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4 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4 散文阅读之主旨和艺术手法(高三总复习 )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时间:150分钟,分值:120分)班级学号得分(说明:每题15分,共120分。)1.(2015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5分)有什么用叶倾城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有路灯,把夜色稍微推开一段,是撸上去的袖管。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
试题预览
(时间:150分钟,分值:12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说明:每题15分,共120分。)
1.(2015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5分)
有什么用
叶倾城
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有路灯,把夜色稍微推开一段,是撸上去的袖管。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明白何为“八分音符”),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为什么要学好围棋?围棋有什么用?”
上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抬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着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地忘掉。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 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它是宁静的布幕板,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
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为下文“我”与小年的对话作铺垫,同时与倒数第二段相呼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十五岁的女孩子”的事情?(2分)
【答案】“十五岁的孩子”的事情与上文小年的事情相类似,表明此类现象的普遍,为下文作者回答“有什么用”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穿插付诸的材料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是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的增添意蕴,丰满文章,凸显主题。“十五岁的孩子”的事情与上文小年的事情相类似,总爱问“有什么用”;情节上为下文作者回答提供了反驳的一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答案】连用三个设问(运用设问与排比的手法),引发读者对“有什么用”的思考,表达了“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主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含意,离不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赏析句子,要结合内容、结构、手法,有哪个角度就围绕哪个角度分析。这段文字通段采用设问与排比的手法,正面回答了“有什么用”的问题。引出下文“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试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运用层进式结构: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生活中一个小孩子的问题,联想到大孩子与家长同样的质疑,进而阐发了作 者自己的观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②以小见大:切口小,立意深,隐含了作者对不要急功近利的呼吁,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③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既形象可感,又增强说服力,有理有据。
【解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的理解。(4分)
【答案】世间的事物,除了“实用”,还有一些“无用之用”,对自身成长、陶冶情操、培养感情均有助益,所以,现代人不能再继续一味急功近利下去。(能解读出文章的主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两个“无用之用”的例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在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时,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能解读出文章的主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两个“无用之用”的例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5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
远去的乡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它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 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跤,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 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头也不回地走远,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1)根据文中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2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燕子的呢喃中,她在稻田的清香里;
她在          中,她在          中,她在          里。
【答案】她在菜地的葱行中,她在豆荚的笑声中,她在蛐蛐的琴音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和仿写句式的综合题,解答此题,先从文中找出描写的语句,然后提炼出关键字,从文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如:在葱行中,在豆荚的笑声中,在太阳的笑声中,在父亲的田垄中等。然后按照题干句式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作者讲述小时候在田埂间摔倒的往事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案】充满童真童趣,与下文城市生活作对比,引出对远去的乡村的温馨回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表现人物形象或情感,联系下文内容,从对比的表现手法角度,从引出下文的角度组织答案。读后可知,作者讲述小时候在田埂间摔倒的往事充分表现出了童真童趣。从下文对远去的乡村的温馨回忆和城市生活的对比来看,应从引出下文和突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恋等角度组织概括。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第三段中反复出现的“一行一行”,有哪些含意和作用?(3分)
【答案】表现了乡村的整齐优美;诗人从乡村获得灵感,写下鲜活生动的诗句;把作者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由“夜晚”“早晨”“冬天”“后来”等词后面的“一行行”等句式可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本句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葱行,从而表现出了乡村的整齐美,写出的小诗的美好,从而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
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答案】“固执”一词在这里是“执着”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不舍,表达了父亲及世代农民对乡村田园的 热爱、依恋。

(5)文章以“远去的乡村“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案】作者回忆的是已逝去的乡村生活,相对现在而言,那确是“远去的”了;“远去的乡村”留有作者美好的回忆,和现在的“城市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文章 表达了对已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担忧、失落,引发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蕴含的含义的探究能力。答题时,可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探究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3.(2015届广东肇庆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5分)
鞋声
洛 夫
①扶着冰凉的铝质栏杆,连登三十四级,他慢慢踱到桥端。一切都是疑惑,包括自己在内, 但只要低头望望桥底的流水,便知道那唯一的答案是什么。可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宣示他的心事:他说他只是来听取过桥的鞋声。
②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在市中心架起许多桥,像是从河面升起来的一些岛屿。全部铝质的架构,坚实而稳固,在清晨的阳光中闪着耀眼的光辉。卧于两条长街之间,它以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春去和秋来,熙攘和变化。水在流去,时间在消逝,晨曦上升为太阳,太阳下坠为灯火,灯火点亮千万条街,每条街都曾发生过一些美丽以及不美丽的事件。明天仍然如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桥底下一群泡沫吞食了另一群泡沫。
③他宁愿相信桥下流着的是河水,而不是喧呶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唯有时时感到自己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才能肯定生存的真实。他紧紧抓住桥边的栏杆,两只手背的青筋颤动着,他的力量传透了整座桥身。但事实上他并非如此坚强,感觉究竟不是生命的全部,甚至他经常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只有一件事他最清楚,也最有把握:他决不做使别人不快乐而又于自己无益的事。
④他说他来是为了听取过桥的鞋声,这句话你等下就会懂得。他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中年人,敏感的人多少有些腼腆。每次来到桥上除了俯视桥下汹涌而去的车辆人群外,他从不探视那些擦背而过的行人。他无需抬头即可从鞋声中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身份来。清脆而节奏匀称的定然是一个雅致而有教养的少女,沉重而拖沓的定然是一位满怀心事的中年男子,急起急落有如鼓点的想必是一位鬓发过长、裤脚过短、匆匆赶赴约会的年轻人。他的推测经常是灵验的。这还不算,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能从鞋声中听出某人内心的悲哀或欣喜,听出另一个人正是昨天这个时候从桥上经过的人。据他说,只有一次他是全然失败了。那简直不像是鞋声,而是从墙外经过时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或者台上一位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感到它的力量而抓不住它的存在,悠悠忽忽,他感到非常之熟悉而又说不出它的形质和来历。他隐隐体悟到这双脚步底下的空茫,像是浮尘,或从旷野飘来的一声呼唤。
⑤他完全为这种感觉所震慑,他忍不住抬起头来,竟发现整个桥上除了自己外,再无其他的路人。这一发现对他的打击很大,他瘫软地靠在栏杆上。这时正值午夜,午夜的河水不再流动,他忽然想起了一个老和尚的两句诗来:“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时不但桥在流,他觉得自己也在漂浮起来,而且向四方流去。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从未想到如何了解别人,更不要说自己了。有时在月亮下看到身边瘦长的影子,他竟坚决否认是他自己的,他说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影子的人。他怕一切的音响,所以把身上的钥匙分别摆在各个口袋中。他说惟有在绝对的孤寂中才会感到存在。喏,就在这里,伸手即可抓到自己。可是这次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幽微而空旷,他竟掩面哭泣起来。
(选自《世界散文精华(中国卷)》,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是“鞋声”,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桥”?(4分)
【答案】突出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给人带来的孤寂感和压迫感,为下文写“他”在桥上听鞋声作铺垫。(“突出”1分,“孤寂感和压迫感”1分,“在桥上听鞋声”,1分,“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从写作意图来说,写桥自然是为了写鞋声服务的,因此答题时,应结合着写桥的语段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写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然后再从结构上答出其铺垫作用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答案】比喻。(1分,如答“通感”也可给分)把“他”自己的鞋声比喻成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和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1分)形象生动地(1分)写出鞋声的幽微和空旷(1分),表达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6分)
【答案】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是为了:①表现人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时感到的孤独、寂寞和压迫感。②批评回避现实,逃脱人生的态度和做法。③表达作者对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的关注和关切。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与“他”听“鞋声”相关的作者的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答题区间在第3段、第5段,可 抓住“唯有时时感到自己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才能肯定生存的真实。”“但事实上他并非如此坚强,感觉究竟不是生命的全部,甚至他经常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他说惟有在绝对的孤寂中才会感到存在”这些语句中的关键词及句子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探究F。
4.(2015届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高三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15分)
山之子
李广田
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才知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害怕?”我有些疑惑。
“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变得很低。
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上边“升仙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于是我急忙说道:“我一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 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着一个别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隹:“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们什么呢?说那个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 的飘摇吗?
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芦,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了。”一个孩子答道。
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
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卖给香客。悬在山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卖得一个好价钱。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涧,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的山之子——这个勇敢的哑巴——却不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时去采摘百合,来奉养他的老母和寡嫂。
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哑巴来了!”
不错,正是那个哑巴。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我沉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地回答着,并指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我们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上来。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发现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
(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
(1)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4分)
【答案】⑴喜悦是因为:①哑巴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民,却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深深感染了我;②哑巴说话的背景、站立的姿势、说话的声音、辅助的动作,让我觉得壮观。
⑵怅惘是因为:①哑巴讲故事,别人听不懂,我感到他寂寞;②哑巴居住环境恶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注意分析喜悦的原因和怅惘的原因,答题区间在这句话后面的文段,“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通过孩子讲的哑巴的故事可知巴居住环境恶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中多处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佚用?(4分)
【答案】①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敢和孝顺;②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百合花下山,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③作者反复写到百合花,寄托着他对哑巴及人们的深深祝福;④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联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纽带,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加集中。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通过两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活;②通过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孩子讲的哑巴的故事可知巴居住环境恶劣,生活的艰辛。哑巴讲的故事没有人听懂,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4分)
【答案】①暗示哑巴生活于大山,大山是哑巴生存的根基;②大山崎岖陡险,喻示哑巴艰难的处境;③揭示大山雄奇高峻孕育了哑巴刚毅不屈的品性;④突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2015届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高三下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5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⑴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⑵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⑶我建议你去苏堤。
⑷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⑸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 ,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⑹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⑺苏东坡决意整治西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3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下一个『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5 传记类文本阅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