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说“木叶”
(高二必修五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9 说“木叶”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褒奖(āo) 漂泊(pō)袅袅(niǎo) 不落言筌(quán)B.亭皋(ɡāo) 招徕(lài)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 迢远(tiáo)征戍(shù) 蛊惑人心(ɡǔ)D.寒砧(zhēn) 桅杆(wěi)疏朗(shū) 灼灼其华(zhuó)解析:A项,“泊”应读ó;B项,“徕”
试题预览
9 说“木叶”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奖(bāo) 漂泊(pō)
袅袅(niǎo) 不落言筌(quán)
B.亭皋(ɡāo) 招徕(lài)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迢远(tiáo)
征戍(shù)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zhēn) 桅杆(wěi)
疏朗(shū) 灼灼其华(zhuó)
解 析:A项,“泊”应读bó;B项,“徕”应读lái;D项,“桅”应读wéi。
答案:C
2.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是一字千里。
A.传诵 精妙 几乎
B.传诵 精致 简直
C.传颂 精妙 几乎
D.传颂 精致 简直
解析:“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精妙”侧重巧妙;“精致”侧重细致。“简直”的意思是“接近完全”,近于“等于”;“几乎”只表示“接近”,程度较“简直”稍差些。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50690023
A.找工作给她的印象是,不停地投简历、网申、面试,很辛苦,但是次数多了就知道面试的一些技巧,逐渐地就熟能生巧了。
B.一位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全国城管很松散。想做到标准化,更专业 化,受到人、财、物等方面的限制,真是一言难尽”。
C.对于消费者而言,相比买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会花费在养车、用车以及与车辆的相处上。在技术品质上该款跑车在提供服务等软件方面也不落言筌。
D.山寨手机的辐射强度的确高于相对应的正版手机,但两者相去无几,专家称在可控范围之内。
解析:C项,“不落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这里理解成“不甘落后”的意思。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解析:B项,搭配不当,“调控”与“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搭配不当,可将“调控”改为“制止”。C项,结构混乱,前后主语不一致,“作者观察细致”的主语是“作者”,“都能激发他的灵感”的主语是“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的主语是“作者”。D项,成分残缺,一 是“文学作品”后缺“教学”,二是“思想大于形象”后缺“的现象”。
答案:A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③④⑤②① B.④①②③⑤
C.④⑤③②① D.③⑤①②④
解析:③句与上文句尾“和谐”相接。⑤句中的“不强调”与下句“强调”衔接。只有④句能引出文段末句“孔子”例。由此推出前后衔接最恰当的排序是③⑤①②④。
答案:D
二、延伸阅读导学号50690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的“丽”多取此义。如《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此“丽”即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 故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美丽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 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 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易经》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 天也。”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高扬生命精神的艺术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的个体生命 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 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内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
(节选自胡碟《古典美学范畴中的“丽”》)
6.下列关于“丽”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丽”的美学内涵具体可以分为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三个层面。
B.“丽”的美学内涵早已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其影响也一直处于较高位置。
C.“丽”从文辞之丽到情思之丽,再到生命之丽,是从表层向深层发展的。
D.“丽”其实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的感性显现。
解析:B项,“丽”的美学内涵,是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 积淀的,而“‘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心中的生命之“丽”,是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
B.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现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 由的生命活动。
C.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 等句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
D.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解析:B项,说法绝对,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并非只在考察文学之时;C项,引用此文句意在说明生命之丽包括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D项,应为“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答案:A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最打动人的并不是它所用的艳美文辞,也并非它所写的真假人情,而是它高扬人性的觉醒。
B.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所以,在建构自己的生命世界时是完全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 忘。
C.我们所倡导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是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的观点相符合的。
D.“丽”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由此得知,可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那就是“自由”。
解析:B项,原文是“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并非“完全不讲究逻辑”。
答案:B
三、语言运用
9.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钩:一“钩”月亮。静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它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①一“挂”瀑布;②一“叶”扁舟;③一“缕”笛声;④一“轮”明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与概述的能力,要答出运用量词的妙处,语言要简洁,尽量采用描述性语言。
参考答案:①“挂”:一“挂”瀑布。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②“叶”:一“叶”扁舟。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漂荡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
1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解析:找出关键句,最后一句是总结语。
参考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60.180.7.6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咬文嚼字
』  下一个『
谈中国诗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