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下语文补充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苏教版八下语文补充练习(八年级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补充练习(一)一、语言运用题(16分)1.依次填入下列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了社会生产新变革,()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了
试题预览
补充练习(一)
一、语言运用题(16分)
1.依次填入下列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了社会生产新变革,(    )了人类生活新空间,(    )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    )了人类认识水平。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A.催生 开拓 增长 丰富    B.引领 开拓 拓宽 丰富
C.引领 创造 拓展 提高    D.催生 创造 增长 提高
2.下列各项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刚过去的一年依然不乏能够改变世界的科技创新,它们不仅有望拯救身处危机中的地球,还会改善人们的生活。
B.中国网民数量大幅增加,多达6.68亿,堪称全球之最。
C.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在青少年的智慧与人格养成中独立的价值。
D.伴随着仙侠奇幻巨制《花千骨》掀起的巨大的收视狂潮,一首古风歌曲《恋人心》俘获了大众的耳朵。
3.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2016年里约奥运会,博尔特、菲尔普斯、科比、费德勒、小威廉姆斯……皆要在里约作告别演出。博尔特将前无古人、很可能也后无来者地捍卫他“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的称号。从北京奥运会100米9.72秒的世界纪录,到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再将纪录提高到9.58秒,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9.62秒,再到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仅以9.79秒赢了加特林0.01秒,30岁的博尔特显然已过了其非凡运动生涯的顶峰。那么,里约奥运会他会成功卫冕,再次带着耀眼的光环离开;还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好几年,新人登基,博尔特以被赶下神坛而悲壮结尾?让我们拭目以待!
                                                                                        
4.名著阅读(7分)
选段一:说时迟,那时快,A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晃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A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A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A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选段二:郑屠当不过讨饶。B喝道:“咄!你个破落户,若是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没如今叫俺讨饶,洒家却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B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①选段中A、B所代表的人物分别是          、           。这两个人物都有的相同的性格特点是:                                     。(4分)
②其中,与A人物相关的故事还有                        (任写一个),B人物拳打郑屠之前在潘家酒楼与另外两位好汉一起吃酒,其中一位被B人物评价为“也是个不爽利的人”的好汉是               。(3分)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花影(6分)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①,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②明月送将来③。
【注释】①瑶台:华贵的亭台。②教:让。③送将来:即送来,将,语气词。
5.你认为这首诗哪里“好听”,并说说“好听”的原因。(3分)
                                                                                       
                                                                                       
6.除了“好听”,这首诗也“好看”,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三、四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二)汉二帝治盗(16分)
洪迈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①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②,持节虎符③,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④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⑤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⑥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⑦焉。
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⑧,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
此二事均为治盗,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宽,其效可睹也。
    【注释】①滋:生长,滋生,加多。②绣衣:锦绣衣服。③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凭证。虎符:古时帝王调兵遣将用的兵符。④起:出现。发:揭发,上报。⑤坐:定罪。⑥浸:逐渐。⑦文法:法令条文。⑧纠擿(jiū tī):纠举揭发。
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上使使者衣绣衣(      )            ②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      )
③虽有盗(      )                    ④贼并解散(      )
8.用斜线(/)为下列句子标出一处停顿。(3分)
五 人 共 斩 一 人 者 除 其 罪。
9.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发兵以兴击  皆以美于徐公
B.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  一食或尽粟一石
C.觉而弗捕满品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此二事均为治盗  贤能为之用
10.翻译句子: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3分)
                                                                                        
11.汉武帝与光武帝治盗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3分)
                                                                                        
                                                                                        
(三)删除古诗是瞎折腾(12分)
戎国强
“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读到这个消息,你多多少少会感到震惊吧?在我看来,这粗柄拙斧一般的所谓改革实在是瞎折腾。
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优美的古典诗词的熏陶,这是一个久远的传统,无论是旧式的私塾,还是新式学堂,都把古诗词的诵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凡是中国人,有一个无需言说的共识:无论在什么年代,不会随口而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类的诗句,能算是中国人吗?古典诗词,既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号,也是民族文化基因。让这份基因早一点濡染孩子岂不更好?
其实,一年级删去古诗的背后,有着发人深省的深层原因。
报道说,教改专家认为,此举不仅为学生减负,也为教师减压。“一篇课文平均用两到三课时,有些课文有近十个生字,老师的教学任务很重,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字都读不通顺,回去要花大量时间复习。现在教材删减内容后,每篇课文平均能有三到四课时,也就是总体多出两星期的课时,教师能在课堂上把知识点教扎实。”专家的这番话也许可以被视为一种“共识”,至少是主流观点。这段话传递了一个信息:小学语文,至少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掌握知识(点);而一年级孩子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呢?就是“认字”。为学生减负,也为教师减压,这个负担和压力,就是认字的数量。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一年级读古诗的目的原本只是“识字”,既然是“识字”,读什么不行呢?这样,删除古诗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可是,读古诗除了“识字”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用处”吗?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这样描写祖父教她读古诗的体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好听”是儿童喜欢读古诗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好听”,其实是语言经过有意组织,如儿歌、绕口令等,具有了游戏性,才被儿童所接受、喜爱。古诗都讲究韵律,暗合了儿童爱好游戏的天性。萧红的这段“好听”的经历,培养了她对语言的兴趣,对语言音律的敏感,可以视为她文学创作的最初的起点。“好听”,不一定要全部读懂,更不一定要把字认全。
但是,上海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全部古诗,一些绕口令、儿歌的内容也被删除。因为,在这些专家看来,语言的“好听”不是“知识点”,语言游戏也不能认字,可以统统删除。
我们知道,“识字”之类的“知识”,基本属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层面,这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任务。语文教学还要培育人的想象力、审美力和道德感悟力。这些属于人类的内在精神层面,它们是“人”能成为“社会人”的前提,是单一的“知识教育”无法涵盖的任务。当这两种教育结合起来,才会有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可见,删古诗只是表象,它的实质是片面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略了审美和人文价值。某些教育专家设计的教育只是要把孩子教成工具人,而非社会人,这是比删掉古诗更令人惊心的!古诗成为负担,责任不在古诗本身,在于教育理念。理念不改,今天删这个,明天删那个,都是无用功,这不是改革,是折腾——折腾课本,折腾学生,折腾教师,最终折腾的是整个社会。     
12.作者认为“一年级删去古诗”有怎样的深层原因?(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3.文中引用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文字有何作用?(3分)
                                                                                       
                                                                                       
1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15.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让孩子早些接受古诗熏陶是国人由来已久的传统,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需要。
B.文中提到儿歌、绕口令等文学形式,直接证明了“好听”是孩子喜欢古诗的重要原因。
C.作者认为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把对人的认知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熏陶结合起来。
D.最后一段中加点的“某些”一词限制了所涉及的人物的范围,使论述语言显得严谨周密。
5.萧红爱读苏轼的《花影》一诗,觉得它“好听”。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5分)



答案
一、语言运用题
1.C
2.A
3.以博尔特为首的一批体育明星将在里约奥运会作告别演出
4.①武松、鲁达;嫉恶如仇、有勇有谋、侠肝义胆;
②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斗杀西门庆等;李忠
二、阅读理解
(一)
5.“重重叠叠”好听,用了叠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形象地写出了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的特点。(124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
6.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太阳缓缓落下山去,花影渐渐消失,很快,明月升起来了,它似乎也很喜欢这些花儿,便洒下皎洁的月光,将花影又浓浓的印在亭台上。
(二)
7.派;有的;即使;都
8. 五 人 共 斩 一 人 者 / 除 其 罪。
9.C
10..因此盗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来躲避法律条文的制裁。
11.制定一项政策要考虑其可行性;实现目标的途径有多种,要加以正确的选择。
(三)
12.删古诗只是表象,它的实质是片面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了审美和人文价值。
13.举例论证。引出“好听是儿童喜读古诗的重要原因”的观点,进而论证了古诗教学除能识字外还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审美力等。
14.比喻论证(修辞),将删去古诗之类的改革比作粗柄拙斧,通俗易懂地论述了删除古诗的做法是“瞎折腾”。
15.B(不是直接证明) (61.132.87.13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八年级 总复习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2016届高三第一套原创猜题(新课标I)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