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高2014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在较长一段谂熟地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
试题预览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高2014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36分)
一、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在较长一段谂熟地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奢华/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位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瞧)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瑕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风起云涌/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蔓开来。
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奢华    瞧   叱咤风云
B.浮华    凑   叱咤风云
C.浮华    瞧   风起云涌
D.奢华    凑   风起云涌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谂熟   不速之客
B.相符   大相径庭
C.瑕想   席卷而去
D.弥蔓   悄然而至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以来,杭州市民纷纷走进“末来科技城”,想要通过耳濡目染,来切身体验未来之城的今天和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B.生活习惯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外,久坐和睡眠过少或过多也将增加患病及早亡风险。
C.“我想让你们报道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好医生,她对病人的关心真是无所不为。”近日市民王女士致电本报传媒热线6114124,想要感谢一位负责任的好医生。
D.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又可悲的境地。
4.下列各句中,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
B. 俗语讲:日久见人心。心者思想也,常人之心, 年月可现, 哲人之心, 世纪方知。
C. 我国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 如《英雄儿女》(根据巴金《团圆》改编) 、《红高粱》(根据莫言《红高粱家族》改编) ……等等。
D.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 而群就是公。《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天下为公”, 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元旦小长假结束后,我市的天气大多以雾霾天为主,市民出行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
B.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交流本应常态化,而现状并非如此。
C.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曾相继获得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多类奖项。
D.经历了多日连续少雨天气之后,莱芜能否迎来降水,似乎是对于连日雾霾的洗礼和对于猴年充满希望的企盼。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提到元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蒙古人的征伐。尤其是近代欧洲强势崛起之后,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西方主流媒体,在看待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时,也一面倒地认为以破坏为主。
    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如同西方文明席卷全球,我们也没有片面强调其侵略性一样。蒙古帝国的崛起,也给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蒙古人的征服,首先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圣火。
与以往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冲击不同,蒙古帝国不是采取民族大迁徙式的征服,而是以蒙古高原为基地向外扩展疆土。因而,蒙古统治者十分重视梳理、连接被征服地区的通道,以确立行之有效的统治。在此之前,中国、波斯、欧洲之间的交流是少量、偶然、缓慢的。而蒙古人却以游牧的军队和开放的思想意识,打破了距离和国界、封闭的城墙和堡垒。
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第一次由一个政权所控制,长途旅行变得安全可靠。在中断了1000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踏入中东和东亚。由此,东西方贸易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蒙古人自己没有什么生产技术,但是却将所有被征服地区的文明和技术综合在一起,产生了更大的效益。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有了德国的矿工、俄罗斯的士兵、法国的工匠、波斯的胡萝卜和柠檬;波斯有了中国的工程师、水稻和以按指印为凭证的习惯;而欧洲拥有了中国的面条、纸牌和茶叶。
    宗教和统治者的地位被彻底动摇,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正是这一时期,薄伽丘创作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在意大利小城帕多瓦的教堂中,文艺复兴的先驱们第一次将人类的情感,转移在宗教壁画中。而基督的圣袍上点缀的,正是蒙古人创造的“八思巴文”。
    因此,有学者断言:欧洲首先是在“复兴”蒙古和由蒙古人带来的中国艺术,然后才是欧洲本身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而所谓“资产阶级萌芽”推动的文艺复兴,更是在这之后的事情了。更重要的是,欧洲文艺复兴离不开印刷术、指南针,尤其是火药的传播。而这一切,无疑都仰仗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
    正如韩国出版的《千年历史人物》一书所评价的:“大地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这是当今人类‘全球化’的新观念。然而,‘全球化’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一统。成吉思汗的经济政策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雏形;成吉思汗的驰马驿站,是当时通信业最佳、最快的形式,是当今世界因特网的前奏。”                       (节选自刘军卫《走向海洋》)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蒙古之前,中国、波斯、欧洲之间已经有着长期而密切的交流,就是长途旅行不大安全可靠。
B.蒙古帝国采取的是以蒙古高原为基地向外扩展疆土的方式征服,不同于以往游牧民族的民族大迁徙式。
C.蒙古政权控制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为东西方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安全保障。
D.如果没有游牧的军队和开放的思想意识,蒙古人很难打破距离和国界、封闭的城墙和堡垒。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欧洲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西方主流媒体一面倒地认为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以破坏为主。
B.任何事情都其两面性,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如此,不能仅看其破坏性的一面。
C.蒙古人的征服之所以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圣火,主要是由于武力征伐的作用。
D.西方文明席卷全球,作者既强调了其侵略性,也强调了其积极性。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蒙古人的征服在某种意义上讲,唤醒了欧洲人文主义的觉醒,继而动摇了欧洲宗教和统治者的地位。
B.没有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就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更没有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
C.本文在强调蒙古帝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积极影响时,并没有美化其侵略性,而是实事求是。
D.《千年历史人物》一书认为,成吉思汗的经济政策表现了他“全球化”的思想观念。
三、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工举子业,名倾一时。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申甫者,僧也,好谈兵,方私制战车火器。帝纳声言,取其车入览,授都司佥书。即日召见,奏对称旨,超擢副总兵,敕募新军,便宜从事。改声御史,参其军。甫仓猝募数千人,皆市井游手,所需军装戎器又不时给。而是时大清兵在郊圻久,势当速战,急出营柳林。亡何,甫连败于柳林、大井,乃结车营卢沟桥。大清兵绕出其后,御车者惶惧不能转,歼戮殆尽,甫亦阵亡。声痛伤之,言甫受事日浅,直前冲锋,遗骸矢刃殆遍,非量喋血力战不至此。帝亦伤之,命予恤典。
    声耻无功,请率参将董大胜兵七百人,甫遗将古壁兵百人,及豪杰义从数百人,练成一旅,为刘之纶奇兵,收桑榆之效,不许。俄以清核军需告竣,奏缴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
    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往者陛下数召对群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臣愚妄谓陛下泰交尚未殷,顾问尚未数,不得谓召对无益也。愿自今间日御丈华,令京卿、翰林、台谏及中行、评博等官,轮番入直,博咨广询。而内外有职业者,亦得不时进见。政事得失,军民利病,庙堂举措,边塞情形,皆与臣工考究于燕闲之间。岁月既久,品量毕呈。诸臣才不才,及才长短,岂得逃圣鉴。”帝未及报,声再疏恳言之,终不用,遂屡疏乞归。
    十六年冬,廷臣交荐,即命召用,促入都陛见,未赴而京师陷。大清兵破南京,列郡望风迎降。声纠集士民保绩溪、黄山,分兵扼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责池吴应箕等多应之。九月下旬,微故御史黄澍降于大清,王师间道袭破之。声被执至江宁,语门人江天一曰:“子有老母,不可死。”对曰:“天一同公起兵,可不同公殉义乎!”遂偕死。唐王赠声礼部尚书,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学,工举子业     工:擅长
B.歼戮殆尽,甫亦阵亡     殆:几乎
C.王师间道袭破之     间:抄小路
D.一一程量不爽     爽:清爽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B.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C.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D.往者陛下数召/对群臣问/无所得鲜/当圣心/遂厌薄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结车营卢沟桥     良乃入,具告沛公
B.而是时大清兵在郊圻久     则群聚而笑之
C.收桑榆之效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皆与臣工考究于燕闲之间     贪于财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虽然是个僧人,国难当头之际依然应诏而出,并招募了数千人,虽然也曾取得了柳林等战役的胜利,但终究在卢沟桥兵败身亡。
B.金声,是崇祯元年的进士,在清军逼近都城时,他情绪激昂地请求当面陈述紧急事务。在申甫组建了军队之后,金声曾经以御史的身份参与到军队之中。
C.申甫阵亡之后,金声耻于无功,他又率领参将董大胜的士兵七百人、古壁的士兵一百人以及以义相从的豪杰数百人,组成了一只军队。后上疏请求罢免自己,皇帝没有同意。
D.南京城破、列郡望降之际,金声奋起抗清,聚集士民守卫绩溪、黄山,分兵扼守六岭。终因旧部而兵败被俘,与江天一一同赴死。

                        第 Ⅱ 卷(114分)
四、(24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24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4分)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3)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4)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5)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6)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五、(12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
(2)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残酷。
(3) 《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 ,___ ____         。
(4) 苏轼在《定风波》中有“               ______ ,       ____         ”的诗句,借此表现不惧风雨,悠然前行的情态。
(5)王安石在《桂枝香》中写六朝之事已不复存在,给人物是人非感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风中的一棵树
文瑶
    ①作为一棵树,它实在是太老了。树干,已基本被风干了。曾经很壮大的树冠,由于不堪负重,每年都要折断一部分。如今,已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枝了。但那几枝,顽强的活着,做着一棵树应该做的事情。春天,它一样也要发芽,抽叶。也要多多少少的飞一些杨花。但更多的时候,它在糊里糊涂地活着。就象村子里的一些老人,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基本上认不得别人了。说着别人听不明白的话。白天睡觉,晚上就在村子里四处转悠,自言自语。那些老人,转着转着,就转到了这棵树的下面。然后,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②我们很小的时候,那棵树就在那里。不过,那时候,它还是很茂盛的。整天,有鸟儿什么的在它的枝条上飞来飞去,唧唧喳喳的聒噪。中午,太阳正照的时候,它也会为人们遮出一片很大的阴凉来。于是,有女人们拿了鞋底。针线,到这里来做活拉闲呱。也有男人们拿了一些农活,到树底下来做。强迫做活,一边开玩笑、逗趣,不觉太阳西去,大地酷热散去。于是,收工回家,然后,再上地干活。小孩子,一向就是人来疯。那里人多,就往那里凑。大人们做活,他们就玩游戏。大多是玩一种叫“丢窝子”或是“抓石子”的游戏.大人们的活做完了,孩子们也要回家跟大人上地。农村的孩子,自小得受手把手的土地教育。人们散去,大树就在斜阳里默立,远远的张望土地上那些劳碌的身影。树和人是一样的,它也喜欢人气。
    ③这样的日子,在实行了包产到户后,就逐渐的消失了。那以后,人们好象一下子忙了起来。在树下遇上,总是匆匆的打一个招呼,就各忙各的事情去了。那个时候,那棵树还是活得很开心,天天乐呵呵地看着,人们从它的身边匆匆而过。它有时也很婆娑弄一下树影,但能在它脚下停下来的人,却一天比一天的少。树,沉重地叹了一口气。它,有一些寂寞了。渐渐的,树发规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远远看见的,都是一些苍老的身影和一些年幼的脚步。有一天,树听两个孩子在树下叹息:爸爸、妈妈!你们何时回来呀!树有些莫名其妙,它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把简单的生存叫做“打工”。而且,还要到它想都不想到的地方去。树的腰越来越弯了。它常常看着比它更孤单的村子发呆,它甚至在侧耳啼听那些熟悉的狗叫声。它知道它不会活的太长了,但它无法去拯救那个日趋枯萎的村子。夜里,它常老泪纵横地想起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它想起那个常在它的身上窜上窜下的叫五十一的孩子。它拈了一下手指,它已经有三十年没有见过他了。听那个孩子的妈有一次在树下跟另一个女人讲,那个五十一,现在已经是一个什么县的县长了。坐上了小汽车,曾经也来过,西装革履的,连它都没有认出来。经过老树,汽车的屁股后面冒着一股黑烟,“噌”一下就窜过去了。把老树吓了一大跳,并立刻有大片的叶子落了下来。
    ④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它的树干,开始悄悄的腐烂。一些它见都没有见过的虫子开始吞噬它的内脏。心脏,没有了。肝脏,也没有了,肺,也没有了。树,还是顽强的活着。它自尊的活了一辈子,它不想轻易地倒下去。它的树干,不能支撑那硕大的树冠了。一个秋天的夜里,它放弃了自己身上最壮的一根树枝,让它倒在了脚底下。它有一些绝望的望着那个也已经是中年了的儿子。它想,早上肯定会有女人来把它捡去当柴烧的,若那样,它愿意自己所有的树枝都奉献出来。但它等了一天也没有,等了一月也没有,等了一年也没有。第二年的春天,它脚下的孩子,干枯了的躯体上忽然抽出了一些新芽。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
    ⑤去年的清明节,去老家上坟。走过那棵树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我费劲地抬起头来仰望它。看到那棵苍老的树,它也有一些悲悯地俯视着我。我感觉它有好多的话要说给我听,我的心在怦怦的跳.我忽然看到它泪流满面,它的浑浊的泪水,一行又一行的流进了它的空荡荡的腹腔。但我不知道它要给我说什么,我实在无法实现与一棵树的对话。我只能陪着它流泪,仔细地辨认小时候我们在他的树干上留下的各种痕迹。我感觉自己的内脏的某一个地方也开始切切的痛。我知道,那是我终生无法改变的对家乡的迷恋。我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它身边飞来飞去的那几只喜鹊。它们还把自己虽然单薄,但还是很真实的窝挂在树枝上,陪着老树走过那一些快乐和不快乐的日子。而我的窝,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我很不真实地挂在他乡的风中了。我再一次的细细打量它,它实在太老了,而且真的是很丑陋了。空空的内脏,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⑥树冠,干枯而萎靡。没有几片叶子愿意留在这里,更没有快乐的鸟儿愿意和它做伴了。我去过张家界的森林植物园,见过的树没有一棵象这一棵这么丑陋。但我回来之后过了一年,除了偶然打开那些照片看一下才能依稀辨认之外,其它的我什么也记不起来了。但面对这一棵,我却总有一种痛彻心扉的痛楚。
⑦站在早春的风中,我无法用双手抹去脸上的泪痕。我听到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了我们曾经在这一棵树下嬉戏的笑声。我定晴一看,原来是一群觅食的鸽子,在村子的四周盘旋。我用手去触摸树粗糙而又干硬的老皮,感觉到它微弱的脉搏,但我却忽然有了一种握住了母亲的手一样的踏实,我感觉我的漂泊的心忽然找到了归宿。
15.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①老人和老树,在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②空空的内脏,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17.第④段开头写道:“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但这一段结尾却写道:“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8.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



七、(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初,80后博士副县长吴奇凌辞职上了热搜,毕竟他有着双学历高学位、多个基层领导岗位锻炼、“三好(工作能力好,口才好,口碑好)县长”、当地政坛新星等众多光环。有人支持,说在遵义市凤冈县这样的穷县抛弃“金饭碗”更需要勇气,而选择的多元表明时代在进步;当官员辞职不再是新闻,才是更大的进步。有人理解,认为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有人不解,都是博士了还要充电?难道不能在工作中边干边学?有人遗憾,如果体制内能更好地解决人才流动,吴奇凌就不必因父母远在武汉年迈重病,自己要“报跪乳之恩,行反哺之义”而辞职。有人不屑,还不是有民营企业给他开出了上百万的年薪……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试题答案
1.B 2. B   3. D 4. A  5.C
6.A  7.C   8.C  9D    10. C   11.A  12.B
13、(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4分)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4分)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
(3)答: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4)答: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5)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6)答: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14、(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5)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5.第②运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小时候村中的女人、男人和孩子在树下快乐生活、嬉戏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对过去这种和谐、快乐、具有人气生活的怀念。(2分)借昔日的热闹生活与下文老树周围的寂寞、冷清生活形成对比。(2分)
16.①这句话运用拟人和白描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树和老人同病相怜、互诉衷肠的场景,表现了他们生活的孤独、凄凉(2分)。②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枯树的苍老之状,也表现了老树对往昔生活和人民的留恋。(2分)
17.不矛盾。(1分)开头之所以说“活着没意思”,一是因为老树感觉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自己饱受病、虫困扰;二是因为它感到生活太孤独,缺少人气和人情。而结尾之所以“欣慰”,是因为自己的顽强没有白废,生命有了新生,对以后的生活有了憧憬。(3分)
18.文章一方面歌颂了老树的顽强、自尊、乐于奉献的品质;另一方面借老树抒发了过去那种淳朴、协和生活的留恋,对日渐萎缩的村子的叹息和对故乡的怀念与依恋。对于今天的我们,不能只追逐物质享受,更要保护环境、保护乡村,构建和谐、友爱的生活氛围,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幸福,人生才充实有意义。(6分) (124.230.137.23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下一个『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