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位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上海市位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位育中学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15年11月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2分)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
试题预览
位育中学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2015年11月
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
一  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2分)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 □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1.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 (2分)
   2.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方框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1分)
   A.虽   更   但              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              D.尚   更   则
   3.“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________。(2分)
  4.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①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指它前面所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第②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第③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D.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E.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F.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了对比。
5.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请举出陶渊明的一篇作品(篇名或诗句),来简要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某一种风格。(3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12分)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烂了。我不常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我把这团枯干的草,用一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的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色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支脉,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一位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我愣住了。
  ⑤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过程。
  ⑥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⑦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⑧对于历史我是一个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学生。40岁之后,才发觉自己的不足,先前我只看孤立的现象,就是说,沙漠玫瑰放在这里,很丑,我要改变你,因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40岁之后,发现了历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过来的,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评,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现象、一个事件,我希望知道它们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此加以批判。
  ⑨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某些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会从中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的、反抗权威的文化,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后,你就会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后是另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后又是另一回事。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这样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6.根据文意,上文第①段“试试另外一个说法”中的“另外一个说法”是        。 (2分)
  7.依据上文第②段,给“沙漠玫瑰”写一份说明书。 (3分)
  8.上文第⑨段以西方文化为例,意在说明                。(2分)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作者认为,认识历史,才能预测未来。
  B.第②段和第④段对沙漠玫瑰的描写用了对比手法。
  C.第⑥段中的“起点”指的是沙漠玫瑰刚刚开始在水中舒展的时刻。
  D.文章详写沙漠玫瑰的绽放过程,借事明理,引出作者的看法。
10.沙漠玫瑰的开放给了作者认识历史的方法,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它给你认识事物带来的启发。(3分)
 (三)默写。(10分,每空1分)
11.(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诗经•蒹葭》)
(3)           ,英俊沉下僚。(《咏史》)
(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5)知我者谓我心忧,                。(《诗经•黍离》)
(6)江流天地外,              。(王维《汉江临泛》)
(7)           ,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
(8)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9)长恨春归无觅处,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0)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5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狂人,诗中借指裴迪。
1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诗中的“五柳”是指          (人名)。(2分)   
13. 试结合“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7题。(10分)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14.龚自珍,号        ,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1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
(2)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
(3)安得使予多暇日(          )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17. 本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思想倾向和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请加以简要分析。(4分)  

(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2题。(11分)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良久,召唐让曰(       ) (2)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      
19.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B.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 
C.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21.从“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及“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等句中可直接看出冯唐的性格特点是             。(用自己语言回答)(1分) 
22.比较本文与左思诗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所述冯唐遭遇的事实差异和作者的不同态度。(4分)
二  写作(40分)
(七)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要求: ⑴立意自定。 ⑵文体不限。 ⑶不得少于600字。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2分)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1分)加以观察和思索(1分)
2.(2分)B 
3.(2分)指书中种种涂饰和废话
4.(4分)C  D
5.(3分)(风格说明1分,举例1分,分析1分)  
附:陶渊明诗文风格界定:一种静穆、恬淡、朴素、自然、本色等;一种:刚健、愤激、金刚怒目等。
6.(2分)用沙漠玫瑰的故事来说明“鉴往知来”的道理(只答“用……故事”给1分)
7.(3分)名称(1分) 属性,外观(1分) 神奇特征。(1分)
8.(2分)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历史现象(1分),要把它放在更大的坐标里进行纵横比较,作出判断(1分)
9.(2分)C
10.(3分)必须是思想方法上的认识(1分) 联系实例具体阐发(2分)
11.(10分)(1)挥斥方遒
(2)道阻且跻
(3)世胄蹑高位
(4)欲辨已忘言
(5)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6)山色有无中
(7)桃红复含宿雨
(8)万夫莫开
(9)不知转入此中来
(10)化作春泥更护花
12.(2分) 律诗(五言律诗);陶渊明
13. (3分)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2分)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1分) 
14.(1分)定庵
15.(3分)(1)呼喊,疾呼(2)隐衷,隐藏心中特别的嗜好(3)怎么
16.(2分)(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
17.(4分)思想倾向:两篇文章都强调了顺应事物天性的观点。《种树郭橐驼传》认为种树应该“顺木之天”,也就是尊重树木成长的客观规律;《病梅馆记》反对扭曲梅的天性,借此批判摧残人才的现象,呼唤尊重人才。(2分)写作方法:两篇文章都是借助具体的人事来说理,一者借助种树,一者借助病梅,寓道理于形象之中,文笔生动。(2分)(从观点、阐释两方面评判)
18.(2分) 
(1)责备 (2)推荐,举荐     
19.(2分) B(介词,凭借;其余三项作目的关系连词,解释为:来)
20.(2分)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败退,被秦兵所虏杀。
21.(1分)有识见,性耿直(答对一点即可)
22.(4分)《咏史》叙述冯唐虽有才华但至白首仍未被录用(1分);本文叙述冯唐受到文帝、景帝的先后录用(1分)。本文是司马迁撰写的历史传记,记录的是史实(1分)。左思在诗中借典故含蓄表达自己对压抑人才的现实的不满,未必是对冯唐全面客观的叙述和评价(1分)。 (223.154.156.20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起初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上海市位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