还有康复的可能,若连手术都无法做了,他们一定会很绝望,我不想他们现在就绝望。
我抬起头来,这是我做医生的第十三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不记得我遇见过多少病人,给多少病人做过手术,又给过多少病人无药可救的绝望答案。邂逅过多少相互疼爱和不舍的亲人,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因为太多,已经不再随同他们悲伤或感动,可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妇人,还是让我难以 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一切都在走向结束,那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春天,她心知肚明,却在最后的时间,还是要用自己正在凋零的生命给孩子最后一份希望。儿女们一直在努力地计划怎样瞒她,却不知道,他们的母亲为了给他们这微薄短暂的希望,不惜去额外地承受一份身体的苦痛和折磨。
十天后,她在儿女的注视下被推上了手术台。
手术很顺利,但已毫无意义。转回病房的一个月,每次去查房,都会看到她的儿女在那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这个在女儿口中一辈子都不愿麻烦人的女人,在最后的时间里,尽情地麻烦着她的孩子们,耍 小脾气,要求他们帮她翻身,给她唱歌,读报纸,做各种饭菜……背着孩子,她偷偷对我说,让他们尽心尽力吧,这样,以后我不在了,他们会因为这些付出而得到安慰,就不会太痛苦了。
半年后,她离开了。她的儿女没有太过悲伤,如她所说,他们付出了能够付出的一切,在母亲最后的时间,用尽力气去爱了一场,虽然母亲的离开依然让他们难过,但,他们已经没有遗憾——因为尽力了。
在母爱的诸多诠释中,她的表达方式让我震撼。那是她生命凋零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开 ,以母亲的名义,开得 那样饱满、绚烂。 (选自《读者》2012年第7期)
20.本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来。(2分)
(知道检查结果后)犹豫不决——   ——再次愣怔——   ——震撼
【答案】愣了一下 有流泪的冲动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文章,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当“我”
看到检查结果后,正犹豫不决“想着如何婉转告诉他的儿女这样的状况时”,这位母亲主动来找我,她的态度让“我愣了一下,决定不再隐瞒”,而她果断要求手术,使“我再次愣怔”,因为“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智”,当“我”解这位母亲之后,“有流泪的冲动”。半年后,这位母亲去世了,而她的儿女都没有遗憾,“我”这种母爱的表达方式而震撼。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赏析“头发没有白,梳理得非常整齐,黑色毛衣开衫套一件墨绿的衬衣,黑色短裙,方口皮鞋”这句话。(2分)
答:                                                                
【答案】此句用了外貌描写,细腻地写出一个年过六旬的女病人的优雅、乐观,同时也为下文她与众不同的做法做了铺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赏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句子的语言特点,分析运用的表达方式,结合语境理解表达效果以及结构上的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妇人”为什 么会“让我难以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
答:                                                                 
【答案】因为作者在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已经见过太多的场面,已经不再随同这些场面悲伤或感动。可眼前这个憔悴的妇人,却与一般病人不一样。她平静,为了给子女微薄短暂的希望,不惜去额外地承受一份身体的苦痛和折磨。这种母爱怎么不让作者有流泪的冲动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联系语境领悟内涵,结合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作者因为职业的原因,接触了太多病人的情况。但这位母亲却平静的面对疾病,为了让孩子们没有遗憾,宁可额外地承受一份身体的苦痛和折磨,面对这些,作者“难以抑制的,有流泪的冲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可怜天下父母心”,文中母亲让我们感动不已!请联系文本并结合 实际,谈谈你的母亲曾让你感动的某一做法。(2分)
答:                                                                
【答案】文中母亲为了给子女一丝希望,让子女不 会太痛苦,在她生命凋零之前故意要求做手术,以此来“麻烦”子女,她的这种表达方式让我震撼。母爱太伟大了!这让我想起自己那次生病的时候,母亲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我的病床旁的情景。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内容、感悟母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联想母亲为自己所做过的事,表达自己的感动。解答时,先表达对文中母亲的理解,然后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母爱。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古文阅读(11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16年河北省对口高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第2单元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