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高三总复习 )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班级学号得分(说明:每题10分,共100分。)1.(2016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后面题目。(10分)秋波媚①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
试题预览
(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说明:每题10分,共100分。)
1.(2016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后面题目。(10分)
秋波媚①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1)词的上片诗人是如何表达“此兴”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借景抒情,借“角声”“烽火”之景,表达词人积极迎战之“兴”;②借事(典故)抒情,借“击筑”“酹酒”之事(典故),表达志在必胜之“兴”;③直抒胸臆,用“悠哉”直接表达豪迈之“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 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2)词的下片“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案】(5分)①拟人,“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突出长安沦陷盼望光 复的情形,表达出词人夺胜 的信心。②虚写 (想象),想象长安景象 ,丰富了词的内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③侧面描写,词人用长安之景表达对宋军的期盼,从侧面突出词人及宋军收复沦陷故国的决心和信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 志) 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2.(2016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0分)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这是对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考查,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3.(2016届山东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0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5分)
【答案】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颔联“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竹声萧萧拂琴,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拂‘字和‘侵’运用了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托物言志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4.(2016届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 研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小题。(10分)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运用想象,设想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 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表达技巧入手分析情感。
(2)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游人”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5.(2016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3月统一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10分)
饮酒 (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 绁(xiè):捆绑,束缚。
(1)诗的前六句是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答案】诗的前六句通过环境和其他草木的衬托,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3 分)春夏季节,各种草木都葱郁繁茂,松树掩没其中平凡无奇,但岁寒霜降后,众草凋零木叶尽脱,只有松树独傲霜雪,卓然挺立,四季常青。(2 分)(共5 分。明确表达技巧和形象特点3 分,具体分析2 分)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 中考核对比衬托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2)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志趣?(5分)
【答案】① 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 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 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 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共6 分。每一点2 分)
【解析】
试题分 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的意象有“青松”主要词语有“提壶”“ 抚寒柯”最后的直抒胸臆“ 何事绁尘羁。”绁(xiè):捆绑,束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本题抓住意象“青松”即可。
6.(2016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上学期周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0分)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分)
【答案】用典 借代
【解析】
试题分析: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 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4分)
【答案】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
 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黄庭坚为宋代江西 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 ;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7.(2016届河北定州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10分)
秋夜词
谢  翱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秋  夜
刘得仁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
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注】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 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1)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又对仗工整。刘诗“细竹吟风似雨微”,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的写出了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答。谢诗运用暗喻的手法考生不易看出,但结合注释仔细来揣摩,就会发现“山外山”“树边树”只是不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巧妙地把情寓于景中;刘诗中的“细竹吟风似雨微”一句是明喻的手法,可据此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两首诗都写了“月”,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通过“月”表达的不同感情。(5分)
【答案】谢诗中“隔断秋月明”只是诗人的设想,作者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诗人是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刘诗中的“月”是渲染环境的意象,通过“月过三更”来说明夜已深而诗人却无眠,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思乡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2016届云南玉溪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10分)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1)颈联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使用比喻(化虚为实)加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一句中,由关键词“如”“似”很容易得出“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分别是“愁”的比喻义,再根据“乱”字,“万”“千”可判断出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然后再根据草之绵长、地丝之纷乱等特点来突出诗人的“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的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理解题干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有神无迹”,即通篇不见“愁”字,却在字里行间都体现出愁情。因此答题时,要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各联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来”“去”“半”“春去”“如”“似”“何处”等关键词均体现出“愁”的特点、体现、时间、情状等,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2016届湖北龙泉中学、宜昌一中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10分)
蝶恋花
晏几道
千叶早梅夸百媚。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
一捻年光春有味。江北江南,更有谁相比。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了梅花怎样的特点?(5分)
【答案】手法①拟人,写梅花先试妆;②比喻,写梅花如月如冰般洁白;(2分)特点:①娇媚②色白③笑对严寒(3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点。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用典、联想和想象、烘托及衬托(正衬和反衬)、渲染、象征、动静结合、正侧结合、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结构特点:铺垫、过渡、照应等。方法指津:“表达技巧”题型的审题及答题步骤:确定是否考手法;是分析全篇还是局部(句、联、阕);分清“一”与“多”:“哪种”一般只答一种,“哪些”要多角度切入(分清主次)。
(2)词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试做分析。(5分)
【答案】①写出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②以花喻人,写诗人如梅花一般,被吹落枝头,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③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设题形式如下:分析某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某段(阕)表达的情感;结合诗歌的情感,印证前人的评价;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概括内容。答题的技巧如下:读懂诗歌是关键。三关注:关注题目、关注作者、关注注释(知人论世,分析类别)。六类别: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二关键:关键词(有感情色彩的字词),关键句(抒情议论性的语句)。一注意:注意用典。
10.(2016届海南海口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古代诗歌阅读(10分)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白描: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象征、比兴、渲染、烘托、用典等。答题时,先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 的表达效果。题目要求考生分析“颔联”写景的手法,考生可以从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上下远近结合、声色结合、描写手法等考虑。这两句写的是村庄里的动物,采用白描的手法,又有声音的描写,考生可答白描,也可答试听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①颔联: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颈联: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尾联: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
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的热爱(喜爱、向往),对百姓勤奋的赞美。 (60.180.1.22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下一个『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6 鉴赏诗歌的形象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