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社科文阅读练习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三语文社科文阅读练习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社科文阅读练习出题人:审核: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使提供廉价肥料成为可能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是这个成功的发明在正变成破坏环境的祸根
试题预览
高三语文社科文阅读练习
出题人:审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使提供廉价肥料成为可能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是这个成功的发明在正变成破坏环境的祸根。
氮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气体。但是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氮能生成一系列活性分子,统称为活性氮。这个分子家庭的成员包括氨、硝酸根离子和氮氧化物。活性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结束它们的“旅程”。据科学家估计,撒在农田里的氮元素几乎一半没有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而被冲刷走了。大多数氮元素以硝酸根的形式经土壤渗入地下水,然后流入池塘或沿海水域,过剩的养分刺激海藻肆虐生长。随着海藻的死亡和腐烂,消耗掉了水中的大部分氧气,致使许多鱼类和基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农业径流区积聚了大量氮元素和其他滋养物,以至于现在墨西哥湾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约2平方公里的巨大污染带。
数量庞大的活性氮最终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许多氮氧化物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硝酸降回地面形成酸雨。活性氮还会使臭氧数量略微增加,臭氧促进雾气的形成并加速全球变暖进程。
大量的活性氮正在落回森林,本来富含氮元素的森林会枝繁叶茂,但是当氮元素“供过于需”,植被吸收的氮元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根的形式在土壤中聚集起来。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引钙、镁等正电荷离子并将其携带进入地下水,从而剥夺了树木生长急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营养匮乏的树木越来越难于抵抗霜冻、干旱和寄生虫等自然灾害。与此同时,土壤的日益酸性化也使灌木丛失去了往昔的生物多样化。科学家称,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较沿海环境要漫长且不易察觉,但是这可能意味着一旦效应变得明显,再恢复这些树木已经来不及了。
为此,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尝试向土壤中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来中和积聚的活性氮。这会降低土壤的酸度并增加补给营养。但是大规模的应用显然太过昂贵并且过量施加此类物质可能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再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1.下列对活性氮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活性氮是20世纪人类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也是氮污染问题的祸根。
B.活性氮是在细菌作用、石油燃烧或肥料制造的过程中改变了惰性的气体。
C.活性氮是氨、硝酸根离子、氮氧化物等一系列活性分子的统称。
D.活性氮是以带负电荷的硝酸根离子形式聚集在土壤中的各种氮元素的总和。
2.下列不能作为“破坏环境的祸根”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大量未消耗的肥料正从农田流入沿海水域,致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B.数量庞大的活性氮会恶化大气环境,导致酸雨降落,雾气形成,全球变暖。
C.土壤中高度饱和的氮元素正在导致森林缓慢的,也许是不可逆转的毁灭。
D.大规模地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会降低土壤酸度,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廉价氮肥的使用,使最终推动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成为可能,同时也会破坏环境。
B.人们本以为活性氮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全部吸收,而事实并非如此。
C.活性氮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它们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降回地面变成酸雨。
D.科学家认为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这些被污染的树木已无法恢复了。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根除墨西哥湾的巨大污染带,就必须降低密西西比河下游径流区的滋养物含量。
B.如果活性氮污染加剧,一些对多余活性氮特别敏感的树种很有可能会完全消失。
C.一旦氮元素“需过于供”时,土壤的酸性化就会得以避免,森林最终会枝繁叶茂。
D.假如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活性氮的中和物质,就能暂时改善生态系统失衡的现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一种叫做真养产碱杆菌的不起眼的土壤细菌具有一种天然性能;只要受到压力,它们就会停止生长并竭尽所能产生复杂的碳化合物。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教会了这种微生物一项新技能:他们修补了它的基因,从而使它能够制造一种叫做异丁醇的酒精燃料,可以直接取代或者兑入汽油。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布里格姆致力于开发这种经过生物性改造的细菌,目前他正尝试让这种生物将大量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从而使它能够利用废气制造燃料。
布里格姆解释道,在微生物的自然状态下。当它的基本营养物质来源,如硝酸盐和磷酸盐受到限制时,“它就会进入储碳模式”,就是在它感觉资源有限时储存食物以备后用。
“它所做的就是尽可能获得碳,并将其以多聚体结构储存起来。而这个多聚体的属性与很多用石油制成的塑料相似”,布里格姆说道。通过敲除一些基因,再插入另一个生物的基因,并且修补其他基因的表达,布里格姆和他的同事们成功地使这种微生物不再产生塑料转而产生燃料。
尽管团队致力于使微生物将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但通过略微不同的调整,同样的微生物就能拥有将包括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在内的几乎所有形式的碳源转化为有用的燃料的潜力。实验室环境中的微生物已经可以将果糖(一种糖)作为碳源了。
“结果表明,持续培养这种微生物可以获得大量的异丁醇”,布里格姆说。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系统以提高生产率,同时设计工业化水准的生物反应器。
布里格姆说,不像在一些生物工程系统中,微生物需要破坏微生物的细胞才能在体内产生期望的化学物质,真养产碱杆菌天生就能将异丁醇排入周围流体中,进而使其被连续不断地过滤出来,而生产过程不会停止。他说道,“我们不需要额外的转运系统将它转运出细胞”。
许多研究小组通过包括其他转基因生物在内的多种途径获得异丁醇产物。至少已经有两家公司做好了将它作为燃料,燃料添加荆或化学产品原料生产的准备。与其他被推荐的生物燃料不同,异丁醇几乎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用于现有的发动机,一些赛车中已经使用了异丁醇作为燃料。
麻省大学达特茅斯分校的生物学副教授马克希尔比指出:“这个方法相比由玉米提炼的乙醇产品有许多潜在的优势。细菌系统具有可扩展性,理论上可以在工业化环境中产生大量的生物燃料”。他补充道:“这个系统的潜力尤其体现在可以从废料或二氧化碳中提取出碳,因此不会影响粮食供应。”总之,他说,“这个方法有很大的潜力”。
(节选自《环球科学》,顾卓雅译,有删节)
5.下列关于“异丁醇”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异丁醇是一种酒精燃料,可以直接取代或者兑入汽油,作为燃料使用。
B.异丁醇可以由持续培养经过基因改造的真养产碱杆菌大量获得。
C.异丁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可以作为燃料添加剂或化工原料。
D.异丁醇是一种多聚体结构,它的属性与很多用石油制成的塑料相似。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过生物性改造的真养产碱杆菌,已经能够利用二氧化碳、果糖、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等各种碳源制造燃料。
B.异丁醇不需要任何改造就可以直接用于现有的汽车发动机,一些赛车中已经使用了异丁醇作为燃料。
C.在微生物的自然状态下,当真养产碱杆菌的基本营养物质来源,如硝酸盐和磷酸盐受到限制时,它就会停止生长,尽可能获得碳,并将其以多聚体结构储存起来。
D.在生物工程系统中,微生物需要破坏微生物的细胞才能在体内产生希望的化学物质。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细菌系统生产燃料,理论上可以在工业化环境中产生大量的生物燃料,廉价高效,它必将取代现在的石油,成为人类燃料的主要来源。
B.如果能够用真养产碱杆菌将大量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来制造燃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微生物燃料生产系统的生产率,同时设计工业化水准的生物反应器,就可以使这套系统安全可靠,消除其生态风险。
D.美国大学研究出由微生物大量制造燃料的方法,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将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父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C.汉末魏晋时期二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高一语文社科文阅读练习答案
一、1.C解析:(氮气才是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故A项错。活性氮不是气体,故B项错。活性氮并不仅仅包括硝酸根离子,故D项错。)
2.D解析:(添加碳酸钙和碳酸镁不属于活性氮破坏环境的影响之列,且降低土壤酸度不应视为破坏环境。)
3.B解析:(“最终推动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已实现,而非“成为可能”,故A项错;“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的只是氮氧化物,不包括氨,故C项错,被污染的树木无法恢复的前提是“效应变得明显”,故D项错。)
4.C解析:(无法推出氮元素“需过于供”时,森林就会枝繁叶茂。)
二、5.D解析:张冠李戴,多聚体结构是真氧产碱杆菌对所获得的碳的储存形式。
6.C解析:A项这只是一种潜力,尚在实验探索阶段。B项原文的表述是“几乎不需要改造”。D项在一些生物工程系统中是这样,并非所有生物工程系统中都是这样。
7.B解析:A项必将取代石油,成为人类燃料的主要来源,说法太绝对,文中无据。C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方面信息。D项这只是一种实验室成果,离商业化生产还远,“生活方式的革命”更是过度推断。
三、8.A解析:“和”原文是“即”。
9.C解析:“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10.B解析:“流传下来的诗篇”错,原文是“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 (120.194.194.20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一中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语文试卷
』  下一个『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检测试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