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二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沙碛(zì)
试题预览
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沙碛(zì)         压轴(zhòu)     游说(shuì)     窨(yīn)井盖
B. 妊娠(chén)     生肖(xiào)     间(jiān)断     褒(bāo)义词
C. 睇眄(miǎn)     跻(jǐ)身         钻燧(suì)      毋(wù)自辱
D.胡诌(zhōu)     瘙(sào)痒      曲肱(gōng)     倒(dào)春寒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近日,电视剧《琅琊榜》在各大卫视热播,其人物塑造生动而又不落巢臼,在宏大的叙事中,注重细节描绘,展现了剧中各色人物的精神风貌,古典雅致的场景给人心灵震憾。
B.浙籍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讫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C.中国古典文学之中,失意文人的自我慰藉常常是寄情田园,放浪山水,甚至青灯古佛,六根清净,“独善其身”的出世姿态可视为特殊的反讽。
D.如果“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贴牌等简单的加工层面,满足于凑和,中国最终将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我在招生办工作过很多年,所以左邻右舍的孩子高考填报志愿时,常向我征询意见,我也总是热心地为他们出谋划策。
B.《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再次引爆收视率,该片纵然有很多关于美食的介绍,但探寻美食背后浓郁的中国味和人情味才是该片的匠心所在。
C.儒道思想之争的结果使得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都秉持着这样的哲学:达则兼济天下,国计民生,悉装心底;穷则独善其身,瓜田李下,信步闲庭。
D.到太湖旅游,游客亲自掌舵、结网捕鱼,可品尝船上现捕的太湖三白等湖鲜,体验真正的太湖渔家风情,充分领略太湖山长水远、渔帆点点的美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C.沈阳军区广泛开展“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发动广大青年官兵通过努力拼搏来建设富国强兵的蓝图,用实干精神实现青春梦想。  
D.《鲁迅的最后十年》是林贤治的系列丛书之一。作者的笔墨重在描摹作为思想家而非文学家的鲁迅,其中包含了他对人权、国家等一系列理论的冷静思考。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
①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④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怡然
⑥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②⑥④①③⑤    D.②④③⑥①⑤
6.在横线上填一句恰当的话,既符合语境又能揭示事件意义。(3分)
盲人爵士钢琴家乔治•谢林伫立在斑马线旁。路上车水马龙而行人寥寥。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哪位好心人领他到马路对面去。过了许久,突然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劳驾,我是位盲人,您能领我过马路吗?”乔治听罢,二话没说,挽住后者的胳膊大步跨上了斑马线。几十秒钟后,二人有惊无险地出现在马路另一侧。
事后,当被问及彼时的感受时,乔治笑着解释道:“想起这件事,我依然激动不已。在此之前,我每次出行总离不开别人的照顾,独自横穿马路根本不敢想象。我得感谢那位盲人朋友,                                 。”
7.“朋友圈”,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通常由熟人、半熟人组成,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用户可以发表文字、图片,分享文章、音乐。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令人生厌的广告、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信赖,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这就是“朋友圈”现象。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朋友圈”现象?请你谈谈对它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
毛佩琦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摘编自凤凰网,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C.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D.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科学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对此进行了详细地介绍,甚至提到了八股文。
B.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C.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D.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都认为,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D.丁韪良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最古老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1—14题。(20分)
八指鱼
                                      墨中白
    泗州城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有渔人常把在洪泽湖里捕获的鱼拿到泗州鱼市卖。泗州人喜欢吃鱼,尤爱吃团头鲂。泗州鱼市常有人卖团头鲂,可活的少见。想买活的团头鲂,得找八指鱼。
    提起八指鱼,泗州城无人不知,可他的真名,却无人知晓,都知道他两只手都没长无名指,天生八个指头,以捕鱼为生。大家之所以叫其八指鱼,并不是他手有八指,而是因为他每次卖鱼,只卖八条团头鲂。
    八指鱼并不常来泗州卖鱼,逢二、五、八的日子,他才带着鲜活的团头鲂到泗州渔市来。八指鱼卖鱼,不用秤,双手捉住乱蹦的团头鲂,随手一掂,就报出斤两。有买家害怕吃亏,找秤称,斤重刚好,秤杆还翘得老高。
    八指鱼的团头鲂好卖,除了他不欺客外,还因为他卖的鱼鲜活。八指鱼每次只捉八条团头鲂,他一到泗州,买鱼人立马就围了上来。
    可八指鱼卖鱼也有他的规矩,先卖给陌生人,其次是预付订金的人,剩下的才会卖给等着买鱼的熟人。
    渔人都不明白八指鱼为何每次只捕八条团头鲂,泗州人想吃,你就下湖捕好了,洪泽湖那么大,水里的团头鲂多得数不完哩!
    不管泗州人怎么说,八指鱼都不为所动,每逢二、五、八的日子才来泗州,每次卖鱼,还是八条,多一条都没有。
    泗州人都以能吃到八指鱼卖的鲜活团头鲂为荣。
    也有渔人向八指鱼请教如何让捕获的团头鲂离开水不死,可八指鱼总会说,你疼鱼儿,鱼儿也疼你哩!
    捕鱼人听不懂。
    有个渔人说,他曾偷偷跟着八指鱼的船,看到八指鱼捕鱼时不用网,也不用叉,就用手。
    八指鱼用手在洪泽湖里钓团头鲂。这事,泗州人不相信,问八指鱼,真的吗?
    八指鱼就笑着说,鱼儿也是人,你爱鱼儿,鱼儿也喜欢你哩。
    泗州人都听不懂。
    每年三四月未开雷前,团头鲂好捕,整个泗州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贫困人家,都要称二斤来尝尝,或熏或炸,鱼肉香飘泗州。一场霜降,团头鲂便沉于湖底,隐身于泥坑中,捞网不易,再想吃,就难了。
    可逢二、五、八的日子,八指鱼还会准时出现在泗州渔市上。渔人不明白,他们结伴撒网,拉捞,不见团头鲂,可八指鱼一人出行,每次回来,船舱里不多不少,刚好游着八条团头鲂。
    渔人都猜说,八指鱼是遇到了鱼仙,要不然那些藏身湖底的团头鲂,怎会听任他召唤呢?
万家米店东家这两天特别想吃团头鲂,管家却告诉他,现在是隆冬,连八指鱼也不卖活的团头鲂了。可东家想吃,叫管家去找八指鱼,只要能捕到活的团头鲂,再多的银子,他也给。
管家跑去找八指鱼,见他正坐在灶膛前喝酒,于是把东家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他。
    八指鱼一听,擦了一下嘴角边的酒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哩,团头鲂全跑回湖底老家过年了,给再多钱,也捉不到。
    其实八指鱼不说,管家也知道隆冬时节团头鲂不好捕。回到米店,管家把八指鱼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东家。没想到,东家听后,更想吃活的团头鲂了。
这天,天空下着小雪。看着满桌饭菜,东家没有食欲,心里惦记着要吃团头鲂。
    管家跑来说,八指鱼未了。
    东家一听,人立马精神起来。
    东家真想吃鲜活的团头鲂?八指鱼开门见山。
    梦里都想哩。东家叹气道,可这下雪天,如何捕得到哟。
    想吃,也能,只是代价太大。
    要多少银子?
    不需银两,要米。八指鱼说,要用白米来引诱深水底下的团头鲂上来。
    需多少米?
    一千担。
    一千担……东家有点心疼了。可是想到鲜美的团头鲂,东家轻咬一下嘴唇,点头答应了。
    雪还在下,满泗州城地飘。
    洪泽湖边,东家将千担白米运送到八指鱼的船上。看着雪花中渐行渐远的木船,管家问,真信他?
    信,东家轻轻拍了拍肩上的雪花说,八指鱼不会骗我。
    雪下了七天。
    看着满院白雪,东家问,八指鱼回来了吗?
    管家没有说话。
    他会带来鲜活的团头鲂。东家又轻轻拍了拍肩说,干烧?红烧?
    听您的。管家看到东家肩上并没有落雪,雪昨天就停了。
    这时,八指鱼来了。
    东家大喜,忙迎出门,八指鱼担着两个大木桶。管家上前一看,木桶里装着鲜活的团头鲂,他连数三遍,共八条,一只木桶里四条。
    八指鱼说,团头鲂在湖底过年,不高兴上来哩。
    东家笑了。
    管家忙让柳厨子捉鱼,剖肚、清洗,四条红烧,四条炖汤。
    闻着满院的鱼香,东家心情那个好呀。吃着红烧鱼,品着鱼头汤,东家夸,真鲜。
    东家告诉管家,这个年,他过得最快乐。全泗州城,谁能吃到鲜活的团头鲂?
    管家在心里笑,一千担米换八条鱼,值吗?
    这个春节,也是泗州城穷人过得最幸福的一个春节,他们虽然没有鲜美的团头鲂吃,可是满锅的米饭香,闻一闻,都让全家人开心。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10期 有删改)
11.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1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八指鱼的形象。(6分)
                                                                                
13.小说中多处描写了“雪”,从“小雪”到“雪还在下”,再到“雪下了七天”,最后“满院白雪”,这样写什么作用?(4分)
                                                                                
14.结合文本,谈谈文章以“八指鱼”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20分)
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②卧游五岳,孙兴公③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有删改)
【注】①严先生: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年时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②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③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夙慕之                        夙:平素 
B.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迫:靠近 
C.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待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杳不知其所之也  
D.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置杯焉则胶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船夫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D.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对钓台景象的喜爱之情。
18.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人 稍 定 呼 舟 子 劳 以 酒 细 询 之 曰 若 尝 登 钓台 乎 山 中 之 景 何 若 舟 子 具 能 答 之 于 是 乎 并 以 耳 游。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4分)
                                                                                             
(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4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1题。(9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①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相接:相交,精神相通。②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20.“令人长忆谢玄晖”一句中,“长忆”与上文       一词相呼应,抒发了诗人        的感慨。(2分)
21.“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一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7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4)直栏横槛,             ;           ,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房宫赋》)
(5)            ,存亡之理,           ,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6)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避免》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D(A 沙碛qì 窨yìn井盖 B妊娠shēn 间jiàn断C跻jī身 毋wú自辱)
2.C(A不落窠臼 震撼B迄今为止 D凑合)
3.A(征询,征求询问意见。B纵然:是假设关系,用此处语境不符,可改为“固然”。C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D山长水远:形容路途遥远,与语境不符。)
4.A(B句式杂糅“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C建设……蓝图,搭配不当。D项“他”指向歧义。)
5.B(语段起句写日光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明。五个句子中,①③写“视觉刺激”,属于“日光下景物”层次;根据③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①③。②⑥⑤④属于“月下的景象”的层次。②“而在晚间”标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⑥句中的“便”承②句的色调变化,⑤“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②中的描写;④承⑤句,由“我”到“物我”。)
6.他无意中促使我实现了自我挑战(或自我超越)。(3分。答出“自我挑战(或自我超越)”或类似意思,2分,语句通顺、衔接合理1分)
7.示例1:“朋友圈”是一个开放的圈。它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甄别真假、冷静理性。现代科技让人们沟通更便利、生活更丰富,但对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工具,既不能过于依赖,更不能沉溺其中,以至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示例2:“朋友圈”只是一种网上交流方式,但绝不是唯一方式。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释放压力,这个系统更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同事和爱人等生活中与自己亲密的人,而不是“朋友圈”中虚拟的朋友。不拒绝,不依赖,这也许是对待“朋友圈”应有的态度。
(6分。批改建议:扣准“理性”,力求全面辩证,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8.B(“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表述有误,文中为“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
9.C(A“对中国的科学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理解有误,结合文境应为“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 B“尽管这并不公平”据文本有误。D据文本“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并不能得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10.D(A据原文“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此选项理解不当。B“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理解不当,据文本应为“科举”所体现出来的“平等与民主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中国的科举制度……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应为“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体现出来的“平等的‘中国精神’ 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C“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理解不当,应为“科举”所体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西藏拉萨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湖北省荆州中学、襄阳五中、黄冈中学、夷陵中学等七校2015-2016学年高二4月质检(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