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新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新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成都龙泉二中高2016级新生入学考试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缥缃/缥缈   寒暄/烜赫   罪愆/悭吝B.伺候/伺机 谛听/花蒂 昧心/央浼C.剑鞘/皮鞘 蟊贼/广袤 枭首/凫水D.勒死/勒紧 挣揣/踹门 忤逆/木杵2.下列各句中
试题预览
成都龙泉二中高2016级新生入学考试试题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缥缃/缥缈   寒暄/烜赫   罪愆/悭吝
  B.伺候/伺机 谛听/花蒂 昧心/央浼
  C.剑鞘/皮鞘 蟊贼/广袤 枭首/凫水
  D.勒死/勒紧 挣揣/踹门 忤逆/木杵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3.为下列长单句提炼主干,正确的一项是(   )
饱含原始宗教、哲学、文学的悠悠岁月的滋养下,中国的诸子百家从组织的有序性、参与的严整性、活动的集中性、内外的可辨识性、不同时空的统一性这五个方面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主张和思维习惯。
  A.原始宗教、哲学、文学的滋养,诸子百家站立起来。
  B.诸子百家站立起来宣告了主张和习惯。
   C.中国的诸子百家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主张。
  D.诸子百家从这五个方面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主张和思维习惯。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B.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C.鲁迅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小说《孔乙己》《故乡》和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让我们领略了对比艺术的高妙。
  D.《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这一形象,集干练、智慧、仁爱于一身;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的奇遇,描述了英国统治阶层的斑斑劣迹;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辛辣的笔调刻画了奥楚蔑洛夫的奴才嘴脸。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
  B.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D.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其中赛龙舟最受人们喜爱。

6.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二、阅读理解(72分)
(一)古诗文阅读(16分)
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8分)
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①歌舞未曾归。
   
译文:杜鹃鸟于四更时分啼彻窗外,唤醒养蚕妇人起身关照蚕宝宝们,担心着这几天桑叶不够影响了蚕宝宝吐丝结茧。歌舞楼台之声竟远远传来,难道深夜了高楼欢宴的歌女们还没有归来入睡? 
注释:子规:杜鹃鸟的别称。玉人:指歌女舞女。
    (1)“起视蚕稠怕叶稀”,一个“怕”字写出蚕妇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4分)
   
    (2)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4分)

8.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8分)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__(4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           。(用四字句概括)(4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20分)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   ⑵益两使促之      (        )
  ⑶使者恚,欲收悦    (        )   ⑷使者下阶谢,乃已(        )
10.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每小题2分)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2)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
                                                                                     
(3)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5)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12.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问题研究:
13.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4分)
                                                     
14.第七段中作者说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15.在写到江南的冬雨时,作者在这一段的结尾写到“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感到的“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是什么?(4分)
                                                     
16.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仔细阅读第八段,然后体会如果用作者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好不好?为什么?(6分)
                                                     
17.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到江南的哪些冬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8.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20.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5分)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三、作文(60分)
21.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比如,苦涩的“柳叶儿”为作者宋学孟的童年抹上了一丝亮色,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风雪苦读让宋濂体验到求知的兴味……
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苦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⑵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成都龙泉二中高2016级新生入学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6  CBBBAD
二、 阅读理解(72分)
(一)古诗文阅读(16分)
7.(1)怕桑叶稀了,蚕不能吃饱,不能很好地生长,反映出蚕妇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担忧、无奈。 
(2)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8.(1)B (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2)迟暮萧瑟,明朗绚丽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20分)
9.(4分)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
  【评分要点及说明】各1分,若答案与参考答案是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10.(2分)C。
  【评分要点及说明】原句和C项均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A项,介词,把;B项,介词,按照;D项,介词,因为。
11.(6分)⑴(2分)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评分要点及说明】反问句,“恙”需翻译到位。
(2)学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嘱咐使者善待他
  【评分要点及说明】“属”通“嘱”,“遇”,对待。
(3)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
  【评分要点及说明】“始”,起初,“乃今”,现在。
(4)(2分)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评分要点及说明】“自非”“亭午”“曦”,需翻译到位。
 (5)(2分)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评分要点及说明】句式,“孰”“甚”,需翻译到位。
12.(3分)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评分要点及说明】共三点,聪明、有才、高傲(自负),每点1分。
参考译文:常熟有个叫桑悦的人,字民怿。书看过后,就焚烧掉,说:“已经在我腹中了。”当生员时,去拜见监司,自称“江南才子”。监司很吃惊,请他校刊书籍,预先删掉一些来测试桑悦。对文意不连贯的地方,桑悦取笔补上。学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嘱咐使者善待他。使者到了后,问:“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有病了吗?”长吏都恨他,说:“没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气名声不肯拜见罢了。”使者派官吏去召他不来,加派两人催促他。桑悦大怒说:“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与你约定时间,三天后再去,怠慢我就不去了。”使者很生气,想逮捕桑悦,因丘濬的缘故,没有实施。三天后,(桑悦)去见使者,对使者作长揖。使者很愤怒,桑悦脱帽后就走了。使者下台阶向他道歉,才作罢。所著的书,在世上颇为流行。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江南的冬景
13.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文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还有: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
14.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15.不仅是江南冬雨农村图景给予作者悠闲之情,更是一种胸襟洒脱起来,得失俱亡,死生不同的人生境界。
16.不好。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雪景,而是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使江南的雪景境界全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在体现作者心境闲适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7.晴暖温和明朗的天气、植被、寒郊散步、雨景、雪景等,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
18.【答案】A
   【解析】本题是要求选出不能作为“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项,只要抓住题干的意思,答案A项所陈说的“历史相当久远”很显然不能作为当今流行的原因。
19.【答案】B
   【解析】文中第一段里说“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没有说“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是历史研究的误区。这是无中生有。
20.【答案】C
   【解析】 4个选项涉及材料之第二、第三、第四段。其中A、B选项之阅读区间在第三段,C选项在第二段,D选项在第四段。A项之误在“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原文是说,史学“终极追求”这种目的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丝毫未及“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问题。B项之误有二:一是“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原文是“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几乎”一词故意漏掉;二是整个句子的因果关系有误,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的原因是“‘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不是选项所言“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C、D两项,要做出取舍,有一定的难度。因为C项“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个判断,虽稍显武断,但依据在第二段首句:“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D项的错误其实比较明显:“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其目的是使通俗历史得到“深入发展”,形成“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而不是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的现状”;更何况,原文没有“通俗文化”或“通俗文化热”的现状是“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样的表述。
三、作文(60分)
 (略) (223.155.209.4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新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江西省横峰中学、铅山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9月假期验收语文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