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重庆八中高2017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题卷共12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把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第I卷 阅读题
试题预览
重庆八中高2017届高三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卷共12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把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玄境是在正始年间形成的一种将玄学与人生境界相融合的产物,体现出特有的中古人文的色彩,是魏晋风度形而上之支持。玄境若从一般意义来说,是指天道与人生融为一体的形而上之精神本体。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所说的“众妙之门”,是指人生与天道幽微难识的超验本体,是一种玄境。
所谓玄境化是指用哲学与美学的境界来勾划人生与天道。西汉后期的扬雄作有《太玄》,在这本仿《周易》而过于玄妙的哲学书中,也充满着对于玄境的想象与探讨。扬雄处于西汉哀帝与平帝年间,后来又碰上王莽篡汉的事件,他自己也因此而受牵连。扬雄生于多事之秋,极力想探讨那种天道与人事,以及命运的变化,《太玄》的思想正是因此而产生的。从这个典故来看魏晋玄学的形成,大约也可以看出点眉目来,即玄学是一种时代与人生忧患的产物,并不是凭空形成的玄想。玄境也是由此而生成的人生哲学的思辨化与实体化。汉魏之际残酷的人生遭际,迫使人们对于人生与天道,特别是自身的存在价值与依据不得不进行思考,不得不作出解答,孔孟与老庄的思想经过阐发,由此而玄境化。玄学的生命精神即是那个卓然标举的“无”、“大”、“道”等概念。《晋书•王衍传》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在正始诸人心目中,“无”是一种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万物的精神实体,也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的人格境界,圣人以此成德,而不肖之人也可以用它来远祸全身,只要掌握了它,就可以出神入化,立于不败之地。这些精神性的概念是人格与宇宙精神合一的理念。 
  然而,玄学也有它的先天不足,这就是过分强调那个玄无本体的作用,将“无”作为一种远离人寰的精神实体,经过一些人物有意无意的加工,这种“无”演变成为一种纯粹理念和精神权威,特别是到了东晋年代,玄学与清谈相结合,成为一种时尚,融入贵族生活圈子,在促进人们理论思维发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流弊。东晋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就对此加以批评过。 
  正始玄学影响到诗歌创作之中,玄境正是诗化哲学的产物。玄学所遵循的理性蔓延到了诗文创作领域,往往会形成以理入诗的书面,东晋时出现了被人称作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梁代著名文人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批评一些人学谢灵运的诗,虽然“典正可采”,却“酷不入情”,与人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趣味相左。玄言诗从思想根源上来说,是审美主体被理念所主宰。而没有丰富的感性创造,玄言诗纵然有再深的精神意蕴,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缺乏审美的价值。                                (摘编自袁济喜《从玄境到当下的六朝美学》)
1、下列关于“玄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于正始年间的玄境,将玄学与人生境界相融合,为魏晋风度提供了精神支持,也帮助很多遭际残酷的人找到了人生寄托。
   B、“玄境”与“玄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一般意义来说,“玄境”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本体,“玄境化”则是对人生与天道的勾划。
   C、历代文人讨论哲学与美学都建立在对于玄境的想象与探讨上,比如《周易》和《太玄》都是作者借玄境来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
   D、玄境既可以表现为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也可以表现为人生哲学的思辨化与实体化,还可以表现为诗化哲学的产物。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扬雄写作《太玄》可以看出,玄学往往产生于时代与人生的忧患之中,人们需要反思天道与人生、自身的存在价值与依据。
   B、汉魏士人在残酷的人生遭际下思考人生价值,试图对人生与天道作出解答,由此很多关于玄学的思想得到阐发并进而玄境化。
   C、“无”作为正始人最高的哲学范畴,可以帮助人们成德远祸、立于不败之地,但如果过分强调“无”,也会产生弊端。
   D、玄学所遵循的理性原则会让审美主体被理念所主宰,萧子显就反对以理入诗,并批判这类诗歌虽“典正可采”,却“酷不入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学是当时一批文人跳出传统修齐治平的思维方式,对天道、人生特别是生存价值所作的哲学反思,以期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重新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B、玄学有它先天的不足,它与士人的精神叩问一旦结合,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过分强调那个玄无本体的流弊,为此葛洪在其《抱朴子》中专门进行过批评。
   C、东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玄学融入贵族的生活,比如《兰亭集序》描摹的就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清谈盛会。
   D、相对于缺乏感性创造的玄言诗,那些具有真情实感的诗歌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比如杜甫的《登高》、李煜的《虞美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旺,六安人。与合肥人马云同隶长枪军谢再兴,为百户。再兴叛,二人自拔归。数从征,积功并授指挥佥事。洪武四年,偕镇辽东。初,元主北走,其辽阳行省参政刘益屯盖州,与平章高嘉努相为声援,保金、复等州。帝遣断事黄俦赍诏谕益。益籍所部兵马、钱粮、舆地之数来归。帝命右丞张良佐、左丞商暠俱为盖州卫指挥佥事。既念辽阳重地,复设都指挥使司统辖诸卫,以旺及云并为都指挥使往镇之。已,纳克楚将内犯,敕旺等预为备。未几,纳克楚果以众至,见备御严,不敢攻,越盖至金州。金州城未完,指挥韦富、王胜等督士卒分守诸门。鼐嘈固者,敌骁将也,率精骑数百挑战城下,中伏弩仆,为我兵所获。敌大沮。富等纵兵击,敌引退,不敢由故道,从盖城南十里沿柞河遁。旺先以兵扼柞河。十余里缘河垒冰为墙,沃以水,经宿凝沍如城。布钉板沙中,旁设坑阱,伏兵以伺。云及指挥周鹗、吴立等建大旗城中,严兵不动,寂若无人。已,寇至城南。伏四起,两山旌旗蔽空,矢石雨下。纳克楚仓皇趋连云岛,遇冰城,旁走,悉陷于阱,遂大溃。云自城中出,合兵追击至将军山、毕噜河,斩获及冻死者无算,乘胜追至珠儿峪。纳克楚仅以身免。第功,进旺、云俱都督佥事。洪武十二年,命云征大宁。捷闻,受赏,召还京。后数年卒。旺留镇如故。会高丽遣使致书及礼物,而龙州①郑白等请内附。旺以闻帝谓人臣无外交此间谍之渐勿轻信彼特示弱于我以窥边衅还之使无所藉口。明年,旺复送高丽使者周谊入京。帝以其国中弑逆,又诡杀朝使,反覆不可信,切责旺等绝之,而留谊不遣。十九年召旺为后军都督府佥事。居三月,辽东有警,复命还镇。二十一年三月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改)
【注】①龙州:高丽属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旺以闻帝/谓人臣无外交/此间谍之渐/勿轻信彼/特示弱于我/以窥边/衅还之/使无所藉口。
   B、旺以闻帝/谓人臣无外交/此间谍之渐/勿轻信/彼特示弱于我/以窥/边衅还之/使无所藉口。
   C、旺以闻/帝谓/人臣无外交/此间谍之渐/勿轻信彼/特示弱于我/以窥边衅还之/使无所藉口。
   D、旺以闻/帝谓/人臣无外交/此间谍之渐/勿轻信/彼特示弱于我/以窥边衅/还之/使无所藉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百户又叫 “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
   B、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匾额即表示该府是皇帝下令建造的。
   C、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古代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刘邦平定天下后,第功,萧何为第一。
   D、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如康熙皇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旺正直有主见。当长枪军谢再兴叛敌时,他和马云自动脱离谢再兴,归附太祖,抵御外敌,报效国家。
   B、叶旺对朝廷忠心耿耿。皇上任命叶旺为都指挥使,前云镇守军事重地辽阳,说明叶旺深得朝廷信任。
    C、叶旺军事才能出众。纳克楚内犯时,他有知有谋,垒冰墙,布沙钉,设陷阱,击溃了纳克楚。
   D、叶旺与马云并肩作战,屡立战功。他们一起归附朝廷,一起镇守辽阳重地,一起在柞河设伏打退了纳克楚,遗憾的是马云先逝,而叶旺仍旧坚持留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旺先以兵扼柞河,十余里缘河垒冰为墙,沃以水,经宿凝冱如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以其国中弑逆,双诡杀朝使,反覆不可信,切责旺等绝之,而留谊不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  征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症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杜甫《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句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怨恨楚王昏聩糊涂,听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逐了屈原。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五丁开山”的典故,渲染蜀道难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进行时空上的呼应。
(4)《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调弦校音,风情无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也是怅然。李商隐在《锦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表达了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由怀古转为对自身命运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事故之后  韩少功
①有个村庄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外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翻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
②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却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他们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们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要连车带人抬进村去,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他们一开始并没想到什么钱,但既然时逢丧礼,狗屁总经理对死者看都不看一眼,鞭炮没有放一挂,祭幛没有送一条,撒腿就想走,实在太没人味儿,是可忍孰不可忍!
③掀了它!掀了它!开个铁乌龟来吓哪个?有人冲着汽车大吼。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
④总经理只是不想沾包,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了众怒。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舆论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是非难辨的泥潭。人们异口同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都一齐砸过来。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两百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十二万。
⑤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及时”地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
⑥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但这算什么调解?我私下里已隐隐约约知道肇事的第三者是谁。这就是说,肇事者并没有承担责任,供电公司却在相当程度上代人受过。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大可奇怪。
⑦贺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
⑧他的意思是,肇事者家里也太穷了,经不起罚。而受害者的家里呢,如果没有补偿,就只能讨饭。
⑨“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我支吾。
⑩“事实是:现在三个家庭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
⑪“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儿……”
⑫ “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也是九牛一毛,不过是酒楼里少埋几张单,麻将桌上少点几个炮。你还不知道他们?”
⑬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法度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山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他们还怀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但山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可置疑。他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掏银子——何况供电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
⑭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但三个贫困家庭(受害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在没有工伤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活命,又不能不说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我又能说什么?
⑮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一派欢喜。
⑯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就像一觉睡过去了。这种死法哪里去找?”
 ⑰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呵。老人还由他们养,堂客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
⑱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要给供电公司打工去!吊颈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条大河不是?”
⑲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          (选自2015年第9期《微型小说月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即点明事故,对肇事原因和死者情况不作赘述,而是集中笔力写供电公司和乡村干部如何处理,这样既呼应了标题,也有利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B、“但事实总归是事实……”句中的两个“事实”均指事故处理的实际结果,即供电公司承担事故责任。
    C、乡村干部与村民们心贴心,在处理触电事故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逼供电公司赔钱,使受害两家与肇事者一家免除灭顶之灾。
    D、村民们心中自有的那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是只关注动机不考虑后果,只关切生者不顾及死者,甚至无端仇视供电公司。
    E、“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既指事故最终得以妥善解决,又指村民们在得到满意的结局后迅速将事故遗忘。此话还有强调故事结局的意味,与题目遥相呼应。
 (2)小说中的贺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小说中安排“我”来进行叙事和评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安排“村民们对结局一派欢喜”并谈论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徐百柯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1901—1982)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廷宝的学生回忆,他常常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人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多少?一张八个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间?桌椅的高度该是多少?门把手和门锁装在什么高度才合适?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把钢卷尺、一支笔和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下他所需要的尺寸或画下他认为值得参考的速写。
  坐在车内,他有时会指着车窗外的城市建筑问学生:这样的处理,合适不合适?好不好?  给建筑系学生讲演,学生期待着听“这么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大谈设计,他却告白:“我来说说台阶的踏步怎么做,好吗?”然后讲了一大通踏步尺寸与人体的关系云云。
  后人怀念他:“总之,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视为三代建筑师“契合”的经典作品,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2年后由杨廷宝设计扩建,1982年由清 华名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关肇邺曾经回忆自己初次见到清华图书馆时的情形。抗战刚胜利,以清华园为伤兵医院的日军撤走不久,到处荒草没膝,满目疮痍,图书馆内大理石地面上满是血污,杂物狼藉,然而“外表的凄凉”丝毫不能掩盖这座建筑一二期设计浑然一体的“内质的壮美”,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关肇邺在杨廷宝的扩建设计中读出了“一种整体思想,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这样一种理念,正是当下中国建筑和整个社会所稀缺的。关肇邺感叹:“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不少建筑只想夸张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的抱怨。这在商业街区上为广告宣传的目的使然,倒也罢了。但这种风气已蔓延到政治性、纪念性、文化教育性建筑中去,实在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的一大误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的拥有者、投资商以此来显示炫耀自己;一些建筑师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突显、表现自己。受害的则是我们的城市整体形象及其潜移默化对社会思想的侵蚀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断言这样才算继承民族传统,才具有中国气派。北京市的规划部门甚至规定,不做大屋顶方案,就不发施工执照。然而杨廷宝说:“我不 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我们搞设计,不能赶浪头、随风倒。”
  于是他“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这个后来成为中国公共建筑之典范的作品,当时却差点儿被人当作“靶子”来批判,幸亏周恩来发话:“这个建筑不是设计得很合理吗?这座宾馆解决了问题了嘛!”
  杨廷宝说“不反对”,确是由衷之言。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他早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始终热爱中国那些亲切的带着乡土味的东西,比如天津泥人张的手艺、北京天桥的叫卖……
   为了讨教古建筑的秘诀,平时连纸烟也不抽一口的他,可以陪老工匠躺鸦片馆,亲手为老工匠烧烟泡,被熏得够“呛”。事后讲起来,他也并未眉飞色舞,而只是带着他那“诚笃的微笑”。  毫无疑问,杨廷宝属于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类人。人们说,杨老是实干家,最愉快莫过于工作,最难过莫甚于无所事事、相对谈玄。“文革”中,他被戴过“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高帽、关过牛棚,后来又被“解放”,树为“样板”,又是采访又是拍照,使他疲于应付;业务上,却无人理会,他被冷在一边。
  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学生记得一个场景:一个老人,用钢笔在大约一尺见方的纸上画着,是一幅精心的设计方案鸟瞰图,线条仍然稳练,但手有点哆嗦。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杨廷宝与梁思成同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最负盛名的建筑大师,但与梁思成不同的是,杨廷宝非常注重建筑的细节问题。
B、杨廷宝设计扩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的一期工程浑然一体,说明杨廷宝注重整体关系而非突出自己。
C、杨廷宝是实干家,工作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可惜的是,人们只关注他的荣誉,他的业务却无人问津。
D、相比继承民族传统,杨廷更注重经济适用。他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就是与那些用“大屋顶”来体现民族风格的做法叫板。
E、从关肇邺对当前中国建筑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建筑理念和社会思想是相互影响的。建筑的夸张炫耀、标新立异正是当下商业化大潮中人心浮躁的表现。
⑵文章以场景记录开头,又以场景记录结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关肇邺说杨廷宝的建筑有一种整体思想,这种整体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杨廷宝一生设计了大师的建筑作品,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奠定了基础,这与他作为一名“建筑师”的内在品质分不开。杨廷宝的可贵品质给了后人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的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愈演愈烈的奥运“烧钱”热潮中,里约由于“钱紧”节俭办奥运,但“钱紧”并不意味着本届奥运会不踵事增华。从开幕式看来,这一目标显然已经达到。
②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③市场产品应该货真价实,不能鱼龙混杂,坑害消费者,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惩治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诚信成为市场交易的灵魂。
④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种行为实际上近于南辕北辙。
⑤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异曲同工,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⑥作为“节能减排”的倡导者之一,他身体力行,坚持上下班搭乘公共交通设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安徽滁州三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