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4月)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4月)考试语文试题(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命题人审题人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
试题预览
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补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杀数十人。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既而浚漳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昊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日:“吾州据险,敌必不来。”旨不听。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②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以直龙图阁知荆南。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李元昊,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鸷(zhì)式:勇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B.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C.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D.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旨毛遂自荐。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两百多个盗贼,在与盗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张旨恪尽职守。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他到宰相那里陈述救治之策;他疏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张旨为国立功。元昊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守住了州城。
D.张旨被众人举荐,积极进取。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张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5分)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兵乱后杂诗(四)
吕本中
万事多反复①,萧兰②不辩真。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③,浇愁爵④有尘。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①反复:作“翻复”。②萧兰:比喻坏人和好人。③糁(sǎn):煮熟的米粒。④爵:古代的盛酒器具。
8.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 《师说》 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3)不愤不启,                    。
(4)                  ,任重而道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 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待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经历了战争之后,饱受创伤的人民,逐渐过上了较好的生活。
B.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地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C.文末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太阳•老人•少女”作为文章的题目,简练醒目,富有象征意义,耐人寻味,其中,“少女”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
E.本文语言绮丽,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是凝望太阳” “刻满皱纹的脸” “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2)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请简要赏析。(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周星驰的作品一贯保持“猜不透”的风格,在发布会上,他对最新影片《美人鱼》的具体故事      。
②杭州彩民刘先生8元中体彩“超级大乐透”2040万 ,面对记者提问,刘先生怕泄露身份会惹来麻烦而        。
③董卿休假风波再次点燃了“央视主播离职”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凡离职的主播,对于走的“原因”都           。
A.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讳莫如深         B.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C.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D.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国内导演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学习国外拍摄影片的力度也在增大。如何拍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本土特色的影片,这是摆在中国导演面前共同的难题。
B.“一带一路”建设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C.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彼岸奋勇前行。
D.“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完全放开后,广大民众对这项国策很冷静,并没有扎堆生孩子的现象出现。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          ,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
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
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
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
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   ①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  ②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  ③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①                          ②                       ③                           
16.下面是一幅漫画,请写出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然后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个字。(5 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从前有对夫妻,他们遇到了死神。死神说:“你们俩阳寿总和已经到了,只能活一个,你们猜拳(石头剪子布)吧,输的就得死。”他俩耳语一阵之后出拳:妻子出了剪子,丈夫出了布,——丈夫输了。妻子拽着被死神带走的丈夫哭着说:“说好了一起出石头的,为什么你却出了布?”丈夫什么也没说,平静的跟死神走了。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期初考试参考答案
1.C(选项中“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的表述绝对化,原文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2.D(选项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 解错误,原文是“ 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3.A(选项中“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倒置或强加因果。)
4.D(原文标点: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5.B(“左迁”是降职)
6.C(“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错,应是张旨假托皇帝诏令赏赐士兵绸缎)
7.(1)(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得分点:募、输、给各1分,句意2分)
(2)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得分点:垂、就、状语后置句式“守以强弩”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亲张延嘉,读书很多,不愿做官,州中将张延嘉的品行上报,(皇帝)赐给嵩山处士的岩号。张旨晋升为保定军司法参军,他上书转运使钟离瑾,希望补任一名县尉,抓捕大盗来证明自己。钟离瑾赞赏张旨的请求,替他奏请(朝廷)调任安平尉,前后抓捕盗贼二百多人。(张旨)曾与盗贼格斗,飞箭射中他的手臂,(他)不顾,仍然亲手杀盗贼几十人。提拔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遂城县知县,升任著作佐郎。
    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张旨自己去宰相那里陈述救济治理的策略。(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不久疏浚淬河三十里,引支流注入芍陂,制作闸门,灌溉田地几万顷,外面筑堤用来防备水灾。两次升职任太常博士、尉氏县知县,调任忻州通判。
    元昊反叛,(朝廷)特别升(张旨)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府州通判。府州靠山而建,没有外城,张旨打算修筑外城,州将说:“我们州城依凭险要之地,敌人一定不敢来犯。”张旨不听。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城内外几天都不通消息,人心震惊恐惧。仓库中有几千段彩缎,张旨假托诏令赏赐给士兵,士兵都朝东看,高呼万岁,敌人怀疑这是因为救兵到了。州城中没有井,百姓取河水来饮用,敌人截断取水道路。张旨夜里打开城门,率领士兵攻击敌人,赦人后退,用官员军人在路两旁坚守,让百姓出来取水。又用渠道中泥土覆盖积草,敌人望见,以为水还有余。张旨督促居民登上城墙奋勇战斗,敌人死伤很多,随即撤退。因功劳升任都官员外郎,调任莱州知州。
    叶清臣举荐张旨才能可以担任将帅,皇帝召见对答,改任邢州知州,提升为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又奏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授任阁门使,张旨坚决推辞。晋升为工部郎中、凤翔府知府,加官直史馆、梓州知州,凭着直龙图阁的身份任荆南知州。入京任判尚书刑部,多次升职担任光禄卿,潞、晋二州知州。因老病,暂代判西京御史台,不久去世。
8.尾联以景结情,含蓄隽永,韵味深长。(2分)梁上飞动的燕子深情地相互眷恋着,用燕子的深情反衬人世的无情,使悲愤之情更进一层。(3分)
9.①对“破家”的广大人民寄予无限同情。“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一句诉说百姓家破之后的贫困境遇,体现了作者的同情。②痛恨误国害民的奸贼。“汝为误国贼”是作者发白内心的愤怒呼声,痛斥奸贼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③抒发国破家残的悲愤。“我作破家人”写自己和城巾百姓一样,成了一个家破之人,面对这严酷的社会现实,诗人倾泻出一腔悲愤。(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10.(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不悱不发
(4)士不可以不弘毅
11.(1)BD (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A项“逐渐过上了较好的生活”错,具体表现了老人处境的凄凉落寞。C项“没有把老人的肖像画完”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应该是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E本文语言质朴,并不绮丽。)
(2)①描写太阳落山情状,烘托老人人生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老人内心的淡定。④描写少女对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惘,与文末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①制造悬念,出人意料的结局,增添了小说的震撼力,耐人寻味。②情节层层推进,这样写符合少女对老人由浅到深、由疏到亲的认识过程,显得自然;③更能刻画出老人的淡定与坚强。④为文末写少女对老人的敬意作铺垫。(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4)①写一位盲目老人从容安详地看落日,表现对平凡人物内心的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赞美之情。②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③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④写少女与老人的邂逅,表现平凡生活对于人生和艺术的启迪。(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12.A(守口如瓶:形容说话慎重或严守秘密。三缄其口: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13.C(A项成分残缺,在“世界眼光”前加“具有”; B项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D项中途易辙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学程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