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强化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古代诗歌阅读强化训练(高三总复习 )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古代诗歌阅读(时间:40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注],高飞还故乡。[注]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
试题预览
古代诗歌阅读
(时间:40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
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注],高飞还故乡。
[注] 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解析: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愿望,也暗含了其不能与友人同回的惆怅之情。这两句运用想象,即诗人和故人能化作一双黄鹄,同回故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因现实的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的痛苦和哀愁。
解析: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蓝田溪与渔者宿
钱 起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1)这首诗与其他以渔父(隐士)为题材的古典诗歌相比,写作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在古典诗歌中,以渔父(隐士)为题材的作品一般多客观描绘渔父(隐士)飘然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这首诗却写了诗人“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不仅写诗人爱渔者的居住地,还以“更怜垂纶叟”写自己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
解析:题目要求将本诗与其他写渔父(隐士)的古典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本诗写作角度的不同。其他以渔父(隐士)为题材的古典诗歌一般主要以渔者为描写对象,客观描绘渔者飘然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而本诗不只写渔者的居住地,还写自己“更怜垂纶叟”,最终竟然愿和渔者同宿。由此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本诗中“隐沦处”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一是环境的“清”“明”“静”。如写“隐沦处”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说明“隐沦处”的环境优美。二是和渔者同宿相谈甚欢,情趣相投,其乐融融。这里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是美好的。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整首诗的行文脉络:诗的前六句写诗人爱渔者的居住地,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最后两句写不忍与渔者分别。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如“清泠泉”“月明”“沙上鹭”“野火尽”“秋山曙”等,由此分析便可概括出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秦淮夜泊
贺 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1)与杜牧的《泊秦淮》相比,本诗描写的秦淮夜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与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那迷蒙清冷之景不同,本诗把秦淮夜景表现得明丽优美,温馨动人。开头两句写秦淮春风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中间四句写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朱箔紫箫,更是清新秀美,恍若仙境。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官柳”“暮潮”“新月”“灯火”“朱箔”“紫箫”构成了清新秀美的画面,与杜牧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的迷蒙清冷的感受截然不同。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独泊孤舟时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乡愁。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再加上正值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解析: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由“怜”“远游子”等较容易分析出其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和淡淡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1)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词的上片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请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并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秋光老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以词人“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解析:解答第一问,要注意抓关键词句,如“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这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解答第二问,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如描写手法、结构、炼字等,结合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分析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正宫]黑漆弩•村居遣兴
刘敏中
长巾阔领深村住,不识我唤作伧父①。掩白沙翠竹柴门,听彻秋来夜雨。闲将得失思量,往事水流东去。便宜教②画却凌烟,甚是功名了处?
[注] ①伧父:鄙贱之夫。②便宜教:即便、即使。
(1)前两句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一、二两句,刻画了一位居住荒野、悠闲自在又含有傲兀不平之情的隐士形象。“长巾阔领”说明作者衣着简朴,表现了其逍遥自在的情怀;“深村”点明其居住的地方的幽静状态;“伧父”的称谓表明作者已经完全是一个农夫的形象,而世俗之人无法理解,有傲兀不平之情。
解析:赏析诗歌形象,应注重分析描写对象(人物、事物、景物等)的特点。这首曲子的一、二句,“长巾阔领”表现了作者简朴的衣着,体现了作者恬淡逍遥的情怀;“伧父”一词可见作者已经完全像一位农夫,说明世俗之人无法理解自己这种挂冠而归、甘居荒野的行为,含有傲兀不平之情。
 (2)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答:                                                   
答案:三、四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描写了白沙、翠竹、柴门、深秋、夜雨等意象,用“掩”表现作者幽闭、孤独的心境,用“听彻”表现作者彻夜难眠的情状。
解析:赏析情与景的关系,可以先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的特点,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和使用的写作手法等。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以及夜雨,由此可以判定作者对现在的生活十分喜欢,但是也对当年自己的遭遇耿耿于怀,因此才有“彻夜听雨”的行为。
(3)曲子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曲子开篇点题;中间紧扣“村居遣兴”,“村居”写景是抚今,“遣兴”抒情是追昔,全曲由“夜雨”过渡,由“闲将”转折,承转自然;结尾二句,先退让,再反诘,寓意深远。
解析:把握诗歌的谋篇布局,要注意分析诗歌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等。这首曲子,一、二句点题,描写作者如今的生活状态。中间四句,作者抚今追昔,感叹生活;最后两句,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否定态度。
6.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赋得残月似新月
袁宗道
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
    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
    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
    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浩[注]首又如童。
[注] 浩:通“皓”。
(1)首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钩”“玦”比喻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月亮。②采用互文的形式将新月与残月进行对照,用富于动态的词语精确地刻画了两者的相似之处。
(2)尾联的“安得”“如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安得”的意思是“哪里能够得到”,“如童”的意思是“像童年一样”,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即希望人生如月一样。新月与残月形态相同,而人生的暮年与童年虽形态不同,但人可以把握住现在,活得自在、洒脱。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别裴仪同
王 褒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
    边衣苦霜雪,愁貌损风尘。
    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
(1)请简要赏析本诗颔联的表达技巧。
答:                                                   
答案: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飞动的沙尘比作军旅中的帐幕,可见沙尘之密;将飘卷的蓬草比作滚滚车轮,可见狂风之猛,形象地描绘了边关环境的险恶、生活的凄苦,展现了边塞地区风沙弥漫、枯蓬乱舞的兵荒马乱之景。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应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从本诗颔联来看,比喻的修辞手法容易辨别,再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其作用即可。
(2)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表现的境界和情调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哪两句诗相似?
答:                                                   
答案:这两句是说:既然匆匆行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既然我们的思念之心同在,远别千里、戍守边陲又算什么呢?劝慰之言中透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相似。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本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前句是在劝慰,后句表达了思念之情。这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现的境界和情调相似。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注]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 子规:相传是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叫声凄清,听似“不如归去”。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用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就要流进房门衬托蜀道之高。颈联主要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浓绿的银杏树和悲啼的杜鹃,表现诗人夜宿七盘岭的所见所闻。
解析:解答本题,一般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对于写景的诗句,一般从多视角、多感官等角度分析。颔联中“山月临窗”“天河入户”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山之高。颈联写“绿”和“啼”,主要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眼前之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欲归不能的惆怅。“独游”点出诗人孤独失意的境遇,闻“子规啼”“空留听”道出诗人正沉浸在杜鹃悲啼声中,“闻曙鸡”表明诗人历经不寐的一夜,又将上路,进一步凸显了他对故乡的依恋和独自远游的愁苦。
解析:鉴赏诗歌的情感,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子规啼”“曙鸡”等,同时也要留意关键词,如“独游”“空”等,由此体会诗人独自在外而不能归去的愁苦。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诗的开头巧用疑问,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讶和喜悦,为全诗奠定了愉悦、明快的感情基调。    自然引出下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和赞美。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解答本题第一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其次要把握蕴藏其中的情感,同时还要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第二问,鉴赏诗歌的情感,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等,由此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诗的三、四两句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一句一景,共两幅画面。一是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游人“不度”;二是柳荫深处,撑出小船,游人可以摆渡,继续游赏。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在观赏美好春景极其愉悦之时,突因断桥阻挡去路而失落,后又有小舟摆渡给人带来惊喜,一波三折,使得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解析:解答此题,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春雨断桥”“小舟”“柳阴”,再结合表现动作的词,如“不度”“撑出”,便可概括出两幅形象鲜明的画面,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便可体味出其妙处。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南吕]四块玉•洞庭湖
马致远
画不成,西施女,她本倾城却倾吴。高哉范蠡乘舟去。那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注]。
[注] 楚大夫:楚国大夫文种,与范蠡同入越国辅佐勾践灭吴,后为勾践所杀。
(1)第三句的两个“倾”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不一样。①第一个“倾”的意思是“倾国倾城”,表现了西施美丽的容貌。②第二个“倾”指“倾覆”,说明了吴国的灭亡是因为西施。
(2)第四句塑造了范蠡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该句通过对功成名就的范蠡乘舟而去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功成身退、不恋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
(3)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最后三句,用一个反问、一个假设,指出范蠡避祸远走是不得已之举,揭露了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和残酷无情,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60.180.0.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强化训练 』  下一个『小说阅读强化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