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2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
试题预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新课标2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驗的结晶过程。作 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 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劍作的主 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 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 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 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 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 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丈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訧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试读, 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 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 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 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 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 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 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 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 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 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试卷


上一个『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高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试题及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