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充中学高2013级高三四月月考试题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西充中学高2013级高三四月月考试题语文(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四川省西充中学高2013级高三四月月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试卷分第Ⅰ卷(阅读卷)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你作答时规范书写!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试题预览
四川省西充中学高2013级高三四月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试卷分第Ⅰ卷(阅读卷)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你作答时规范书写!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的反腐败
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炀帝“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终致“率土分崩”,深刻指出:“为主贪,必丧其国。”他即位伊始便把后宫美女释放3000人,任其择偶出嫁。贞观十二年(638年)出巡山西,浦州刺史赵元楷大肆铺张接迎,太宗斥责他此举纯属“亡隋弊俗”,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唐朝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是唐律中的《职律》。唐律规定对监临主司受财“二十五匹绞”,收受钱财而枉法者“加役流”。形象点说,在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处长们)贪污受贿相当于其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唐太宗曾告诫群臣“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谕劝百官不要因贪图钱财而毁了身家性命。《唐律•诈伪》设有谎报、虚报政绩罪,即自报、指使下属或授意他人谎报、虚报均属此列。《唐律•职制》设有请托说情罪,明确规定没有使用财物而仅靠人情向主管人员求办某事,也要禁止。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只要开口,就要杖一百;如果枉法,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唐律》还规定,主管官员受财枉法,受贿相当于一尺绢的,要判处杖刑一百,并且一匹加一等,十五匹判处绞刑。官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收受百姓财物、牛羊瓜果等供馈,或向百姓借贷财物,役使人力等,均以贪污罪论处,以防止官吏对下属及百姓吃拿卡要、敲诈勒索。而普通百姓盗窃,即使五十匹,只是流放服役而已。
唐代开始,监察官“二周年一替”,且以较快的速度升迁,既鼓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防止了在位长久带来的弊病,因为“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唐代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德”、“行”两个方面。“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对君主的忠、信、笃、卫等;“行’包括官吏的能力大小,守职的勤惰、政绩的好坏等。“德”的标准是“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德、慎、公、勤”。这“四善”是对全国所有官吏而言的标准。行能政绩的考核标准有二十七条,称之为“二十七最”。这二十七条标准是针对各种不同业务,不同部门的官吏而言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对“唐律”中相关反腐败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中的《职律》是唐朝制定的反腐败的专项法律法规,其中有对官员收受钱财进行严格的处罚的规定。
B.《唐律》规定自报、指使下属或授意他人谎报、虚报政绩,是一种犯罪,可以看出唐朝对官员的政绩考核较为严格。
C.《唐律》也禁止没有使用财物而仅靠人情向主管人员求办某事,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要杖一百并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
D.《唐律》对主管官员受财枉法有严格的规定,受贿相当于一尺绢的,要判处杖刑一百,十五匹判处绞刑。
【答案】C。选项对应的原文“非主管人员替别人请托,只要幵口,就要杖一百;如果枉法,和主管人员同等处罚”选项少了条件“如果枉法”,混淆逻辑范围。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太宗亲眼目睹隋朝灭亡,深刻指出官员腐败的严重后果,并在上任伊始便释放宫女3000,这反映出他反腐的决心。
B.唐太宗反对官员铺张浪费,出巡山西时严厉斥责赵元楷,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
C.唐朝对贪污受贿的处罚十分严厉,规定正七品官员贪污受贿相当于其一个多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D.为防止官吏对下属及百姓吃拿卡要、敲诈勒索,唐律规定官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收受百姓财物或向百姓借贷财物等,均以贪污罪论处。
【答案】A。选项对应的原文“深刻指出:为主贪,必丧其国。”选项把文中的“为主”变为“官员”,张冠李戴。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规定普通百姓,即使盗窃五十匹绢,也只是流放服役,可见唐律对百姓犯罪处罚比较宽松。
B.为了鼓励官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在位长久带来的弊病,唐代开始,实行监察官“二周年一替”制度。
C.唐朝主要从“德”、“行”两个方面对官吏进行考核,“德”包括官吏的品质、道德修养等,“行”包括官吏的能力大小,守职的勤惰等。
D.唐朝对官员的考核有明确的标准,有对全国所有官吏而言的标准 “四善”,还有针对各种不同业务,不同部门的官吏的考核标准“二十七最”。
【答案】A。选项对应的原文的意思是为了强调对对官员贪赃枉法处罚的严厉,选项为“对百姓犯罪处罚的宽松”曲解文意。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guī】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xuè】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yǐng】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fú忿怒的样子】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适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消沉】。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②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③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白居易)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④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节选自【元】辛文房《白居易传》)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铛(chēng):浅锅,锅子。③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④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B.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C.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D.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答案】B。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及陈述主体的行为,理解所给语句的含义是断句的基本方法。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汹汹”“艰难”“燕集”“招致”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别是“议论纷纷”“艰涩难懂”“宴饮集会”“招待邀请”。
B.“下进士”中的“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功名,“下进士”是指主持进士考试。“拔萃”的“萃”是优秀人才,故“拔萃”意谓选拔英才。
C.文中出现了多个地名,如“上国”“禁中京师”“河朔”等,其中“上国”“京师”同指京城,“禁中”相当于宫中,“河朔”即河北。
D.“补”“拜”“历”“转”“外”“除”“迁”“致仕”都和官职变化有关,其中“拜”“除”都指授予官职,“外”指外调,“致仕”是指做官。
【答案】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才华非凡。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才能。
B.白居易性格耿直。他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诗歌流传甚广。其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儒、释两家思想并存于白居易人生的各个阶段。他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便“独善其身”、“好佛”。
【答案】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5分)
【答案】(白居易)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疏”、“构”、“为”、“相”(动作偏指一方)、大意各1分)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5分)
【答案】鸡林国的商人把白居易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行贾”、“率”、“即”、“辨”、大意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雁归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8.词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答案】本词一、二两句,描绘了平芜苍茫、落霞辉映、归雁纷纷栖落沙洲的景象;(2分)通过晚霞、大雁、汀州、平芜等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萧瑟、寂寥的深秋氛围,给人以落寞、凄清的感受。(2分)(5分。意思对即可)
9.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本诗下片抒发了诗人年华流逝、事业无成的伤感,(2分)漂泊无定、只身天涯的悲叹,(2分)和秋风、染鬓、借酒浇愁、闲数暮鸦的孤独苦闷之情。(2分)(6分。意思对即可)
【鉴赏】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历来是登高临眺,怀念亲人的日子,不同的诗人自然还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李昌坦这首登临之作,更是借景抒发了自己飘泊天涯、慨叹年华虚度、事业无成、企望过安定恬淡生活的情感。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词作。苏东坡曾称赞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缘由是王维诗歌在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无限寥廓的景象。如将“诗中有画”来评价本词上片开首两句,也大致不差。这丙 描绘也一贴画具有视角广、景深长、富有立体感、色彩对比鲜明,充满萧瑟气氛的深秋旷野图,给人以开阔深邃的感受。登高远眺,但见晚霞映衬之下,十里平芜一览无奈,此时秋天南归的群雁正振翅归栖在远处的汀洲之上。罚款 人通过“晚霞”“归雁”点明时间正值萧杀的深秋。正当诗人纵目远眺之时,一阵秋雨肃爽的晚秋图,顷刻变成迷蒙昏暗浑沌一片。然而,经过雨水滋润,溪水南岸处士家的辽东中,却一扫萧瑟气氛,花朵摇曳,充满生机。这两句对仗工整,对照鲜明。中国诗歌自《诗经》起,抒发伤感情结都十分注意环境的烘托,尤其喜欢选择黄昏、深秋、雨天来作背景。这首词作的上片,很自然地揉进了这些环境因素,为下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花满溪南处士家”之景,在一片萧瑟中,特别显眼,甚至与前三句有些不协调。然而它却透露了诗人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
下片起首三句转而抒情,目睹萧瑟的秋景,伤感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回首往事,事业无成,年华流逝,为求稻粱谋,四处飘泊,乃至连梦魂也随之浪迹天涯,寻找不着故乡了。一个“任”字,把诗人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境况表露无遗。末二句一实一虚,进一步叙写了自己飘泊天涯,年复一年,西风染白了双鬓;心灵的愁苦无处诉说,只有独自在醉梦中寻求一点慰藉;傍晚时分便倚傍东篱,数点着归巢栖宿的乌鸦。“数暮鸦”这一细节,既刻画了醉态,也表露了心态,无知鸟儿尚有巢可归,可有知的人呢?结末二句所描绘的不堪景象,实是诗人内心苦闷的流露。“江洲”是借用唐白居易《琵琶行》诗句,既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又有“天涯沦落人”之意,“东篱”用晋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数暮鸦”则用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词句“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看来,诗人是把自己的遭遇、性格,跟这些前辈诗人相比拟的。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较高的艺术造诣。抒情写景自然而不做作,写景中感情自然流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用典妥切自然而不晦涩,起到了表现深层内涵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告诫唐朝统治者要吸取秦人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2)《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
(3)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                   ,                   ”写出了山间的春夏美景,让自己流连忘返。
10.【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夜色迷茫
梅贻涵
列车快到江湾市时是子夜时分,我和女儿迷迷糊糊地从卧铺上爬起来,准备下车。这时一瘦如麻杆的男人在昏暗中鬼鬼祟祟地走过来,小声地问道:你的车票报销吗?
我不免有些疑惑,心想他问这个做什么,但还是如实地回答道:不报。
那把票卖给我吧!十元一张。麻杆看了一眼四周声音低低地说。
你买用过的旧车票做什么?想到现在骗人的太多,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们公出报销,每人可报二张,现在还缺少几张,大姐,你就帮个忙吧!麻杆有些犹豫,声音也更低了。
不卖。我没有表情地回答。
二十怎样?你不用担心,我也在江湾市下车,我们的人会送你出站台的。
不,我回去也报销。明知道不会有人替我报销,这票在我手里完全是废纸一张,还不如换了四十元钱,但我坚持着不卖。
刚说了不报,怎么这一会就又报了!麻杆看看我还很小的女儿,脸色变得阴沉起来。
我见他变了脸,想起刚才他说的“我们的人”,突然有些害怕,担心他们下车后报复我和女儿。
正害怕,又一脸上有一道明显刀疤的男子幽灵般走来,对麻杆说:怎么样,到手几份了?
麻杆呸了一声道:妈的,不顺,二十还不出手。
刀疤听了,凶狠的目光在我脸上横扫了一遍,以命令的口吻低声说:二十五。
二十五也不卖。我听出了自己声音里的胆怯。
白拣五十还不行,真他妈的黑。刀疤边说边将手插在了夹克衫的衣兜里,似乎要掏什么。
我的心立即砰砰砰地狂跳起来,心里万分紧张地想:他的手伸进衣兜里做什么,是不是在掏刀或者别的什么凶器?他们是不是黑社会的?或者是什么犯罪团伙?若真是这样,如果不卖,他们能放过我们吗,如果卖了,出不去站台怎么办,他们是说有人带我们出去,可跟着他们走,太危险了啊。
这时,车已停了下来,旅客们都在纷纷下车,可俩人并没有要放弃的意思,刀疤蛮横地挡在我的面前,似乎要连票带我一下子吞下去;麻杆则软中带硬地说:大姐,跟我们走吧,我们送你出去。说着要拎我的皮箱。
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可看看四周,该下车的在下车,不该下车的都在呼呼大睡,没人关注我们,似乎也不会有人帮助我们,自己是如此孤立无援。女儿似乎也很怕,紧张地问:妈妈,我们怎么还不下车?人都要下完了呀。林恂叔叔会来接我们吗?
听了女儿的话,我灵机一动,对车窗外喊道:林恂,我在这,快到门口接我!
那俩人一怔,匆忙闪开,我忙趁机拉着女儿逃下车去。
刚走出站台,一茄脸女子迎面走来,问道:卖车票吗?十元一张。
对方是一女子,我不再像刚才那样害怕,态度坚决地说:一百也不卖。
茄脸狠狠地剜我一眼,扭头走了。
茄脸刚走,林恂匆匆走来,有些歉意地说:对不起,刚办了一件别的事,来晚了!
我刚想说,有什么对不起的,应当谢谢你的,大半夜的来接我们!可一抬眼,见俩凶巴巴的人正朝我们走来,心有余悸的我,立即想起麻杆说的“我们的人”,害怕他们真的来纠缠,低声对林恂说了句:快走,他们来了!匆忙拉起女儿,上了一辆正好开过来的出租车。
林恂听我匆匆说了句话,便如避难的兔子一样,动作神速地一下子钻进了车里,也跟着上了车,笑着问道:哈哈,他们是谁?是不是有要买旧车票的人缠你了?
我松了一口气苦笑道:是的,你怎么知道?
林恂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笑着问道:卖了吗?没卖的话送给我,我正好也需要两张。
我愕然。
车窗外,一片夜色迷茫。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对人物的称呼如“麻杆”“刀疤”等是一种借代的手法,他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面部特征,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B.文中“该下车的在下车,不该下车的都在呼呼大睡,没人关注我们”,交代了我当时的尴尬的处境,同时也批评了人们的冷漠。
C.文中女儿说“林恂叔叔会来接我们吗”,说明小孩训练有素,知道在遇到危险时说有人来接,这样能够摆脱纠缠。
D.“我”在出站时遇到茄脸女子来买车票,我态度坚决地说:一百也不卖,表明因为前面买车票的人让我受到惊吓,正好拿这个女子出气。
E.小说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式,塑造了“我”和几个“买车票”的人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答案】E,3分;A,2分;D,1分。
【解析】B“批评了人们的冷漠”没有依据,主要突出当时的一种无助;C“小孩训练有素”没有依据,女儿只是随口问问;D“拿这个女子出气”理由不充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分析文章的标题“夜色迷茫”的含义。(6分)
【答案】①“夜色迷茫”交代了事件发成的时间;与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形成呼应;②“迷茫”写出夜晚的特征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发生的事情的不解以及作者内心的迷茫;③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每点2分,共6分)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注意是含义,不是作用,一般从字面义和隐含义两个方面分析。注意隐含的含义的挖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6分)
【答案】①有较高的警惕性:遇到有人来买车票先是怀疑,然后拒绝;②社会阅历较浅:别人问起车票如实相告,对买票报销这一普遍现象一无所知;③遇事惊慌失措:当买票的人纠缠不知所措,当女儿说出叔叔来接才想出对策;④胆小怕事:遇到事情胆怯。(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 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复。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小说的结尾独具匠心、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文章结尾“我愕然。车窗外,一片夜色迷茫”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思考;②文章的结尾“我愕然”,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对这种的做法的批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③文章的结尾林恂也要车票一个环节独具匠心,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④结尾“一片夜色迷茫”照应标 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小说小说结尾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结合前面的情节和小说的主旨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景仰之人物——张謇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政治上大干一场时,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不顾自身安危,向慈禧太后进言,应购洋炮、买军舰、练新军,进行备战,建议慈禧太后削减六十大寿庆典的银两,以资军用。慈禧太后大怒,差点把他的“顶戴”给摘了。国难当头,朝廷腐败,张謇认为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应当为国家做点实事,而不是写一些策论文章。于是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明确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蹦蹦跳语文模拟测试(一)』  下一个『连江县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