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福建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6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全面引进与推进传播学或美国传播学研究,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尽管冷战正热的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
试题预览
2016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全面引进与推进传播学或美国传播学研究,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尽管冷战正热的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已将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参与的《报刊的四种理论》翻译出来,供内部批判,而八十年代大规模展开的恰恰是施拉姆一路的冷战传播学,与此同时,欧洲传统的批判研究则门前冷落车马稀。其间,一个看似矛盾的情况是,美国传播学被视为客观普适的科学,而欧洲批判理论如传播政治经济学,则由于同马克思主义道统关联密切而被视为非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状况与趋势,就是常说的“去政治化”。去政治化有两类,一是不讲政治,不问政治,不关心政治,一是去掉一种政治,再讲一种政治,即所谓“去政治化的政治”。而无论如何,结果是“趋美国化”与“去政治化”的汇流,渐渐构成今日传播学的总体格局,中国如此,他国亦然。
我们需要重新反思的,就是这种总体格局。一方面,当初适用自身需要的美国社会科学包括传播学,由于陷入自娱自乐的内卷化,越来越失去思想的活力与学术的敏锐。另一方面,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样一路传播学在整体思路上是否束缚了我们的学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对迅速发展、急剧变化的中国来说,其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否足以有效地解释现实,有益地改变现实?正如不止一位学者指出的,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中国传播学基本无法与当代中国及其传播实践展开生机勃勃的对话。原因何在?除了美国传播学自身的生命力萎缩、解释力下降等因素,关键恐怕还在于这套学术话语的理论预设与核心关切,即使不说与中国社会大相径庭,至少也是颇异其趣。
美国传播学源于二战前后自身的一系列社会历史语境。如果说美国经济学的理论预设是利益最大化,政治学的核心关切是分权制衡,那么传播学的理论预设与学术关怀可归结为实用主义的观念形塑。如政治传播的形象塑造、商业传播的品牌营销、文化传播的价值推广等,说到底都致力于实用哲学基础上对人的观念的影响与塑造。
既然如此,那么假如超越这一理论预设与核心关怀,以开放的学术视野、鲜活的问题意识审视中国社会及其传播,是不是能够发现全新的、被遮蔽的核心问题呢?如果说经济学的中国血统是经世济民,政治学是小康大同,那么传播学的关键词可否归结为理想主义的世道人心呢?具体说来,自古及今,中国人的传播行为及其观念在个人层面讲求正心诚意,在社会层面讲求将心比心,在天下层面讲求心心相印,而这一切无不关乎人心或世道人心。从世道人心的视角入手,也许更能深切洞明地切入中国社会及其传播肌理,从而把握人间正道与传播正道。
反思中国传播学也好,重构中国传播学也罢,归根结底无不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逻辑,正如美国传播学无不基于自身历史传统与文化逻辑而繁衍生息。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中国,才能明白传播何为。
(摘编自李彬《重思中国传播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规模引进与推进的传播学是曾在冷战正热的五六十年代被批判的施拉姆一路的冷战传播学。
B.由于同马克思主义道统关联密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统的欧洲批判理论被看成非科学的意识形态,遭到研究者冷落。
C.与“不讲政治,不问政治,不关心政治”不同,八十年代中国传播学的“去政治化”表现出的是“去政治化”的政治化。
D.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一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传播学的总体格局明显表现为“趋美国化”与“去政治化”的结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美国传播学出现生命力萎缩、解释力下降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它偏于娱乐的价值追求导致其失去思想的活力与学术的敏锐。
B.面对迅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受美国传播学影响的中国传播学,它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已无法有效地解释现实、有益地改变现实。
C.美国传播学重视对人的观念的影响、塑造,其政治传播的形象塑造,商业传播的品牌营销,文化传播的价值推广,都表现出这一意图。
D.不管是个人层面的正心诚意、社会层面的将心比心,还是天下层面的心心相印,自古及今,中国传播学更在乎理想主义的世道人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法与当代中国及其传播实践展开生机勃勃的对话,这表明,中国传播学在理论预设与核心关切上与中国社会有了不小的距离。
B.如果用开放的学术视野、鲜活的问题意识去关切理想主义的世道人心,就能发现中国社会及其传播中全新的、被遮蔽的核心问题。
C.“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些民谚俗语的流传不息一定程度上映证了传播学的中国血统是世道人心。
D.李广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名扬天下,这并不是刻意进行形象塑造的结果,而是因为他的行为合乎关切世道人心的传播观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父龟图,起居郎。初,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乏。及蒙正登仕,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
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
因对,论及征伐,上曰:“朕比来征讨,盖为民除暴,苟好功黩武,则天下之人熸亡尽矣。”蒙正对曰:“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上韪之。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下则火灾,上则彗孛,观者恐惧,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B. 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C. 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D. 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所以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B. 灯夕是元宵节的别称,旧俗在元宵节那夜张灯游乐,因此称为“灯夕”。
C. 乘舆是指专供天子或诸侯乘坐的车子,这个意义在古代始终没有变过。
D. 致仕在古代指官员正常退休,年龄一般为七十岁,如患病,也可提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蒙正事亲至孝。作为嫡子,他曾与母亲一起被父亲赶出家门,生活极度困窘,但在他做官后,依然不计前嫌,将父亲接回家中奉侍。
B.吕蒙正敢于坚守正道。他能直言,每次讨论时政大事,有不公平的,一定坚持反对意见,这种不加隐瞒的议政风格,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C. 吕蒙正不畏权威。皇上谈到自己治国政绩时颇为自得,吕蒙正却劝他要以城外百姓幸福为念,虽引起皇上不满,但吕蒙正依然从容处之。
D.吕蒙正善于识别人才。第一次见到还未入书院学习、才十几岁的富弼,就认为他以后的名位可与自己相近,富弼后来果然两度出任宰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5分)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①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②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①灞(bà)陵:即霸上,又作霸陵,因汉文帝葬在这里,改名灞陵,汉代是长安附近著名隐逸地。
②采山:左思《吴都赋》言,“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谓入山采铜以铸钱;买斧:《易经•旅卦》言,“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平坦之地,尚须用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诗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

8.“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



9.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所见,同时又染上了作者情感色彩的句子是:                           ,                           。
⑵《离骚》中表现当时人们一味投机取巧,没有行为准则的句子是:                           ,                           。
⑶《劝学》中阐明君子的天资禀赋与普通人差异不大,只是他们后天善于学习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采树鳔
张炜
如今的果园是自己的了。
父亲领着松松在果园里做活,无非是剪剪枝。修修土埂,说不上怎么累。松松闲下来就喜欢攀到树上。在高处,她可以望见一片原野。她如今十八岁了,个子不高,紧紧地贴在树木的粗丫上。她从树上下来时,那个粗树丫还热烘烘的。如果是杏树、桃树或李子树,她就能发现上面有一块块透明的胶状硬块,心里咕哝一声“树鳔”,就扳下来,装到了小口袋里。
松松喜欢树鳔的色彩,它有的金黄,有的洁白,都那么晶莹透亮,可爱极了。她知道树鳔都是从树木的伤口、裂缝中流出来的——想到这上边,她的心就猛地一动。她觉得树鳔绝不是平平常常的东西,它或许是大树干涸凝结的血液涸精髓。
有一棵老李子树结了不知多少李子。父亲是那么喜欢那棵树,它身上也常常渗出又大又亮的树鳔来,让松松惊叹不已。有一次下起小雪来,淅淅沥沥下了三天。雪停下来,松松走到了园里。她从老李子树身边走过,一下子惊呆了:它身上挂满了闪亮的树鳔!她站在那儿,直瞪瞪地望着它。后来她轻手轻脚地走近了,伸手搭在树干上。她看得清清楚楚,所有的树鳔都是从老树的裂缝中流出来的。她看得心都揪紧了。
松松以后每走近这棵老李子树都要停一会儿。她对父亲说:“这棵树快死了!”父亲看也不看女儿一眼,咕哝一句:“胡诌!”松松知道自己的 判断没有错,因为她知道树鳔都是树木流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她心里有些可怜那棵老李子树。不久,老李子树真的死了。父亲看着这棵树,又看看一边的女儿,嘴里发出不解的一声:“嗯?”
父亲费力地挖出了老李子树的躯体。多粗大的一棵树呀!他把这树的细枝丫全除去了,只留下一截粗粗的树干。它后来被归到那堆干木材当中——父亲把所有老死的树木都放在那儿,正盘算着用它们打一套漂漂亮亮的组合家具呢。
一件件家具开始进入组装阶段了。松松对小木匠说:“这些树死了,又给你做成了家具!”小木匠所“它们这会儿就不是树了。你得说:一个衣橱、一个大立柜——你得这么说。”松松点点头。停了会儿,她突然问了句:“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死的吗?”小木匠抬起头,摇了一下。“是这样——”松松从衣袋里摸出了一块树鳔,“它呀,一丝一丝从树木的裂口里往外渗。后来干结成这样了,你看看吧——它原来像血液一样在树的身上流着,树才活。树鳔都从树的伤口里渗出来了,最后,树也就死了。”小木匠认为树鳔和木胶差不多,于是就用树鳔替代木胶往家具的榫缝里灌。松松看着树鳔汤汁一丝丝地渗入缝隙里,心里一阵阵宽松。她相信它们又开始转活了。
一件件家具神气地立起来,瞅着屋里所有的人。父亲用手拍它们,它们发出声音。松松想象着那些树鳔正滋润着它们,在全身的脉管和肌肤里周流不息。“这些家具是活的,爸。”她抚摸着说。父亲点点头:“可不!都是活的。组合家具嘛,并到一块儿行,分开也行——都是活的。”松松再不言语。
父女两个合计了一下,把一套崭新的组合家具放在一个大间里。父亲让女儿睡在里面。松松日夜都能嗅到淡淡的油漆味儿。夜里,最安静的时候,她老觉得它们在看她。这天夜里,她没有睡着,后来,她又听到这套组合家具里面有咳嗽的声音。她从床上坐了起来。白天,她打开每一件家具看了,发现里面除了一些木屑,什么也没有。父亲说:“这是接缝的地方响——大约新家具都要响响的。它们刚刚变成了柜子什么的,筋骨不顺。”
松松盯着立在墙边那一溜儿高高大大、放着淡淡光色的东西,心想着不是别的,这是些复活了的精灵啊!那些崭新的家具夜间仍然响着。“这些精灵!”她在心里叫一声。
松松白天又开始采集树鳔了。不久,她的抽屉里又满是一些晶莹透亮的东西了。

⑴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当松松在果园中发现胶状硬块时,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写出了她的惊喜之情,同时通过动作描写将松松的调皮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B.老李子树死去后,父亲嘴里发出的一声“嗯?”,既流露出他对树的死因的困惑,也显示了他对松松何以懂得老树将死的不解。
C.抚摸着新打成的家具,在得到父亲“可不!都是活的。”的回答后,松松明白,父亲的看法跟她是一样的,因此也就不再言语了。
D.因对老李子树抱有同情之心,睡在放着用树木打成的家具的房间中,松松居然出现了幻听,听到了组合家具里发出的咳嗽声音。
E.小说以“采树鳔”情节为依托,通过对松松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巧妙传达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笔触细腻,意蕴深邃。
⑵小说在刻画松松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6分)



⑶有人认为,小木匠与小说主要情节“采树鳔”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⑷小说最后写松松又开始采集树鳔,不久后又装满了她的抽屉。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屠呦呦: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刘铮筝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中国宁波。她的名字是父亲起的,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儿的一生。
读书时的屠呦呦成绩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她有个特点,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1972年之间。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旨在寻找有效的抗疟新药——那时,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当时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他们从2000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100多个样本,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和安全,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1972年3月8日,在南京一次会议上,屠呦呦汇报了自己在青蒿上的发现。很快,云南和山东等数个研究小组借鉴了她的方法,对青蒿进行研究。1976年,上海药物所合成了可以制成针剂的青蒿素制剂蒿甲醚,成为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论文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
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但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马上有人撰文批评她,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的研究组在523中的作用,夸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选自《法律与生活》2012年1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腾讯科学》2015年10月05日)
②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在收集整理中国传统医学资料时,《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大众日报》2015年10月6日)
③523项目是指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缘于越战需要而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合作项目,最突出的成果代表是,研究成功了抗虐新药青蒿素。
(百度百科)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为了研制青蒿素,大学毕业后的55年中,除了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两年半的学习外,屠呦呦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中药研究所。
B.“中草药抗疟”研发任务缘自越战战场需要,因为当时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因此急需找到一种有效的抗疟新药。
C.基于葛洪、李时珍等人的医书中早有疗效记载,且抑菌率高达68%,研究工作一开始,青蒿就成了屠呦呦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对象。
D. 2009年,《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后,屠呦呦遭到公开批评,原因是有人认为青蒿素的研制,是集体合作的成果,非一人之功。
E.评审委员会将拉斯克奖授予屠呦呦个人,是因为他们认为作为合作项目,在研制过程中,尽管大家都有贡献,但屠呦呦的贡献最大。
⑵文章开头介绍屠呦呦名字由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⑶作为科学家,屠呦呦身上 具有哪些从事科学研究的特质?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⑷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你认为其中都有哪些人?请结合材料举例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①这篇小说没有华丽的语言装饰,却以平实的真情打动读者,语句流畅,              ,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都很成功,让人回味无穷。
②师生们的热情激发了书画家们的创作激情,“发奋图强”等励志性字句在书法家的笔下             ,富贵牡丹等画作在画家的笔底跃然而出。
③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             。
A.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B.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C. 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D.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一旦完全摒弃了默读、回视等方式,将无法做到令人越读越快且持续保持正常阅读时所具有的理解程度。
B. 一幅完美的国画,需要有机地把诗、书、画、印几大元素结合起来,使它们能够相互辉映,给人以更多的艺术审美享受。
C.学校应向学生传播多样成才,社会要包容高学历人士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所有人都尽可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D.面对堵不胜堵的问题动漫,企业不能无动于衷,内容自律、价值自律既是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也是接轨国际市场的必然之举。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这些玻璃并不是科学家的偶然发现,而是他们一直在火星上寻找的“猎物”。过去的研究证明,                                  。科学家认为,如果陨石撞击发生时那里确实有生命的话,同样的过程也可以发生在火星上。
A.陨石撞击形成的玻璃可以将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迹象保存起来
B.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迹象可以被保存于陨石撞击形成的玻璃中
C.陨石撞击形成的玻璃中可以保存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迹象
D.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迹象可以保存于陨石撞击形成的玻璃中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那么“国际化”是什么?①                。知己,所以要决定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讲得通的逻辑词汇,去呈现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典章礼乐。它②                ,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所以“国际化”是③                ,是手段,不是目的。
17.下面是整体色彩为绿色的福州地铁标志图,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部电影刚上映时,排片率只有一成,片方称没有经费做宣传。但是,随着观众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渠道看到亲朋好友对影片推荐后纷纷涌入影院,电影票房一飞冲天,创下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纪录。正当大家把这部电影的票房逆袭当作“神话”看待时,该片出品人在某行业峰会上自爆,为影片的营销他们出了100多篇用于宣传的软文,并宣称:“大家看到的很多软文都是我们自己写的……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一些料出来,看似无意之举,其实都是步步为营。”这一说法让众多网友感到“伤心”:“本以为看到一部不做商业宣传的良心动漫作品,以为国产动漫的希望来了,原来只不过是另一种营销手段而已,非常失望。”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参考答案

一、1.D。从文本中看,是“趋美国化”与“去政治化”汇流后,“渐渐构成今日传播学的总体格局”。
2.A。错在“偏于娱乐的价值追求”,文中“自娱自乐”的意思是美国传播学学科满足于画地自限。
3.B。错在“就能发现”,从文本中的“也许更能把握”可知,并不是完全肯定的回答。
二、(一)4.C。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题,知识点紧扣考纲,难易度适中』  下一个『甘肃省兰州一中2016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