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押题密卷(全国新课标II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5年高考语文押题密卷(全国新课标II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5年高考语文押题密卷(全国新课标II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
试题预览
2015年高考语文押题密卷(全国新课标II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 管仲的“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C. 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D. 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 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 尽管古代律法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 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原则,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大都没有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
B. 《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本,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C. 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D. 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推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劾高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杨巍、申时行。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时行等为之解。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极言“宵人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边杂职。又使人诇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怿,手诏诘让。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会帝意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                                        (选自《明史•蔡时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语侵杨巍、申时行                    侵:伤害
B. 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    由:通过
C. 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    宥:宽恕
D. 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                谢:谢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B.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C.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D.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监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时任御史的蔡时鼎认为田玉不能胜任官职,就上疏弹劾了他。
B.顺天考官张一桂被诬告,申时行等人为他做了辩解;蔡时鼎则认为不能助长这种直接由太监告发的风气。
C.由于直言进谏,批评皇帝怀疑大臣与谏议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被贬职的蔡时鼎辞官回乡。
D. 蔡时鼎为官清廉严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时却因贫穷而无法殓葬,士大夫捐出财物为他办理了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

(2)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丁酉清明
黄  昇
天上传新火,人间试裌衣。定巢新燕觅香泥。不为绣帘朱户说相思。
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8.有人说这首词除最后一句外均未直言情恨,却句句情满恨溢。你是否同意这一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9.词的最后一句作者写到了“怕”,他为何而“怕”?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                ”两句了写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诗人选择了一些形象感很强的优美事物,以视觉感受的美来写听觉感受的美,从而引发起听者的想像与联想。
(3) 苏轼《定风波》词,上阕用“               ”一句画龙点睛般表现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下阕则用“                 ”一句呼应,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  子  于德北
赵芳的姐姐是个马子。
  马子是东北人对女流氓的俗称。马子一般都长得漂亮,当然也有不漂亮的,那一定特别能打仗,抡起刀来,男孩见了都害怕。
  赵芳的姐姐叫赵芬,属于又漂亮又能打仗的一类,所以在我们那一带特别吃得开。
  说“面”谁就“面”谁。
  “面”也是东北土话,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却特别时兴。谁惹谁了,对方就会说:“放老实点,不然我‘面’了你。”我想,东北人特别爱吃土豆,土豆煮熟了就特别面,一捏就碎了。这个“面”字也许就是这么来的,原意应该是:你老实点,不然我把你像土豆一样烀面了,整碎乎你!一定是这样。
  赵芬大高个,长得很白,梳短发,背一个洗得发白的军用书包。别人的书包装书和文具盒,她的书包里装一副崭新的车链子。谁也别惹她,谁惹她了,车链子一抡,保准见血。不但不能惹她,也不能惹她弟弟妹妹,赵芳和赵芬一对双儿,可她却长得奇丑无比,比如赵芬高,她矮,赵芬白,她黑,事事和赵芬反着来,包括脾气,赵芬脾气火爆,赵芳脾气温顺,跟猫儿似的,蹲在一个旮旯里,如果没有人找她,她能缩一天。
  姐俩有一个弟弟,叫赵香儿。
  至今我也不明白,一个黑胖黑胖的男孩,怎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赵芬家挺不容易,她爸瘫痪在床,属于窝吃窝拉的一个废人,她妈是灯泡厂的工人,每天三班倒,收人不多,几乎都用在她爸爸吃药上了。赵芬一开始挺乖的,帮着她妈照顾家里,捡菜叶儿,捡煤核,帮她爸洗洗漱漱,邻居们都夸她懂事呢。可是,突然一天,赵芬成了马子。她穿白色儿的袜子,蓝色儿的吊腿儿裤子,不知从哪儿还弄来一双横梁黑皮鞋。她有好几个假领儿,每天都打扮精神儿的。起初,她妈还管她,可后来,赵芬突然把十元一张的一沓人民币摔在她妈面前,咬牙切齿地说:“今后你少管我。”
  赵芬当了马子,来找她的男孩儿多了,帮她干活的男孩多了,为她打仗的男孩儿也多了,三天两头就有人在传,赵芬在派出所挂号儿了,哪儿的小流氓和哪儿的小流氓为她打起来了,至于“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大墙文化在我们那一带更是随处可见。
  赵芬为她妹妹赵芳打过一次架。
  有一个男孩往赵芳身上吐唾沫,并轻蔑地说:“你姐是马子,你也是马子。”赵芳听了这话就哭了。赵芬知道后二话不说,骑上自行车就去赵芳的学校了,正赶上学校放学,赵芬摇着车链子,一直把那个男孩追进一个小水道里,差一点把他的肋条骨给抽折了。
  赵芬为她弟弟赵香儿打过一次架。
  也是一群男孩在一起起哄,喊“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话,不想被赵芬听见了。她让男孩靠墙站成一排,一人抽了十几个嘴巴,直到把七八个男孩都抽哭了,她才住手。转身要走,想想还不解气,又一人给了一脚,这才悻悻离去。
  那以后,男孩们不敢当面喊了,怕挨揍。可是赵香儿并没过上消停日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了他上高中,在他的身后总会突然爆发一声呐喊:“赵香儿他姐是个马子!”时间久了,即使后边没有人喊,赵香儿也会一激灵,莫名其妙地打冷颤。
  赵芬当马子的历史大概有七八年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家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她年纪也大了,比她年轻的女孩个个花枝招展,袅袅婷婷,世界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赵芬谈恋爱了,一本正经地谈恋爱,对方是她妈那个厂子的工人,恋爱一年,二人结婚,赵芬想要孩子。赵芬去检查身体,所有的妇产科大夫都劝她不能要孩子,因为她做人流的次数太多,要孩子太危险。但赵芬还是要了,要了,也有了,但真的没保住,不但孩子没保住,就连大人也一起葬送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赵芬好像没哭过,可她临死前哭了,她对她丈夫说:“你怎么不早来呀?”
  就这一句话。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在疯狂的年代,赵芬没有能够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一时的冲动造成了赵芬畸形、扭曲的人生,她的悲剧属于性格悲剧。
B. 赵芬曾经很乖,很懂事,她是在“突然”之间发生变化的。这样的变化缺少必要的情节铺垫,也缺少人物的性格基础。
C. “放老实点,不然我‘面’了你”“‘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大墙文化”等典型细节,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本末倒置的年代。
D. 赵芬死前对她丈夫说:“你怎么不早来呀?” 里面包含丰富的潜台词,但主要是对丈夫的责备与对生活的留恋。
E. 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娴熟的叙事技巧,把一个本属普通的故事,演绎得风生水起,波澜迭生,引人一步步关心赵芬的命运。
(2)作品中的赵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重点叙写赵芬的“堕落”经历,略写她的转变、恋爱及死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样?
    材料一: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别出心裁地创立了“三百字团”的专栏,专门发表学生的作品。通过这个公众平台,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看到学生发表的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
   “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写作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迎园中学一位教师表示,“学生不但特别喜欢读自己同学的作品,而且也积极写作投稿,同学之间相互影响,起到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良好效果。”
    与这种课下开设公众号不同的是,有更大胆的老师,直接把互联网技术“请”进了课堂。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堂广告创意策划课上,“弹幕教学”亮相了。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手持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发表疑问、提出看法,这些内容会即时显示在课件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
    这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通过网络发送文字在屏幕上讨论问题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体验过这种课堂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陈诺说:“虽然发弹幕讨论需要按手机,但起码是用于学习上,大家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低头族’,也促进了课堂互动。”
    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李华君表示,“弹幕”的引入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以后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不至于偏离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则更进一步,将“慕课”与“一屏多显”技术相融合,努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任意选,老师任性挑”的“私人定制”式教育。
材料二:
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到的新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头表示,“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载课件,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学生携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的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毕竟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用得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用于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触到互联网的学生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琼说,“不能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1)请结合文章内容,对“互联网+教育”做明确具体的解说。 (5分)

(2)请列举“互联网+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冰火两重天”的具体表现。(6分)

(3)造成“互联网+教育”实际应用中“冰火两重天”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互联网将覆盖并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互联网+”时代,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与应对策略?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黄宾虹自己曾慨叹“          ”,说:“我的画,三十年后,或许为人所知。”
②汪国真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他的作品总能给人以正能量,激励了一代人,是当代诗歌史上         的一部分。
③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对生态环境保护           。
A. 曲高和寡   不可或缺   千叮万嘱      
B. 大音希声   不可或缺   谆谆教诲
C. 曲高和寡   可圈可点   谆谆教诲      
D. 大音希声   可圈可点   千叮万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大众文化消解着个体书本的深层次理解,影响着个体思想深度的追求,大学生对通俗读物的偏爱,原因正在于此。
B. 在采购校服的过程中,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部门,其实都是在为学生和家长服务,替他们的钱包把关。
C. 从2015年5月1日起,将稀土、钨、钼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按照不增加企业税负合理确定税率。
D. 让国家的政策实打实地落地,把该做好的事情真正做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影响着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儒家思想或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它构成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        ,        ,        。        。弘扬传统仁德的价值体现在: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可以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
①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
②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
③从仁爱来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
④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
⑤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而达致“民胞物与”
⑥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
A①⑥②⑤④③.   B. ②④①⑥③④   C. ③④⑥②①⑤   D.③④①⑥②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5分)
为何流泪可以释放压力,让人身心轻松?①                            。 人体活动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白天活动或人体紧张时,“交感神经”活跃,于是脉搏加快、血压上升,人体集中力也随之提高;睡眠或人体放松情况下,②                            。当我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大、因忙碌而睡眠不足时,③                        ,心理压力得不到宣泄,整个人自然会感到紧张不安。
17.下面是某地市民阅读状况调查中关于日阅读方式及阅读目的的数据图表。请根据这些资料写一段分析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家电维修工很快就修好了某日资企业总经理办公室的空调。总经理破例让秘书给维修工在公司餐厅安排午饭。吃完饭,维修工把不锈钢盘子送回餐厅窗口,同时按照午餐的价格,付了五元饭钱。有人问,不是总经理请客吗,为什么还要付钱呢?维修工说:“他请我们吃饭,是他对我们的尊重。我们付五元饭钱,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第二教育网2015年高考绝密押题,仅限VIP会员学校使用,第二教育网版权所有,严禁转载或商业传播,违者必究;

一、(共9分,每小题3分)1.B    2.A    3.A
二、(一) 4. D(3分)  5. C (3分)  6. A(3分)
7.(1) (5分)
适逢申时行和王锡爵休假,许国、王家屏只是打算停发他的俸禄,并且请求稍稍减少冯诗、章维宁上枷的期限,来保全他们的性命。(句意2分,“会”“拟”“全”各1分。)
(2) (5分)
又上奏章弹劾申时行,依次列举他十条过失,劝他反省改正。奏章被留在宫中。不久晋升南京礼部郎中。在任上去世。(句意2分,“历数”“进”“卒官”各1分)
(二)8.(共6分,每点1分)
同意。写清明复至,以时序变换突出漂泊之久,离恨之长;新燕栖旧巢,飞衔香泥,欢忙美好景象反衬人之离别;佳人空守闺阁,游子有家难归,怅恨无期。风吹飘絮侧帽独行,凭栏远眺独送落日余晖,心中更加凄凉。闺中人书信上的泪痕已消逝,可见藏之已久与书信之稀,徒增思念之情。
9.(共5分)
子规啼叫的声调非常凄切,行人听来尤为感伤。而暮春时节山南山北到处是子规的啼叫,即使不愿听见,也不得不听见。(3分)一个“怕”字,写尽了作者无可逃脱的离别之恨。(2分)
(三)10.(共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本句不得分)
(1)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共25分)
11.(1) E  C(共5分,选E给3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
(2) (6分,每点2分) 
玩世不恭:吊腿裤、横梁黑皮鞋、书包里装车链子;咬牙切齿地和妈妈说话。
暴戾蛮横:为一句话把小男孩肋骨打折;把一群男孩抽哭。
空虚脆弱:为维护“形象”,不惜采取一些不寻常手段,貌似强大的外表下是空虚、脆弱。
(3) (6分) 
这与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2分)作品重点选取赵芬人生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故事,不厌其烦地展示“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不断增强视觉的冲击和记忆的强化,意在引发读者的反思和警惕。(2分)疯狂的时代是造成赵芬悲剧外因,赵芬的“改变”有时代的因素;小说表达了对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对正义的渴望与对真善美的追求。(2分)
(4) (8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5年高考语文押题密卷(全国新课标Ⅰ卷)』  下一个『临川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