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湛江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级语文科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试题预览
湛江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级语文科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及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能体现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于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人们恐怕已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进入中国并成为中华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中国的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中华饮食在同化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本土性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是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果蔬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了改善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有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所用的“胡床”“貊盘”开始逐步流向中原地区。“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而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将会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
   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
   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
   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
   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饮食不断接受和融合外来食物品种,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已经没有谁能准确地
   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
   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
   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原后得到大范围推广,
   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
   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 
   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
   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华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将被世
   界各国认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责杲,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      )
  A. 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B.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C.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D.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总兵,镇守边区的统兵官官名。清初始设,本为差遣的名称,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
    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指的是官员辞职归家,源于汉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是70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 
    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
    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
    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
    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5分)
  (2) 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8、本诗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
(2) 人生苦短,相对于广阔的天地和横流的沧海,又何其渺小卑微。苏子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深沉的感伤。
(3) 《逍遥游》中庄子表现自己对求福之事不曾急于追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再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暮 雪
韩少华
下雪了。守在小桌子旁边的那个老者,还揣着手,眯了眼睛,望着窗外。任凭那些打完电话的,把四分硬币放在桌角,看也不看一眼。傍晚,信息高潮过去了,就剩下小伙子,一把抄起话筒,开始拨号。
“K-,K-,K-,K-,K-,K-。”
老者还是眯了眼睛,望着窗外。
“喂……是我呀……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舞票,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
老者的眼光凝住了——窗外,从纷纷的雪花中间,现出个人影来;衣着,体态,面容,都朦胧着;只见一片玫瑰红,正透过飞雪,轻轻地飘来。老人目不转睛——那片玫瑰红,眼看飘到门前了。
“什么?还得等?……得,谁让咱好这个呢……等你的信儿!”
一阵寒气,滑进门来。小伙子挂上电话,在靠墙那条板凳上坐定,闭目养神。那话筒让一只小巧的手,给轻轻地拿了起来。
“K-,K-,K-,K-,K-。”
号盘拨得轻灵,娴雅。话筒,让那只纤手举着,像一枝奇怪的黑色的花。
“喂!”语音,那么轻,那么柔,“是你呀,还是一个人值班?……没事儿——就因为没事儿,才想跟你聊聊……”
小伙子睁眼了。借着窗口映进来的雪光,一个姑娘的侧影依稀可辨。那面容,白,润,冷,让人不能不想起大理石;只是那双眼睛,在望望窗外飞雪的那一瞥间,还闪着光亮。
老者神色不动。小伙子却把眼睛渐渐睁大了。
“复试了,没什么希望……即兴小品还可以。亏了你的那位指点有方……成败无所谓。可你们俩够朋友……当然,咱们仨,聚一聚——在哪儿?‘老莫儿’‘新侨’,还是‘国际’?由你定……”
小伙子的肩膀,慢慢离开了他一直倚着的墙。
“妈妈来信了。她在伯尔尼天堂广场的塞沃伊饭店下榻的……嗯,‘塞沃伊’意思是‘卷心菜’……挺土的一个名字吧?可它是全瑞士顶有名的一家贵族化饭店……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小伙子还坐在那儿,身子,却不觉倾着了。
“妈妈信里说,巴黎‘卡丹时装研究中心’在圣诞节前夜发布了预测,说‘1984年春季,风靡于整个西欧的女性服装用色,将是以淡淡的丁香紫为主导的变奏色调、多层次色调’……怎么样,要一件吧?……唔,这容易,让妈妈无论托哪位信使叔叔,搭国际班机,给你捎回来呗……”
姑娘说着,随手撩了撩从额头散下来的一绺柔发。
“别生气,你去年春天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对,浅丁香紫的魅力就在不那么正,不那么单一,也不那么清晰;穿在身上,就像走在早春的晨雾里似的——美,也就在这儿了……什么?‘谬论’?听着,傻丫头,别林斯基说过,‘艺术不是数学,它越模糊,就越美’!……”
小伙子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来年么,还要考,还要!……唉,上次复试,糟就糟在了独白上。你的那位本来让我读蔡文姬……对,就是那段;可我觉得太陈旧了。这次么,哦,你先听听好了……”
说着,姑娘微昂起头,望着窗外,低声诵读起来: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帏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抱’……”
小伙子好像微颤了一下,却还留在原地。
“哦,对不起……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唉,人生,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抱歉,好朋友,再见了……”
姑娘略低着头,把似乎是两个二分硬币,匆匆地放在桌角上;随后,一转身,任凭长长的玫瑰红头巾披在肩头。又一阵寒气,滑了进来。
“唉……”老者似乎无所动,只长叹了一声。
“她,她是几号几楼的?”小伙子盯着那背影,问。“不知道。”
“她们家里,是干什么的?”“不知道。”“那……那她这是……”“反正是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她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
“跟,跟自个儿?”小伙子话音凝在暮色里。“嗯,全北京直拨电话,号码儿都是六位数的;她呢,每回都只拨五个。”
窗外,那片玫瑰红,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标题是“暮雪”,“雪”在文中共有三处点扣:开头“下雪了”;姑娘到来时,
   “纷纷的雪花”“飞雪”;尾段姑娘离开再次点“雪”。
  B.小说多次写到老者的眼光,两次“眯了眼睛,望着窗外”,姑娘来时“眼光凝住了”
   “目不转睛”等描写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
  C.小说刻画姑娘多用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姑娘与
    众不同的魅力。
  D.小说语言带有京腔京韵,最具特点的是儿化音和地方语词的运用,比如“信儿”“事
    儿”“甭”“得”等,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E.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公共电话站,借助出现在这个电话站的两个人物来完成情
    节的戏剧性转折,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从小说中寻找相关的伏笔,并作简析。(6分)
(3)“小伙子”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对刻画“姑娘”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那位姑娘虽然举止怪异,却是一个颇有内涵、不弃梦想的美丽女孩,作者对
   她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而有人却认为那位姑娘是一个虚荣浅薄之辈,是作者的批
   判对象。你赞同哪种看法?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马尔克斯走了。但只要记得他名字的人,就会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没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美文坛并不广为人知。
1965年10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那天,他和妻子梅塞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去度周末。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他激动地对妻子说:“请给我10个月的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说罢,掉转车头,匆匆赶回墨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他的“魔巢”,开始了他每天“仅与六包香烟为伴”的创作。
待他抱着厚厚的书稿走出“魔巢”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18个月。他瘦了,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鲁滨逊。他把两份打印稿全都交给了妻子说:“给你。”妻子接过书稿后开了句玩笑:“是难产。”此外,他们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其时,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妻子变卖了包括汽车在内的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东赊西借,债台高筑。咬牙坚持了这漫长的18个月。
《百年孤独》上市不到一周,一天,马尔克斯和妻子手拉手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行至某个街角,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天,在一家咖啡馆用早餐时,马尔克斯不经意地朝外面张望,突然,他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居然明晃晃地摆着本《百年孤独》。他指着那人的篮子,半天说不出话来。妻子顺着他的手指,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百年孤独》。顿时,夫妻俩热泪盈眶。他们明白,《百年孤独》这本单纯的文学作品,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被视为生命。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此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们关注,他不得安宁。每天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出版商,甚至还有好心的读者。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有人甚至寄求爱信给他,让他哭笑不得。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某一难以推诿的事由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由于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从文60余年的马尔克斯旋风般进入中国,风靡一时,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上世纪80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和全世界对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寻常地高度一致。这客观上对他进入中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对中国作家无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确实不同凡响。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莫言获得诺奖前不久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当初生怕读完了它,自己就不会写小说了”。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                                              (有删改)
【相关链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3.6-2014.4.17),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尔克斯原计划10个月完成《百年孤独》的创作,实际却用了18个月,因为多出
     了8个月,造成梅塞德斯卖掉了汽车和一切所能变卖的家当,债台高筑。
   B.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摆着一本《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夫妻俩都很激动,他
     们意识到《百年孤独》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C.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不怀好意
 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D.作为被全世界认可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以一部《百年
     孤独》而举世闻名,获得诺贝文学奖后,他又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显示
     其创作生命依旧旺盛。
   E.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作品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他们开始的时候关
     注他作品的形式,后来才慢慢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精神诉求。
(2)马尔克斯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三、四段叙述了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文章说创出《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马尔克斯的“孤
     独”与“不孤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部队对报名参军的有志青年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军队院校学员更是百里挑一,除去高考成绩,身体、心理、政治审查也是检查的内容。
②假如人什么情绪都没有,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泰然处之,心平气和,或都能忍之,远之,这是麻木,或是胆小鬼,糊涂虫。
③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④为探询奥巴马对朝外交政策,朝鲜不仅高调宣布其试射远程战略导弹,而且强硬中
止与朝鲜的相关协议,美国则拒绝与其单独会谈,美朝双方僵持不下,形势如箭在弦。
⑤在全球创业周峰会上,创新工厂创始人李开复告诫年轻人,要想在中国创业成功,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创业模式,不要期望一蹴而就。
   ⑥对于杨女士借记卡中的两万元现金被离奇转走一事,兴业银行一味推脱责任,而现
     行法律对此亦无能为力的尴尬局面,更让杨女士感到无奈和失望。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4.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实际地位卑微,通过这一身份特殊的卑微角色,更能反映出这
    个看似钟鸣鼎食知书达理世代贵族的家族的穷途末路。
  B.当前在中国周边出现的一些事态,有不少缘起于某些政治势力试图通过制造麻烦“阻
    击”中国加速发展的原因。
  C.把管理干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干部的思想道德公布出来,让广大群众监督,就可以达
    到以昭昭之理扬正气、以严峻之法惩腐恶。
  D.中央要求规范机关内部接待场所,建立健全服务经营机制,推进企业化管理,建立市
    场化的接待费结算,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     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         
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    作    辍”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
   A. 尽管   如果   就   或    或         B. 无论    即使    也    且    且
   C. 哪怕   除非   才   且    且         D. 不管    只要    就    或    或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 (1)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2)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3) ,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17. 某机构对200名大二学生进行了以“人文•读诗”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请根据表一、表二显示的调查结果概括现状,分析原因。要求简明、准确。(6分) 
阅读数量
人数
所占比例

0首
28
14%

10首以内
102
51%

10—20首
64
32%

20首以上
6
3%

  
 表一:进入大学后诗歌阅读的数量  




表二:你认为诗歌在当下的存在价值是(可多选)
问题选项
人数
所占比例

让人类获得情感的共鸣和艺术的体验
53
26.5%

为物质社会增添精神追求
22 
11%

反映人性的美德和光辉
32
16%

成为诗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75
37.5%

毫无价值
85
42.5%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泰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