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皇御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皇御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二下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深圳市皇御苑学校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命题人:深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审题人:谌晗2016.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2.凡选择题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才有效,主观题必须写在答题卷有效区间内才有效。3.考
试题预览
深圳市皇御苑学校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语文
命题人:深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谌晗   2016.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凡选择题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才有效,主观题必须写在答题卷有效区间内才有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按座位号、页码顺序收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②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④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1.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C.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D.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即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而更多地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举鲁迅先生的例子来强调他的创作接受浙东地域文化影响的程度也是明显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B.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一个文学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影响着他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文学家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共19分)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曰:六国互丧          或:有时
B.向使三国                向:先前、以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先例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是总纲。提出“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分两层说出赂秦必亡的道理。
B.第二段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先用数量对比,说明秦国之利,诸侯之患,不在战而在赂。
C.第三段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第四段以“呜呼”起笔,议论兼以抒情。
D.第五段是引申。指出重蹈六国破亡之覆辙的不可取。由此可见,文章一直在对六国灭亡做纯客观分析,本意在研究六国历史,是一篇规范的历史论文,与现实无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5分)
                                                                                
                                                                                

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两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琵琶行》中用妙语点睛的方法,表现琵琶声暂停之后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选考题
三大题(11题、12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4小题,共2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良心
    孩子送来时,已经快不行了,张朝和老婆急红了眼。好几个医生,在看了片子和孩子的状况后,都摇着头说:“不行,不行,这个手术我没把握。”张朝和老婆真的是急疯了,差点就给他们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你们一定要救我儿子啊!”一个年轻医生,看着有些不忍,说:“如果王医生在,可能还有点希望,但是……”年轻医生有些欲言又止。
    “但是什么?”张朝问。年轻医生想了想说:“我去帮你打个电话试试,他如果说可以,那就可以。”电话打完,年轻医生说:“王医生答应了,马上就动手术,你们准备一下吧。”张朝和老婆一阵惊喜。张朝朝老婆使了个眼色,他老婆就匆匆出了医院,回来时手里多了个鼓囊囊的信封。
    那个王医生走过来时脸上有点憔悴,他的身后跟着的是推着孩子病床的护士。眼瞅着快要到手术室了,张朝把王医生拉到了一个角落,然后递上那个信封。王医生推托着不接,反复几次,张朝脸上都有了汗。这时那个护士喊:“王医生,可以手术了。” 王医生推托不过,只好接过信封,随手放进口袋里,然后就匆匆进了手术室。
    张朝和老婆被阻拦在手术室的门口,看着门轻轻地被关上。张朝拍了拍老婆的肩说:“没事的,一定没事的,王医生都收了咱的红包,他一定会尽全力的。”
    这次的手术,真像是一场马拉松。从下午六点一直到凌晨两点,张朝和老婆坐在门外的地上,差点都虚脱了。“怎么还没好呢?怎么还没好呢?”老婆嘴里不停地在喃喃着,眼角的泪早已干了,留下一道道清晰的泪痕。不时还怪上自己几句:“都怪我,没照看好儿子。”张朝拉住她的手,紧紧地。
    不知什么时候,手术室的门打开了,先前那个护士喊:“谁是张小旭的家属?”“张小旭”正是孩子的名字。张朝和老婆冲了过去应道:“我是!我是!”护士告诉他们,手术很成功,孩子一会儿就出来,先进重症监护室,让他们别着急。转身要进手术室的护士又回头说:“你们啊,还真该好好感谢王医生!”
    几天后,张朝的老婆经过医院楼下的表彰栏,发现上面有王医生的照片,仔细一看,这是年度模范医生的事迹专栏。原来王医生叫王泓杞,他因一台手术,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张朝的老婆回到病房时,把王医生的事告诉给了张朝。张朝说:“他是尽力了,可他不是也收了我们的红包吗?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评模范呢?”老婆也说:“是啊,是有点说不过去。”
    张朝和老婆只是在病房里轻声地谈论,邻床的一个病友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出了病房,就和另一个病友说起了那个叫王泓杞的医生收受红包却被评模范的事情。
    事情很快传到了很多人的耳朵里。
    第二天,张朝的老婆看到表彰栏里,王医生的照片被撤了下来。回到病房时,来了两个医院监察处的人,把他们带进了一间办公室,说是要了解情况。
    在那里,他们看到了王医生。他们是有些歉意的,虽然他们给了红包,但毕竟人家救了自己的孩子。王医生却朝他们微微一笑,说:“你们查过交给医院的押金吗?”张朝和老婆摇头说:“没有。”一个工作人员递给他们一份押金收据,收据上显示,在孩子手术的第二天,孩子的医院账户上多了一笔钱。那个数字,正是张朝塞给王医生的那个红包的数额。
    王医生说:“当时收你们的钱,一是想让你们放心,二是时间确实也紧迫……”
    张朝说:“王医生,对不起,我……”
王医生摆了摆手说:“医者父母心,无论我做什么,我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通过张朝夫妻误会王医生这个小故事,揭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医患关系问题,即医患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等。
B.文中略写救治孩子的过程,详写孩子父母对王医生的前后态度变化过程,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孩子父母的忘恩负义。
C.护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她目睹王医生收红包,也见证他抢救小男孩,同时这个人物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直至结局依次展开,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
E.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如通过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现了张朝夫妻在救治孩子时的焦急心情。
(2)王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6分)
                                                                                
                                                                                   
                                                                                   

(3)“你们啊,还真该好好感谢王医生!”试分析护士这句话的含意及作用。(6分)
                                                                                
                                                                                   
                                                                                 

(4)小说的题目是“良心”,如以“红包”为题是否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8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一篇传记类散文,回答问题(25分)
大无大有周恩来(节选)
梁衡
①百年来,官和权是连在一起的。在某些人看来,官就是显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个对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种对立的形象。
②但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平民。
③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一次,他出国访问,内衣破了,送到我国驻外使馆去缝洗。大使夫人拿着这一破旧衣服,泪水盈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衣服吗?”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领子和袖口已换过几次,一件毛巾睡衣本来白底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布。后来我见过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原来的纹路。这样寒酸的行头,当然不敢示人,特别不敢示外国人。所以总理出国总带一只特殊的箱子,不管住多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员将这套行头收入箱内锁好,才许宾馆服务生进去整理房间。人家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最高机密的文件箱呢。这专用箱里锁着一个平民的灵魂。
④而当总理在国内办公时就不必这样遮挡“家丑”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上一副蓝布袖套,那样子就像一个坐在包装台前的女工。许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文件和震惊世界的声明,都是在这蓝袖套下写出的啊。只有总理的贴身人员才知道他的生活实在太不像个总理。   
⑤总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二十五年。这是座老平房,又湿又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总理,总理都不准维修。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总理外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一九六0年三月六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旧窗帘)全部弄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
⑥一次,总理在杭州出差,临上飞机时,地方上送了一筐南方的时鲜蔬菜,到京时被他发现,就严厉批评了工作人员,并命令折价寄钱去。一次,总理在洛阳视察,见到一册碑帖,问秘书身上带钱没有,见没带钱,就摇摇头走了。
⑦总理从小随伯父求学,伯父的坟迁移,他不能回去,就先派弟弟去,临行前又改派侄儿去,为的是尽量不惊动地方。一国总理啊,他理天下事,管天下财,住一室,食一蔬,用一物,办一事算得了什么! 多少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做官就是显耀。
⑧你看封建社会的官帽,不是乌纱便是红顶。官员出行,或鸣锣开道,或静街回避,不就是要一个“显”字!这种显耀或为显示权力,或为显示财富,总之是要显出高人一等。古人一考上进士,就要呜锣报喜,一考上状元就要骑马披红走街,一当上官就要回乡到父老面前转一圈。所谓衣锦还乡,为的就是显一显。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痛痛快快地回乡显示过一回,元散曲名篇《高祖还乡》即挖苦此事。你看那排场:“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日月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西晋时有个石崇,官做到个荆州刺史,也就是地委书记吧,就敢于同皇帝司马昭的小舅子王恺斗富。他平时生活,“丝竹尽当时之精,庖膳穷水陆之珍”。招待客人,以锦围步幛五十里,以蜡烧柴做饭,王恺自叹不如。现在这种显弄之举更有新招,比座位,比上镜头,比好房,比好车,比架子。一次,一位县级小官到我办公室,身披呢子大衣,刚握完手突然后面蹿上一小童,双手托举一张名片。原来这是他的跟班。连递名片也要秘书代劳,这个架子设计之精,我万没有想到。刚说几句话,他又抽出“大哥大”,向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报告他现已到京,正在某某办公室,连我也被他编入了显耀自己的广告词。我不知他在地方上有多大政绩,为百姓办了多少实事,看这架子心里只有说不出的苦和酸。
⑨想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这种近似残酷的反差,随着岁月的流逝,倒叫人更加不安和不忍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中国文化向来认为官和民是对立的概念,做官就意味着做人上人,享福中福。
B.总理在国外不敢把破旧衣服让外国人看到,而在国内却不遮挡“家丑”,这种行为源于中国传统的家丑不外扬的理念,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C.周总理住的老平房,又湿又暗,工作人员趁其外出之机,将它小修了一下,总理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全部弄回来,劳民伤财,但不值得提倡。
D.总理从小随伯父求学,后来伯父迁坟,他自己不能回去,就叫弟弟和侄子代替去祭奠,为的是不麻烦地方政府。
E. 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与当今某些官员形成巨大的反差。

(2)根据文章内容,解释题目“大有大无周恩来”的含义(6分)。
答:
(3)第8段文字有几层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4)文章结尾说:“想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这种近似残酷的反差随着岁月的流逝,倒叫人更加不安和不忍了。”为什么不安和不忍?(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C.电视剧《西游记》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D.我这次出差顺路去拜访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他见到我后不禁喜出望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逐渐成为国际国内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展示平台的中博会,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穷的机遇与启迪。
B.节日期间,我市各大商场为了招揽顾客,纷纷举办各种促销活动,打出三折、四折甚至五折的高折扣,以致部分商场人满为患。
C.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的“宽带中国”战略不仅能够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更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D.这位高级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外国专家赞赏。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④②⑤
16.语言运用: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得超过20个字。(5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经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         。

17.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6分)
 
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汽车司机指责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刹车慢,违规多,隐患大,导致伤亡事故频繁,据此,交警多次出台“限摩禁电”政策。而骑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的普通百姓却认为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快捷方便,价格低廉,省时省力,因而,反对“禁摩限电”,特别是反对限制电动自行车,其结果是电动自行车屡禁不止。
你如何看待“禁摩限电”和反对“禁摩限电”的两派的矛盾性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800字左右,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深圳市皇御苑学校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1、答案:B(强加因果和递进关系,原文为“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同时省去了副词“可能”。)
2、答案:D("其接受浙东地域文化影响的程度也是明显的”不恰当。原文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 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
3、答案:B (A“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广东省深圳市皇御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