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练习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练习
(七年级上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练习初一年班座号姓名一、积累与运用(30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寂寥()cáo()杂陶yě()憔()悴滑jī()戏xuè()诽()谤zhuàn()文2.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5分)①他们的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像一座塑像,定定望着远方。(描写)②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
试题预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练习
初一年 班 座号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寂寥( ) cáo( )杂 陶yě( ) 憔( )悴
滑jī( ) 戏xuè( ) 诽( )谤 zhuàn( )文
2.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5分)
①他们的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像一座塑像,定定望着远方。 (描写)
②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记叙)
③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议论)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说明)
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 ( 抒情)
3.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7分)
①好大的风啊!叫人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排比)
②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 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 (拟人)
③小溪像一个从深山蹦出来的野孩子,一路上又唱又跳,没个消停。 ( 比喻)
④难道你没听懂我的话吗? (反问)
⑤鲸是属于鱼类吗?当然不是。 (设问)
⑥听,芦笙和唢呐一齐吹响,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 (对偶)
⑦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晒化了。 (夸张)
4. 名著阅读(7分)
(1)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B)。(3分)
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悟空从菩提祖师学得本领后,一日,受人挑唆,炫耀法术,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
D.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玻璃盏而被玉帝贬下凡间,寄身流沙河。后来观音为他摩顶受戒,指沙为姓,取名沙悟净。
(2)孙大圣被如来佛收伏之前,他闹出了哪些事?请按先后顺序简要罗列。(4分)
孙大圣闯龙宫,强借定海神针做兵器;闹冥府,勾销了生死簿中猴属名字;偷桃、偷肴、偷酒、盗仙丹,搅乱瑶池蟠桃会;逃出八卦炉,大闹天宫,天兵天将拿他没办法。(答出其他情节酌情给分)
5.综合性学习:碎片阅读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
材料二:“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了“见与不不见体”。每一个“体”都很短命——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率。“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
材料三:前不久,一个《我用1000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和大量转载。文中提到:“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
(1)请结合材料概述什么是“碎片阅读”。(3分)
“碎片阅读”就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图、网络等媒介(媒体)进行 的方便快捷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意思对即可)
(2)“碎片阅读”可能会对人有什么不良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2分)
易导致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下降
(3)根据材料说说“经典”有哪些特点。(2分)
①内涵厚重(答出“动用的是作家全部的人生经历”算对);②精心创作(答出“构思、写作都经过推敲和深思熟虑”算对);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意思对即可)(3点任答2点即可)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忆读书》一文,回答问题。(19分)
6.谈谈文章首尾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首段:强调对读书的感受之多,体会之深,确定爱读书的感情基调,落笔点题,统领全文。
尾端:归纳文章内容,点明主题,总结全文。
7.在作者看来,读书好处多多,请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读书的两种好处并各举一例说明。(4分)
①读书可以使人获得美的精神享受。如《三国演义》让我如痴如醉,情感随书中人物的命运的变化而跌宕起伏。
②读书可以培养人的的能力。如读《聊斋》等文言小说使我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③读书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如读林译小说让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④读书可以提高品德修养。如我从读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⑤读书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如书读多了,就学会挑选比较,甄别书的优劣。
8.根据文意,说说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4分)
总体上来说,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升人的能力和品德修养的书,就是好书。具体而言,如古典小说情节要精彩、引人入胜而不繁琐,人物形象要栩栩如生而不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语言要质朴浅显。
9.谈谈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了。
“含泪”这一表情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我”对《三国演义》故事的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而体现了读书给我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2)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凑成”、“勉勉强强”含有作者对《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的评价:总体上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典型性,但人物众多,难以个个精彩,各具神韵。“强多”则表明《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远超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这几个词语均强调了生动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10.“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三者间能不能互换顺序,请阐明原因。(3分)
不能,这既照应了上文冰心经历的几个片段的顺序,并且三者之间又有一个程度的渐进性,逐层深入。
(二)阅读《山中避雨》第五自然段,回答问题。(14分)
11.根据选段内容,举例说明作者为什么说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古语。(3分)
“我”和三家村青年素不相识,萍水相逢,因为音乐的缘故,“我”离去时三家村青年和我依依惜别。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
12.作者将胡琴和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有何作用?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系?(4分)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轻巧、便宜、便于普及”的优势。旨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让更多的普通人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以便更好地发挥“乐以教和”的作用。
13.以下两句语言表达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4分)
A.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充沛地突出胡琴随处可见、易于普及的优势。
B.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连用反问句,加强语气,情感更加强烈,也更加肯定地表现作者对“乐以教和”这一道理的深信不疑。
14.有人说“钢琴笨重如棺材”一句比喻欠妥,你认为呢?为什么?(3分)
不会欠妥,用棺材作比,生动地表现出钢琴的笨重,也含蓄流露作者不认同音乐脱离群众的情感态度。
欠妥,有伤风雅,缺乏自然和谐的美感 。(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风筝》第3—12自然段,回答问题。(21分)
15.简要概括选文内容。(3分)
叙述了“我”少年时扼杀了弟弟的风筝梦,中年后想补过而不能的经历和心情。
16. 根据第3、4两段的内容,举例说明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①老成古板,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思想陈旧:如“我”嫌恶风筝,认为那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
②粗暴专制:粗暴地破坏了弟弟的风筝,全然不顾及弟弟的感受。
17.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表现了弟弟看风筝时天真无邪、痴迷入神的情态,为下文写弟弟制作风筝做铺垫。(与下文弟弟的风筝梦遭扼杀形成对比,突出对封建家规扼杀儿童天性的控诉。)
18.“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3分)
不能,“扔”、“踩”两个动作都比较随意,不如“掷”“踏”,能够传神地表现“我”当时心情的狂怒和动作的粗暴。
19.弟弟既然将往事“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为何我的心反而“沉重着”?(3分)
“我”要弥补自己的过错,抚平弟弟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者而不自知,不觉悟,反而在长期的压制下变得逆来顺受,甚至麻木不仁,这种社会病根让我更感悲哀,因而更加沉重。
20.“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谈谈这个句子的作用。(4分)
从内容上看,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反映了“我”无奈、沉重、悲哀的心情。(2分)从结构上看,由回忆转入现实,首尾呼应。(1分)
(四)阅读《两角钱》一文,回答问题。(16分)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 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未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 ,就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是在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2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1分),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 (1分),令“我”感动难忘(1分)。(大意相同即可)
2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 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4分)
示例:①“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通过外貌描写点明男孩子生活的艰辛,以更好地表现他内心的善良。
②“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未笑的样子”,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出男孩子既想帮助“我”又怕被“我”拒绝的矛盾心理。
③“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通过动作描写变现男孩子此刻的矛盾心理。(任选其中两种进行分析即可给分)(4分)
2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2分)
“干净透明”是指男孩子内心纯洁,待人真挚。(大意相同即可)(2分)
24.“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2分)
男孩子在帮助了“我”之后非常开心,“我”不愿意打破他这种美好的感觉。(2分)
25.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2分)
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1分)是快乐和自豪的(1分)。
26.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3分)
男孩子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1分)男孩子乐于助人的纯洁心灵打动了“我”;(1分)男孩子的举动提醒“我”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一定要伸手帮助他人。(1分) (121.207.83.17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语文版
七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
现代文阅读之小说与人物传记专题
』  下一个『
实验中学七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及答案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