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阅读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阅读(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复习方案第1步|明确高考考查方式——备考有方向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对新增“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我们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材料读文难度以“浅易”为标准,命题者不会在读文上设置过多的障碍;②传统文化经典的设题点着眼于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的考查,与以往《论语》题的考查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试题预览
复习方案第1步|明确高考考查方式——备考有方向

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对新增“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我们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材料读文难度以“浅易”为标准,命题者不会在读文上设置过多的障碍;②传统文化经典的设题点着眼于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的考查,与以往《论语》题的考查不会有太大的区别;③传统文化经典题型题量,一般为两道题目,采用填空和简答两种命题形式。
1.(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一句的注释。(2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答:                                    

                                    

                                    
答案:(1)浩然之气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2.(2015•浙江《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还有成语“__________”也源出于此。
(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答:                                    

                                    
答案:(1)闻过则喜
(2)主旨:此段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所以,别人的善可以用来充实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施予别人。
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复习方案第2步|精研2大题型,把握3大角度
 
 “筛选”作者(文本)的主要看法是文化经典考查中最基础的要求,对应到命题上,“筛选”既可以单独命题,常见的题型是“用原文词语填空”;也可以综合在概括分析题中,作为隐性的考点进行间接考查,因为概括分析的前提是筛选原文关键词句。
下面重点介绍“用原文词语填空”的这一题型。
在“用原文词语填空”题中,命题人为了确保答案的唯一性,一般会采用两种方式来对答题内容进行限制或提示:
1.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命题语言提示,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
2.对答题内容进行形式限制,比如用空格来限制答题字数,用引号来提示用原文词语等;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
[典例] 1.用以下选段的词语填空。
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②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选段②中,孟子把教育的方法概括为五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最需自主探究的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选段①中,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属于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私淑艾 答问
 
回答传统文化经典筛选(填空)题的“2注意”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来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
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只能是哪一个。
 
 命题角度1 概括作者(文本)观点型
[典例] 2.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
②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注],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
【注】 孽子:即庶子。
孔子认为“闻”者是什么样的人?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概括。
答:                                    

                                    

                                    
答案:表里不一、沽名钓誉的人。

 
概括作者(文本)观点“3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筛选原文词句。
筛选原文是概括题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为了保证答案的简明性,题干常会对概括的重点进行必要的提示或限制。例如,上题中“‘闻’者”就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和提示,考生可以据此找出原文信息为“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结合文本内容,用好综合、抽象、转化3种方法。
①综合,即把文本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点,这一方法常见于概括出多个选段共同观点的题型。
②抽象,即将原文具体的人、事、物条件隐去,从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语替代原文。如上题中“沽名钓誉”这一词语的概括过程,首先,考生应先把“在邦”“在家”这两个具体条件隐去,然后抽出“闻”这一特点,再用“沽名钓誉”替代原文表达。
③转化,即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言词语,当然,转化不是翻译,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一般而言,应尽量用成语(熟语)表达。如上题中,“表里不一”这一词语的概括过程,原文信息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色”即“表”,“行”即“里”,“违”即“不一”,“居之不疑”是对程度的补充说明,概括时可以省略。有的同学将原文信息概括为“言行不一”,显然不够准确,因为“言”与“色”无法等同。
3.扣题作答。
  命题角度2 分析作者(文本)观点型
“分析”是比“概括”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分析作者(材料)观点”往往可以从三个方向命题:一是要求指出作者观点成立的理由,二是解说作者观点的具体内涵,三是分析作者观点得出的具体过程。
[典例] 3.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论语•子路》)
②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④用之而成路;为间⑤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 ①达:通达,会处理。②专对:独立自主应对。当时在外交上常以背诵《诗经》章句来委婉地进行提问和回答。③以:用。④介然:特别专注的样子。⑤为间:有顷,为时不久。
孔子、孟子各提出了什么样的为学主张?请根据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孔子主张学以致用(或:孔子认为,为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他要求弟子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政务、外交上。②孟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或:孟子认为,学习要持之以恒)。他以“茅塞”为喻,告诫高子不可间断学业。

 
分析题解题“3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筛选原文词句。筛选原文是概括与分析题共同前提,也是体现文化经典题作为“文本阅读题”的重要特征,完成本步骤时,务必要审清题干的提示或限制。
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观点。完成这一步工作时,考生应按照概括的能力要求,用词尽量简明,要体现一定的抽象性。如[典例]T3概括孔子的观点时,考生应抛开《诗》“使于四方”“专对”等具体做法,而是从中抽象出与“为学”有关的,能够涵盖文中具体做法的“为学态度”。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的得出过程或理由。如[典例]T3对孔子的观点的分析,即要求答出孔子以“诵《诗》”“使于四方”“专对”等具体做法为例,得出“学以致用”这一观点的过程。答题时,不能将分析理解为简单的翻译原文,而应注重如何将原文内容与作者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逻辑性,以达到“分析”的目的。
  命题角度3 鉴古知今型
[典例]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慎独”的。
《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功夫。它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中,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
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举一个践行“慎独”的例子。并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答:                                    

                                    
答案: 汉代东莱太守杨震,暮夜拒收昌邑令王密的赠金,就是“慎独”的体现。
“曾国藩教子”与“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这两个事例分别是从家庭教育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着眼的,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慎独”这种修养的高度重视。当代人们如果能够“慎独”,严于律己,就能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也能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鉴古知今型”题目解题“2步骤”
1.鉴古。“鉴古知今型”题目解答的前提就是“鉴古”,而“鉴古”的方法技巧可以参考上面“命题角度1“综合、抽象、转化3法”。
2.知今。文化经典题考查的意图就是要求考生概括蕴含的经典文化思想并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因此,在准确把握文化经典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根据文化经典的材料倾向,最好辩证地联系当今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在阐发观点和想法时,要有理有据,思路清晰,不要乱发感慨。


复习方案第3步|提升中国文化经典阅读的能力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1)~(2)题。(5分)
王①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②之!
“《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王:指齐宣王。②大:意指大勇。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无义。⑤遏:止;徂: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⑧衡行:即“横行”。
(1)孟子用《诗经》的诗句正面暗喻齐宣王要像周文王那样____________,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引用《尚书》的话,指出君王是帮助上帝来____________的,负有让天下安定、不让人横行霸道的责任。(2分)
(2)孟子又说:“好勇斗狠,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孟子•离娄下》),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勇”的理解。(3分)
答:                                    

                                    

                                    
答案:(1)激于正义 爱护老百姓
(2)在孟子看来,勇有小勇(匹夫之勇)与大勇之分。从效果来说,小勇敌一人,而且自身遭难不说,还累及父母家人;而大勇则可以安天下,而且符合道义,是一种勇德。
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1)~(2)题。(5分)
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②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①。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②成;十二月,舆梁③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④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
【注】 ①溱洧:河名。②徒杠:走人的桥。③舆梁:走车的桥。④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
(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体现了子产是个____________的执政者。(1分)
(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②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4分)
答:                                    

                                    

                                    
答案:(1)仁爱百姓
(2)①孟子认为,子产用车子渡人过河,是仁政的表现,②但这样做不如建好桥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见,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①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②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③,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选自邓牧《吏道》)
【注】 ①并缘:相互依附勾结。②二帝三王:尧舜禹汤等上古明君。③仆:消灭。
(1)文章第一段中说“为吏者常出不得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3分)
答:                                    

                                    

                                    
答案:(1)有才而贤明的人本不屑为官,因为君王诚恳急切地求访方才入朝。
(2)本文深刻地揭露后世择官不贤,官吏苛政扰民、侵害百姓的现象及危害,表现出强烈的批判之意和痛心、愤怒之情。
4.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1)~(2)题。(5分)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①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 ①施:给予。②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根据原文填空。(3分)
君子追求  和  ;而常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在轻重上往往存在错位。(2分)
(2)根据文意,说说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3分)
答:                                    

                                    

                                    
答案:(1)善言 善道
(2)①修养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②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材料一: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尚书•舜典》)
材料二: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三: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世说新语•容止》)
材料四:太傅府有三才:刘庆孙长才①,潘阳仲大才②,裴景声清才③。
(《世说新语•赏誉》)
【注】 ①长才:才学优异的人。②大才:才学广博的人。③清才:品行高洁的人。
从先秦到魏晋时期,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有何变化?请具体说明。
答:                                    

                                    

                                    
答案:从先秦的道德转到魏晋人格审美。先秦时期,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为德行。人应正直宽厚温和,应有仁、义、礼、智。魏晋论人已摆脱了政治、道德观念的束缚。既重视外在的形体姿容美,也推崇内在的才能、精神美。(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
①虞舜者,名曰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
②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1)上述两个故事共同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哪一优良传统?(1分)
答:                                    

                                    
(2)这两个故事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诠释这一优良传统的?(4分)
答:                                    

                                    
答案:(1)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2)材料①是从治国、选拔接班人的角度来谈的,材料②是从母子心灵相通的角度来谈的。
7.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注]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注】 路:指奔波、劳家。
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主张“民贵君轻”,这些观点相矛盾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答:                                    

                                    
答案:二者不矛盾。孟子阐述的角度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针对社会分工问题;“民贵君轻”是针对君主管理国家所要秉持的仁爱的理念(行仁政角度)。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①“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叙述技巧。《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②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春秋笔法”的内涵。
答:                                    

                                    
答案:春秋笔法,即“微言大义”,是指通过记叙,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叙述技巧。(或: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叙述技巧,强调微言大义,实书其事以惩恶扬善)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典谟、爻象,此二帝三王之言也。《论语》、《孝经》,此夫子之言也。文章在是,性与天道亦不外乎是。故曰:有德者必有言。善乎。游定夫之言曰:“不能文章而欲闻性与天道,譬犹筑数仞之墙,而浮埃聚沫以为基,无是理矣。”后之君子,于下学之初即谈性道,乃以文章为小技,而不必用力。然则夫子不曰“其旨远,其辞文”乎?不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乎?曾子曰:“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尝见今讲学先生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或乃反子贡之言以讥之曰:“夫子①之言性与天道可得而闻,夫子②之文章不可得而闻也。”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有改动)
【注】 ①②处的“夫子”指讥笑对象。
顾炎武也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这与上述文段中的观点是否矛盾?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                                    

                                    
答案:不矛盾。“诗主性情”强调的是诗文要抒发内在的真情实感,“不贵奇巧”并不是不要技巧,而是不要刻意追求技巧,修辞音韵要为诗歌的内容情感服务。本文段强调的是语言上修辞的重要性。二者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说是一损而俱损、一荣而俱荣的关系,并不矛盾。 (60.180.2.12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下一个『苏教版高中语文名篇名句默写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