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本卷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
试题预览
20 1 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本卷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
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
    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
    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
    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
    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
    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
    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
    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
    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
    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文多不录。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虱群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选自《晋书》,有删节)
4.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A.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意:称心如意
  B.籍由是不与世事               由是:从此
  C.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从容:漫不经心
  D.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属文:写文章
5.对文中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B.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C.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D.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他任性不羁,人们大多认为他痴。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
    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B. 籍文思敏捷。一次,公卿大臣派阮籍写一篇文书劝晋文帝当仁不让。。阮籍酒醉忘记
    写了。拿文书的人到他府上,见他正趴在几案上醉眠,告知来意。阮籍就在几案上用
    手指画字,来者写下来。没有任何改动,文辞非常有气势。
   C. 阮籍见到世俗遵循礼法的人,翻白眼看他。嵇喜来吊唁,阮籍翻白眼。嵇喜的弟弟嵇
    康,带上酒,拿着琴,来拜访。阮籍很高兴,以青眼对之。
   D. 也有名士不尊重阮籍。他曾经在苏门山遇到孙登,和孙登探讨长生、神仙、道气的法
    术。孙登都不答话。阮籍于是长啸而叹,悻悻而归。到了半山腰,听到孙登以啸声讥
    笑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3分)

  (2)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4分)

 (3)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两个小题。
上林春令  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8. 这首词描摹“雪”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9. 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犹难……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体会
   本词结句的妙处。(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绘音乐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       ”;苏轼《赤壁赋》中的“其声呜
    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⑵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的盘旋曲折、行人困危之状的诗句是:“           
            ,                     。”
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借写云和鸟来比喻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的情怀。

乙  选考题
    请从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个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
  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
  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混小子,订
  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
  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
  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
  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
  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
  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
  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
  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
  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
  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
  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
  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
  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
  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
  ……”儿子赶紧离开了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
 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了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 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
    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清晰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
    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他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
    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
    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
    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已父亲此
    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
    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
    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_                           ___
 (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6分)
    答:_                          ___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                                  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2.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 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 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 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
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选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改)(补充材料)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
    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
    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
    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
    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
    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黄炎培的崇高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第 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山盟乐队主唱呼斯楞单飞的消息被炒得      ,面对各种议论及误解,甚至是兄弟间
    的误解,呼斯楞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②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     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
    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③      在十字街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感渺茫,胜利、掌声、鲜花早已离我远去,我
    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路。
    ④爱过,笑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身后的空间,         着
    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
    A. 纷纷扬扬  总算   徜徉   充溢    B.沸沸扬扬  总算   徘徊   充溢
    C.沸沸扬扬  终于   徘徊   充斥    D. 纷纷扬扬  终于   徜徉   充斥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7日,全国25个省(区、市)已公布了一季度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以14153元排名榜首,甘肃增幅全国最高。
    B. 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
    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C. 昨天,中国驻尼泊尔使馆介绍,目前约有 2000多名中国游客已经平安回国,仍有
    400名中国游客在加德满都机场等待离开,更多人员正在从各地前往机场。
    D. 郑文丹说,“高姐”除了要掌握铁路客运服务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掌握英、日、法
    甚至手语等多语种,以方便为高铁旅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插入文段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毋庸讳言,打造文化的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___   。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
  ①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 ②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③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 ④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  ⑤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 ⑥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兴起当地的文化。
  A.①④②③⑥⑤    B.①④⑤⑥③②
  C.④②①⑤⑥③    D.③⑥⑤①④②
 16.请根据上下文,将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处。(只填字母)(6分)
    老板问面试生:您认为顾客到商店里来是想要买什么?”面试生说:当然是来买商品。”老板反驳道:“假如我现在想买一双中国的圆口布鞋,你是不是要到中国去批发一些回来呢?”面试生语塞。
   老板接着说:“顾客要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需求。走进鞋店的顾客,(1);走进花店的顾客,(2);走进酒店的顾客,(3);走进旅店的顾客, (4) ;而走进书店的顾客,(5)”
   A.他们需求的是心情的舒畅或浪漫    B.他们需求的是尽情的兴奋和快乐
   C.他们需求的是一种舒适和美观       D.他们需求的是休息的安逸和温馨
   E.他们需求的是精神的充实和宁静
17.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下一个『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