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语文(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黄陂一中2017届高二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前川校区高二语文组审题:前川校区高二语文组考试时间:2016年3月15日下午2:30~5:00试卷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1页。★祝考试顺利★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纵向
试题预览
黄陂一中2017届高二年级3月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   前川校区高二语文组           审题:   前川校区高二语文组
考试时间:2016年3月15日下午2:30~5:00   试卷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1页。
★祝考试顺利★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过程,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包括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两方面。
跨文化与全球化相对应,互联文化与国际化相对应,贯通文化与世界化相对应。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国际化,亦即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国际文化体系,就叫互联文化;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世界化,亦即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世界文化体系,就叫贯通文化。
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都可视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在学理上的“投射”或“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互联文化”现象,其文化体系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熔炉”,即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持着相互之同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就“贯通文化”来讲,最为明显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即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如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等。
概略地说,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基于“特殊主义”的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蕴含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则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前一方面的表现,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是后一方面的表现。相反的,贯通文化强调文化的普遍性,是一种基于“普遍主义”的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各种文化组合起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虽然多元,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调和起来,你便是我,我便是你,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在当今全球格局中,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而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与互联文化相比,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既不丧失各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又能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文化观。这一过程并不强调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它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
                               (节选自程广云《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1.下列关于“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是跨文化的两个方面,前者与世界化相对应,是一种“世界文化体系”,后者与国际化相对应,是一种“国际文化体系”。
B.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本质上都可以看做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的“投射”和“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C.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在美国文化体系中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其表现。
D.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虽多元文化共存,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跨文化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纵向运动过程和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横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B.全球化既可以理解为“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世界化”。国际化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世界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
C.贯通文化中不同文化共同体在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中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D.美国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持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奥林匹克精神”是贯通文化的一种典型体现,因为它是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的,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
B.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这与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的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有所不同。
C.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在当今全球格局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文化作为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D.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其理念在于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贯通文化则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其理念在于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登木兰山记
                              明•屠达
  楚多名山大泽,奇秀甲天下,异人往往间出。予过楚,未能历览其胜也。
  昔人云:“身到处,莫放过。”予心识之间,尝访三闾之渊,问双凤之址,登黄鹤歌白云之诗,过鹦鹉即渔阳之鼓,临赤壁想公瑾之英风,讽咏坡仙之二赋,仰眺横睇,流连不能去。
  一日,闻木兰为西陵最胜,询之,即唐初女将代父从征者也。予每称木兰忠孝,为古今第一奇女子,而史册不载,尝称怪焉。今名木兰,即其故里,遗冢宛然,非二氏之说荒唐无据者矣,予往登之,见山势嵯峨,群峰攒簇。争为奇状,其偃蹇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河;其怒拔而上者,若能罴之登于山,翠磴千盘,丹崖百尺,以至涧断,别开一径,山面忽露数峰,岩壑之奇,未易仿佛,及扳以升,百折而上,薄暮乃臻绝顶,凭眺其巅,势与云参,烟霏雾结,四顾渺然,迥出天外,诚三楚之极观也,然其阔为寺、为院;为古刹、为新建,所在多有。而木兰一祠,独在半山,庙貌不展,识者讶之。
时宿僧寮,见四方至者,贸贸而来,诸僧人营营应之。亦与城市等,无一清修净地。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宁为此,不为彼,是二者予未能辩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
  B. 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
  C.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
  D.殊叹古今奇胜每/因僧人自生尘扰/埋没名山面目/兹又其一矣/或曰山僧之陋楚欲类然/或曰今所称名僧偏山谷/其惑世诬民滋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如用“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来标示现在的南昌区域。古代地名还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如“三楚”是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后来一直习惯用来指湖北湖南等长江以南地区。
  B.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字成年之后才起,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公瑾”“孔明”很容易看出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曾点字“子皙”,韩愈字“退之”则可看出名与字的协同关系。
  C.“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木兰祠”就是供奉花木兰将军的,表明人们对木兰精神的推崇。
  D.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道释三家。“僧人”就是佛教中出家修行的人,需要剃发受戒,与带发修行的“行者”有所不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屠达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游历处大多含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他的足迹遍布楚地,到过湖南、武昌、汉阳、黄冈、黄陂等地。
  B.史书中并无花木兰的相关记载,有人认为木兰山因花木兰命名是荒唐无根据的,但屠达并不这么认为。
  C.木兰山山势雄伟,是楚地景色最美的地方,然而地势狭窄,所以建筑物大多规模较小,让游客感到惊讶。
  D.木兰山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不像佛门净地。这是因为僧人们不能免俗,他们要么过于鄙陋,要么欺世盗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在现代汉语。(10分)
 (1)闻木兰为西陵最胜,询之,即唐初女将代父从征者也。(5分)

 (2)薄暮乃臻绝顶,凭眺其巅,势与云参,烟霏雾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苔                              画眉鸟  
袁枚                            欧阳修
 白日不到处,                    百啭千声随意移,
青春恰自来。                    山花红紫树高低。
苔花如米小,                   始知锁向金笼听,
亦学牡丹开。                    不及林间自在啼。
                 
8.结合第一首诗分析“苔”的形象特点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9.简析这两首小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里表明作者不愿伤溺于过去而要把握未来的两句是:
 “                ,                。”
(2)《滕王阁序》里描绘出了一幅碧水与远天相融的深秋夕照图而被誉为千古名句的两句是:“                  ,                。”
(3)《爱莲说》里既描写了莲花美丽清纯的外在美,又体现其美好高洁的内在美的两句是:“                ,                 。”




乙卷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葫芦架下的母亲
李汉荣
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去重新出落得完好。
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哟”,我妈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黄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2日)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截取了中国农村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子女们缝补衣物、书包等,描绘出温馨、和谐、充满甜蜜的田园生活画面。
B.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以全知的视角讲述故事,描述人物语言、行动、神态与心理活动,使形象更加丰满;结尾的议论进一步升华了母亲形象。
C. 本文在写法上与蒲宁的《安东诺夫卡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善于通过场景的具体描写,表现当下生活的美好图景,与以矛盾冲突为主线的小说明显不同。
D. “我”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在情节结构上起着勾连故事、展现场景的作用;在表现主题上,“我”有力地烘托了母亲关爱子女、顺应天意、热爱自然的美好形象。
E. 本文人物语言质朴、自然,突出了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叙述语言极具个性化,既富有地域特色,又不乏别致、俏丽之语,充满浓厚的抒情色彩。
(2) 这篇小说的场景在描写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 简要分析母亲形象,并说明在母亲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4) 本文描绘了母亲劳作的唯美的生活画面,你认为它美在哪里?请结合文本深入探究这种“美”的深刻内涵。(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南怀瑾:传道解惑
韩爽
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别裁》风靡一时,几年间发行即过百万册,堪称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而处在这国学旋风中央的却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南怀瑾。
跌宕人生  传奇经历
南怀瑾191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开始,他就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抗战时期,他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传授。
1949年他赴台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著述颇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介绍,南怀瑾在台湾辅仁大学教课的时候,曾开设一门《易经》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不仅教室里是满的,连窗外都站满了学生。
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在中西文化界均颇受尊敬和认可。
而真正让南怀瑾从书斋走向普通大众的是《论语别裁》。1974年4月初,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讲稿后来在报纸上连载。他“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并转告亲友,至今还有人保存着完整的剪报。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
风靡大陆  扬名国际
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在大陆印行后,深受大众欢迎。此书是他于1978年春在台北闭关静修期间,抽暇为海内外弟子们所作的系列讲座,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讲解和具体指引,对学佛者确是弥足珍贵。
该书于1989年在台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余版之多。美国翻译界有名的两兄弟之一杰西•克里瑞着手将其译成英文在美出版。克里瑞兄弟从1980年便开始阅读南怀瑾教授的著作,认为南氏学术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证,为当代所罕见。
在大陆“南怀瑾热”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则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与《老子他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身体力行  传播不倦
南怀瑾移居香港后,居处顿成热点,在台、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教。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相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请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肖政之、崔之道、刘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于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政治,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已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怀瑾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1993年厦门普陀寺的禅修活动,即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与此同时,南怀瑾将他关爱的目光投向了直接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2004年10月中旬,清华大学在上海举办高层经理人研讨会,特邀南怀瑾前往演讲。一连四个小时,南怀瑾以古喻今、妙语连珠对中国当代社会走向及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方略,他的真知灼见令全场与会嘉宾叹为观止。
结缘太湖  弘扬传统
南怀瑾先生更是倾力于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之精髓,振兴中华民族,改善社会人心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耄耋之年的的南怀瑾,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教拳、阅读、写作。东方出版社的编辑孙涵就曾经去太湖大学堂拜访过南怀瑾,她说:“91岁高龄的南怀瑾先生,依然保持他的生活习惯。每天下午2点以后到晚上10点以前是他的工作时间,他接待客人、处理事务,而他那里经常是高朋满座。10点以后他开始读书写作,一直到凌晨7点睡觉。”
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情结让孙涵深受感动,他在每天授课之余还义务指导儿童读经,每年夏天开办儿童读经的夏令营,并亲自给孩子们讲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情结,他觉得中国文化太需要弘扬,这是他的信念和晚年要做的事情。”孙涵说。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传奇的人生经历使南怀瑾精研中华传统文化,广泛涉猎,在多个传统文化学术领域都颇有建树,受到尊敬、认可。
B.本文兼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地展现了南先生一生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南先生的敬意。
C.南怀瑾在台时,多名台北政要拜于其门下,但先生以人民利益为重,专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政治避而不谈。
D.《如何修证佛法》一书是南怀瑾的成名之作,该书在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E.南怀瑾将国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具体表现为剖析中国当代经济问题、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内涵。

(2)本文在直接记述南怀瑾事迹的同时,还引用了他人对南先生的描述和评价,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3)试分析南怀瑾在国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6分)




(4)本文开头部分提到南先生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者,他的学术成果恩泽后世,高尚品质也激励后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南怀瑾先生的高尚品质,并谈谈给你的人生启迪。(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翠翠是这个世界养育出的一个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玲珑剔透的小姑娘。
B.改革换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却让环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有一天,人们司空见惯了绵延不散的雾霾,那我们还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   城?
C.有专家认为,当今中国青少年身上的“羊”性太重了,应让他们多体验一下火中取栗的艰苦生活,培养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霸气。
D.阳春三月,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阑珊,徜徉于美丽的田野村落,无处不充溢着大自然那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汽车限购令早已有许多传闻,非但没有为城市治堵,倒是激发了许多购车族的欲望,提前加入有车族,
B.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组织好成品油的生产和调运,确保市场稳定供应,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
C.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突出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与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3分)
当年的望柳庄建在格尔木转盘路口的西北角,日浮在潮中,         。在离开望柳庄的二十年中,我把每天对望柳庄的思念放大,就成了一张格尔木地图。总有事物在消亡,这就是历史。         。消失了的望柳庄被时光磨损并擦亮,         。
① 月沉在汐里
② 汐中有月影
③ 历史也让消亡的事物常常浮现在人们的脑海
④ 消亡的事物常常浮现在脑海,这也是历史
⑤ 十分清晰如初地留在我的眼前
⑥ 使得我的眼前十分清晰地停留着它当初的状态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相较于传统纸质书籍,电子书终端存储量大,轻便易携。一张小小的存储卡可以存放数万本图书,                      。有的终端还可以随时随地无线上网,即时下载最新出版的书籍和报刊,读者可以打造个性化的个人图书馆。此外,很多电子书终端还具有快速检索、语音朗读、电子词典等功能,相对于纸质书籍,可以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某同学向记者表示,很多网上下载的电子书的格式手机不支持,无法阅读。一些新出版的畅销书,网上一般也下载不到。至于平时写论文需要的学术类参考书,电子版本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一款专业阅读功能强大,又能兼顾便携性和其他日常上网等功能的电子书,                         。
17.有学生质疑,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们花费宝贵时间去学习和背诵文言文,“除了考试,又有什么用呢?” 对此问题请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体型小、自卫能力差的文鸟总是与毒性很大、秉性凶狠的大黄蜂为邻,因为大黄蜂的攻击能力强,能够驱逐所有的入侵者。而大黄蜂允许文鸟为邻,是因为文鸟视觉灵敏,能在发现黑熊之类的大型动物想捣毁大黄蜂的蜂巢时及时报警,让大黄蜂提早做准备;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所有与大黄蜂为邻的文鸟都能够克制自己不去吃大黄蜂的蜂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黄陂一中2017届高二年级3月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A项前者应与“国际化”相对应,后者与“世界化”相对应;B项改“和”为“或”;C项混淆概念,“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并不是“贯通文化”的表现,而是“互联文化”的“前一方面”的表现。
2.C (理解错误,“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结果”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中说“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
3.C ( 与作者观点相左,作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湖北省孝感市六校教学联盟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