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甘肃省张掖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张掖市2015-2016年度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张勇董志新尹凤玲(张掖中学)审题人:贺萍(高台一中)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科类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
试题预览
张掖市2015-2016年度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张  勇   董志新   尹凤玲(张掖中学)
审题人:贺  萍                  (高台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科类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秋战国这5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剧变的时期,是从血缘宗法社会向统一的传统社会的发展时期。当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诸子学”,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东汉时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②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天而不人”,要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儒家也看到道家在 “天道”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认识到在知人时不可不知天,因而也从理论上努力为儒家学说提出自己的“天道”依据。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如《吕氏春秋》一书就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相反而相成”,有了长远的生命力。
    ③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春秋时期,“和”与“同”的区分是很清楚的。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④孔子丰富了“和”与“同”的概念。他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⑤“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
    ⑥中国古代出现了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见于《礼记•礼运篇》。这部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有一段具体的描述:“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不同于“天下为家”的社会。
    ⑦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不是私人所藏有的,而是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的。在“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要为全体利益而劳动。在“大同”社会中,育幼、养老都有很好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条件的人,由集体供养。在“大同”社会中,大家相爱,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和平地生活而没有战争。在“大同”社会中,公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在分工上可以选出人们信赖的人担任必要的工作。
    ⑧这样的“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举能”和“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则是道家的术语。可以说,“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而非一家之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节选自张恺之《传统文化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和而不同”源自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
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B.“和”就像八音的和谐,各种不同的声调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互纠正弥补不足的内容。
    C.“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继承了墨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
不是一家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
    D.《吕氏春秋》一书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是道家“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
它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从春秋战国讲起,是概说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子学”,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相反而相成”。
    B.文章第二段具体举例说明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主张。道家主张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
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可调和的观点。
    C.文章三到五段介绍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孔子丰富了晏子“和”与“同”
的概念,“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
    D.文章六到八段介绍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完整地记载“大同”理想的《礼记•礼
运篇》是儒家学者的著作,也是受了老子和墨子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时期,“和”与“同”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到孔子时,他充实了“和”与
“同”的内涵,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B.在“大同”社会中,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由集体供养。公
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大家相爱而和平地生活。
    C.《礼记•礼运篇》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是道家的术语,“大
同”又和墨家的“尚同”类似,所以它是儒、道、墨思想的融合。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就是因为有相互融合的精神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因论告讦株蔓之弊,乞敕“内外诸臣行恻隐实政。内而五城讯鞠,非重辟不必参送法司;外而抚按提追,非真犯不必尽解京师;刑曹决断,以十日为期”。帝皆从之。
    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谗者谓恂与三俊皆东林,曲法纵舍。工部钱局有盗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拟轻典。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应天府丞徐石麒适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责。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大学士孔贞运等复以为言,乃许配赎。    
    十五年正月,召复故官。会吏部尚书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都御史刘宗周疏论之。诸人乃夤缘周延儒,嘱兵部尚书张国维以知兵荐,帝即欲召对亲擢。三俊言:“考选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专,况枢部乎?乞先考定,乃请圣裁。”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吴昌时为属,颇为世垢病。时文选缺郎中,仪制郎中吴昌时欲得之。首辅周延儒力荐于帝,且以嘱三俊。他辅臣及言官亦多称其贤,三俊遂请调补。帝特召问,三俊复徇众意以对。帝颔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调选郎,前此未有也。帝恶言官不职,欲多汰之,尝以语三俊。三俊与昌时谋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于外。给事、御史大哗,谓昌时紊制弄权,连章力攻,并诋三俊。三俊恳乞休致,诏许乘传归。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B.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
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C.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
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D.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
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疵/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
书。
    B.“东林”指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C.“疏”指“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以叙述和议论为主。
    D.“调补”指调任官职。张居正《答铨部李石塘书》:“考功之缺,已属铨曹调补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三俊嫉恶如仇。他先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为玩忽职守的数人,后又淘汰魏忠贤
的遗党,并多次与兵部争执士兵虚数冒领一事。
    B.郑三俊勇于进谏。他大胆指出株连的弊端,并乞求下令让朝廷内外众臣施行怜悯
政治,还反对皇帝直接召来官员对话、亲自提拔的做法。
    C.郑三俊遭人嫉恨。他先是因侯恂案被诬,进谗言的人说他和侯恂同是东林党人,
而在审案时想歪曲破坏法律释放侯恂;后又遭给事、御史诋毁。
    D.郑三俊守正不终。他为人纯正清明,但因依从众人心意在皇帝面前推荐吴昌时,
使吴昌时得以顺利调任,而后遭到人们的指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证人有过错而后改时,用“               ,
                 。”两句表述了人们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
(2)《诗经•氓》一诗中,“                 ,               。”沉痛地写出了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3)在《庄子•逍遥游》中,先说“覆杯水于坳堂”能使当作船的“芥”浮起来,又从反面说明水深才能承载大船的道理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纸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沉重的时刻
                          【德国】托马斯•曼 著   季羡林 译
    他从书桌旁站起来,像一个绝望的人一般,垂着头,向对面屋角上的炉子那儿走去。他把手放在瓷砖上,但是砖已经完全凉了,因为早已过了中夜。他没有能够得到他追求的那一点幸福,就把背靠在壁炉上,咳嗽着。 
    十二月的寒风,在烟筒里呼啸,放荡而狂悖,听起来像灵魂在黑夜的草原里,在狂风暴雨中,在漂泊中呼吁。屋子里空荡、简陋、不舒服,烟草的雾气在上面飘荡着。在书桌上,在稿纸前面,点了两支蜡烛,屋子里充满了蜡烛的光。红色的窗帘像旗子一样看上去很温暖,鲜艳。他爱这窗帘,因为它们把丰满、充沛、洋溢着生命力的东西带到他的寒伧得可笑的屋子里来了。 
    他站在炉子旁边,向他的作品迅速而痛苦地瞥了一眼。它是他的骄傲和不幸,是他的天堂和地狱。这作品慢慢地进展,遇到困难,停住了——一次又一次!他站起来,为了要使他与那稿子之间有一些距离。离远一点常常使人能够概观全面,能够对材料有更广的视野,能够想出办法。
屋子里是一片寂静,只能听见扫过小巷的风声,以及打在窗子上的雨声。所有的人都熟睡了,房东和他的眷属,绿蒂和孩子们。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醒着,站在那冰凉的炉子旁边,痛苦地看着他的作品。病态的不满足,让他对自己的作品失掉了信心。他的凹进去的受了伤的眼睛,投出来的目光带着点悲哀的神气。
不,失败了,一切全没有了!它是一堂干燥的、呆板的历史讲义,宽泛、单调,根本不能上演!完了。一次失败。一个没有成功的尝试。破产。
    他叹息,用两手捂着眼睛,着了魔似在房子里走着。他坐在靠墙的椅子上,两只手交叉起来放在两膝中间,眼睛无精打采地看着地板。 
良心……他的良心喊得多响啊!
他伸直了身体,把胳臂交叉起来,他的眼光在眉毛下面透露出美丽的哀怨。他还不算不幸,至少还不算太不幸!要有勇气,要有足够的健康,要相信痛苦……
他将眼光投向稿子,把胳臂交叉起来,紧紧地压在胸部。才能——它本身不就是痛苦吗?如果说桌上的那个该死的作品使他痛苦,他从来没有以自己的才能来炫耀。才能不仅仅是一种本领。归根结蒂,它是一种需要。一种对理想的艰巨的探求,一种在痛苦中产生并提高它的能力和不满足。对最伟大的人,最不满足的人来说,他们的才能就是最严峻的鞭策。——不要抱怨!不要夸耀!要谦虚地忍耐!不要重视那些负担和成绩,那些要求、控诉和困苦,要蔑视它们——这就是使人伟大的关键! 
他站起来,拿来鼻烟盒,狠狠地闻了一下,然后背起手在屋子里急促地走起来,烛光在他带动的风中摇晃。——伟大!不平凡!征服世界和永垂不朽!要出名;——要为全世界的人民所知道,所爱戴!你们胡说八道地谈到利己主义,你们根本不知道这一个梦和这个要求的甜蜜!
他那大鼻子的鼻翼鼓起来了,眼睛里射出了威胁的光,瘦削的腮上升起一阵红晕,一缕火焰从艺术家的自我中心的火中喷发出来。他那种对自我的狂热在他内心里不可消灭地燃烧着。他决心把才能和艺术方面的武器完全为它施展出来。不是为了报酬,而只是由于必要!这就是他的野心,没有人可以比他更伟大,也没有人能为这崇高的东西忍受更多的痛苦。 
没有人!——他站住了,用手捂着眼睛,上身稍微倾斜。同平常一样,他又陷入极大的不安中,又急躁,又热心,他感觉到自己内心在涌动,因为他要保卫他自己的品质和艺术家的人格。
从内在的创造力对题材、素材、表现的可能性的最初有节奏的冲动——一直到思想,到形象,到单个字,到写成行:这是多大的斗争啊!多大的痛苦的过程啊!他的作品就是对形象、界限、具体的憧憬,对明朗世界的憧憬,对幸福地憧憬……
    对幸福的憧憬……他的嘴唇抽搐起来;就仿佛他的目光转向了内心。他慢慢用手捂住了脸。他走进隔壁的屋子里,淡蓝的灯光从挂灯上泻出来。花布帘子静静地遮盖着窗子。他站在床边,向枕头上那甜蜜的头弯下腰去……一缕黑发盘曲在腮上,腮上发出珍珠般的光泽,孩子似的嘴唇在沉睡中张开来……我的妻!亲爱的!你追随我的渴望吗?你到我这儿来,变成我的幸福吗?你是我的幸福,安静吧!睡吧!上帝作证,我非常爱你。我只是有时候找不到我的情感,因为我常常由于痛苦而疲倦,由于同我自己授予自己的任务斗争而疲倦。
    他离开她那可爱的睡眠的温暖,向周围看了看,走回去了。钟声警告他,夜是多么深了,但同时也很慈祥地告诉他,沉重的时刻结束了。他轻松地呼吸了一下,嘴唇紧闭起来,他走过去拿起了笔,——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走向混乱,至少不要在那里停住,而是要从混乱中走向光明。不要胡思乱想!要工作!划定界线,舍弃一些东西,创造一些东西,完成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他没有能够得到他追求的那一点幸福,就把背靠在壁炉上,咳嗽着。”“那一点幸福” 是指他想去壁炉前取暖,“把背靠在壁炉上”。因为壁炉的瓷砖是凉的,他的手没能获得温暖,使他非常失望。
    B.病态的不满足,让他对自己的作品失掉了信心。其实他的作品已经很好了,但是他还不满足,这说明他的心理是有些病态的。
    C.小说写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的时候,独自在房间里思索、徘徊,屋里的寂静,窗外的风声和雨声,渲染出孤寂凄苦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内心所经历着的极度痛苦。
    D.他的作品“是他的骄倣和不幸,是他的天堂和地狱”。意思是这部他付出了很多心血的作品,为他带来过成功和荣誉,同时也带给他许多不幸,使他吃尽苦头 。
E.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在创作中遇到困难而几乎丧失信心,但在心灵的感召下,又重新振作起来的过程。小说用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意志坚强、思想高尚的伟大灵魂。
(2)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小说写他到隔壁房问去亲吻熟睡的妻子,这一情节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的心路历程,你从他的经历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l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4)题。
诗家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钱杨
(一)坚持站着讲课
    身着紫色开襟长衫套装的叶嘉莹先生在一阵掌声中从舞台一侧走出来。她因为腰腿之疾,由左右两位工作人员搀扶着,一小步,再一小步地,往中央走去——那儿立着一方讲台。
    主办方给她准备了一张柔软厚实的靠背椅,她不坐,要站着讲课,把椅子晾在身后。“我一定是站着讲课的。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她不慌不忙地讲了3个小时,长度超过了主办方的预计。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上世纪中期,曾在台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1969年迁居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90岁生日时,温家宝向她发来贺信,他在信中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 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对叶嘉莹而言,没有退休这回事。91岁了,她还带学生,在家中的小客厅为他们讲课。
(二)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少年时代,叶嘉莹经历了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一些诗作,全都是有感而发。
叶嘉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3次大的灾祸。17岁时丧母。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台。台湾当局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几年后,丈夫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 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她左手拿着讲稿,右手挥在讲台上,短暂地沉默了一会儿。
    经过这一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书,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选择了定居南开。   
(三)莲心不死
    回忆初回南开的讲课盛况,叶嘉莹依然很兴奋,“那个房间里坐得比现在还满。”她朝台下比划着。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学生,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
    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出资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名字取自她的号“迦陵”。她喜欢南开马蹄湖的荷花,于是学舍就建在湖畔不远处。
    叶嘉莹现在依然独立生活。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不需要人陪。水果和蔬菜吃得多,却不在乎口味。
    叶嘉莹在家中的小客厅里,她每周给学生上一次课,逐字逐句地帮学生批改论文。对于不认真、不下功夫的学生,她批评起来也很严厉,语气重,近乎呵斥。她最喜欢那种沉下心来读书、写论文,不着急出去赚钱、找工作的学生。
    叶嘉莹形容自己是受了“旧道德、新知识”教育的人。这让她形成了遇事退让、不争的性格品质,但该做的事情她都做到最好。
    考古杂志写过一个报道,让她相信古典诗词文化终能“珠圆月满”。因为报道说,两颗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述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叶嘉莹写了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此后很多场合中,每当人们问起她对诗词文化未来的看法,白发苍苍的叶嘉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                                           
                                        (选自《人物》20l5年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叶嘉莹自幼喜欢古诗词,毕生致力于古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年近90克服腰腿疾病,仍坚持站着给学生讲课,以此表达对古诗词的尊重。                           
    B.在外国高校教学多年后,叶嘉莹迫切想回到祖国怀抱。于是写信给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得到了中央批准。教育部先后安排她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工作。
    C.叶嘉莹淡泊质朴,深受学生爱戴。晩年独立生活,以诗词为伴,衣食简朴。回到南开大学教学,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自发组织为她盖了“迦陵学舍”。          
    D.叶嘉莹是词人,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又是著名的教授,育人无数。她的课,生动精彩,感染了很多人,她讲课时学生越来越多,教室内外人满为患。
    E.叶嘉莹因为受过旧文化、旧道德教育,又接受新知识,融合中外文化,所以造成了她的性格——遇事退让、不争。对学生负责、严格要求。       
(2)文章第一部分写叶嘉莹坚持站着讲课,为什么又插入对她的介绍与评价?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在叶嘉莹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叶嘉莹有词句“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l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一般游士即使在王公大人面前,也能席地而坐,        。
②他认为,不论是穿上汉服,复兴汉服,还是穿上军服,寻找老兵,身体力行比     更重要。 
    ③当有人问到学习方法时,本来内敛的慧心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自信地跟同学们交流起来。
    A.侃侃而谈   高谈阔论   扺掌而谈     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4月高考仿真模拟联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