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福建龙岩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龙岩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我闻琵琶已叹息,。(白居易《琵琶行》)(4)舞榭歌台,。(辛弃疾《永遇乐&
试题预览
龙岩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我闻琵琶已叹息,                       。(白居易《琵琶行》)
(4)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6)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华山别记
袁宏道
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余私语中弟,近日于鳞诸公,皆造 其幽,彼独非趾臂乎?然心知望崖者十九矣。余既登天目,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周望曰:“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后余从家君游嵾上⑤,有数衲自华来,道其险甚具。指余体曰:“如公决不可登。”余愤其言,然不能夺。
 今年以典试入秦,见人辄问三峰险处。而登者绝少,唯汪右辖以虚、曹司理远生、杨长安修龄,曾 一至其颠。然面矜而口呿,似未尝以造极见许也。余至华阴,与朱武选⑥非二约,索犯死一往。既宿青柯坪,导者引至千尺㠉,见细枝柴其上,顶如覆铛,天际一隙,不觉心怖。因思少年学骑马,有教余攀鬣蹙镫⑦者,心益怯,后有善驰者谓余曰:“子意在马先,常恨霜蹄之不速,则驰聚如意矣。”余大悟,试之良验。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余手有繘⑧,足有衔⑨,何虞?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崄⑩耳。若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扪级而登,唯恐崄之不至,或坐或立,与非二道山中旧事,若都不经意者。顷之越绝崖,逾沟,度苍龙岭,岭尽至峰足,地稍平衍。余意倦,百步一休,从者相谓:“何前捷而后涩也?”余曰:“蹈危者以气,善一而怖十,绝在险也;怖一而喜十,绝在奇也。吾忘吾足矣,去危即夷,以力相角,此舆卒之长,何有于我哉?”下舂乃跻南峰之颠,与非二席峰头待月。
是日也,天无纤翳,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夜深就枕,月光荡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呼同游樗道人复与至颠。松影扫石,余意忽动,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长亦逝,前日苏潜夫书来,道周望亦物故。山侣几何人,何见夺之速也?樗道人识余意,乃朗诵《金刚》六如偈,余亦倚松和之。 
(选自《袁中郎随笔》) 
①中弟:袁中道,袁宏道的弟弟。     ②伯修:袁宗道,袁宏道的哥哥。     ③三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④昌黎投书处:韩愈被贬谪到潮州,途经华阴,竟然上了华山。当他返至苍龙岭时,竟畏险大哭,写了一封书信,投到岭旁谷中,欲和家人诀别。后被华阴县令知悉,连忙用锦被把韩愈包裹起来,用绳索缒到岭下。如今龙口逸神崖留有“韩退之投书处”胜迹。 ⑤嵾上:武当山。  ⑥朱武选:即朱非二,袁宏道之友。  ⑦攀鬣蹙镫:抓紧马颈上的毛,收紧马镫。  ⑧繘:绳索。  ⑨衔:这里指台阶。  ⑩ 崄:同“险”。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          优美
B.然不能夺                      耽误
C.余手有繘,足有衔,何虞        忧虑
D.蹈危者以气                    高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作者对华山向往之情的一组是(    )(3分)
① 念何日当作三峰客    ② 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
③ 见人辄问三峰险处    ④ 与朱武选非二约,索犯死一往
⑤ 余大悟,试之良验    ⑥ 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作者少年时代开始写起,当时兄弟三人在月夜的松树下看王安道的《华山记》,萌生了对华山向往之情。作者的父亲从华山回来后谈及华山的险峻,但这并没有打消作者登华山的想法。
B.作者一直到他典试陕西后,才实现了登华山的心愿,而在他之前,汪以虚、曹远生和杨修龄曾经登上华山之巅。
C.文章写作者到华山千尺㠉时,他面对险境产生了畏惧之意,转而联想到以前学骑马时的经验,并借此经验一口气登上了南峰之巅,最后一行人夜宿山顶。
D.文章围绕作者对华山的情结展开,最后以作者对那些喜爱华山的朋友与亲人生死的感叹作结。
5.把文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3分)
(2)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3分)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冯云卿放高利贷盘剥农民,挣到不少家产。因土匪蜂起、农民骚动,便依顺姨太太发愿,举家搬到上海,做起“海上寓公”。(《子夜》)
B.曹操在潼关被马超打败,马超等冲进军中欲捉曹操。为了逃命,曹操脱下红袍割了胡子。最后曹洪、夏侯渊相继赶来救了曹操。(《三国演义》)
C.查理给葛朗台带来了自己父亲给伯父葛朗台的一封遗书,信的内容是:查理的父亲因病过世。临死前打发查理来投奔伯父,让葛朗台照顾查理的前程。(《欧也妮•葛朗台》)
D.司棋被撵出大观园后,潘又安来探望,司棋请母亲成全他们,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司棋便撞墙自杀,潘又安见状自刎。(《红楼梦》)
E.觉新约梅在花园里相见,但一见面梅便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梅低声哭泣,他跪下来请求她原谅。(《家》)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③人为善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偕同。
(1)孔孟在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时态度如何?(2分)

(2)结合上面两个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的理解。(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上面是东坡的话中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如果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象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的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象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中所画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的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象里追寻旧影了。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使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画和诗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诗里所咏的光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画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象《初日》一样,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逼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收到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诗是难以在画面上画出来的,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
B.晁以道认为“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证明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C.作者认为,诗画其实是相互交辉,相互吸收,不相上下,各有千秋的。
D.文章在分析诗和画的分界中,引领我们发现与感悟美,学会艺术欣赏。
10.请分析全文的论述思路。

11.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泰山的石头
黄水成
    ①游泰山这样的千古名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  
②我从中天门开始登山,一路拾级而上。隆冬时的泰山,漫山白雪连片,脚下积雪成
冰。泰山上许多古树的叶子都落光了,枝桠冷峻地直指天空,满山乔木都默然无言,少了一些
郁郁葱葱,泰山于萧瑟中更见风骨。一缕晨阳从山头上斜照下来,照在这登山的盘道上,这
黄褐色的石阶,这黛青色的石壁,还有这灰白、灰黑、灰绿的山石,凛凛然,一山的石头都
在这萧瑟中露出了本色,千百年来风雨盘剥,千万年来傲然兀立,成了齐鲁大地最坚挺的脊
梁。只要轻轻一闻,一股历史烟尘味就扑面而来。
    ③不由得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这一山的石头。它既不温润如玉,也无艳丽的色泽,它粗
粝得近乎一棵老松的表皮,加上黑灰色,泰山的石头古朴得近乎一个古人。然而,只要细细
辨认,从这若隐若现的粗糙纹理中就不难看出,泰山的石头,浑厚、沉稳、凝重,它天生有
坚硬、大气、磅礴的气质。这每一道纹理都富含地质的信息,它是大地母亲留下来再也无法
改变的特有胎记。它的年轮,质地,色泽这些娘胎里带来的印记,都专属于泰山,泰山是这
一山石头的姓氏。然而,成就泰山石头的厚重并不是它天然的质地,看这一片接连一片的石
刻,一路上令人应接不暇,才明白,这一山石头都会说话。
    ④即使你踏遍千山归来,也不得不承认,泰山石刻数量之巨达到让人惊叹的地步,它几
乎涵括了历朝书法发展的脉络。如把泰山石刻编册成书,它足以编制一部厚厚的文化史书。
纵观这满山的石刻,成其千古恐怕还不是书家挥毫泼墨的瞬间,它背后一定还有一双双巧手,才能活
生生地把这些书法烙在泰山的石头上,才能毫厘不差,纤毫毕现地把写在绢帛写在宣纸上的
字,刻到质地如此坚硬的石头上,这等于一次重新书写,石匠用錾子在石头上重新书写,他
们在石头上复活了艺术,用石头的形式记载了历史一个个瞬词,泰山的石头一下有了文化的
人格。走近这里的每一片石刻,你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古人似乎在排着队等你和他有一场对
话,石头是他们的千年凭证,读着这里的石头就是在读一个汉朝人,读一个唐朝人,读一个
个古人,他们把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的那些话留到今天对你说。
    ⑤我久久地坐在盘道的台阶上,这几千级台阶铺陈出来的一条通天道,走过秦皇汉武,
走过大唐帝王,也走过康熙乾隆,历史刻下这一张张鲜活的脸谱,他们是时代的地标,天之
下的都是他们一个人的。但在君王心中,天土一定有比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君王,于
是,他们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不远万里,浩浩荡荡地来到这座山上搞一个隆重的与天对话仪
式——封禅!一代帝国的君王也要在泰山的石头留下几句对天说的话,让千秋万代的子民都
能看到他的丰功伟绩。然而,君心莫测,帝王的心思又岂能那么好猜,他装在心底远比要说
出来的内容丰富得多,绝非是刻在石头上的那简单的纪录。
    ⑥我贴在粗粝的台阶仔细聆听,回荡在历史深处是那满山的号子声,是万万千千的劳工采石铺路的声音。然而,在这满山的石刻中,我独独找不到一块记载他们开山铺路的片言只字。这时候我忽听见錾子亲吻岩石的声音,千锤万凿后把帝王抬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天阶上。他们是脚下的石阶,是最牢固的铺路石。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
 1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说游泰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引导读者与这座千古名山做精神上的交
流,体会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B.第③段起承接上文,侧重描写泰山石头的地质特征,段末点出泰山石头的厚重更源
于石刻的人文底蕴,领起下文。
  C.第④段写泰山上数量众多的历朝历代的石刻,可以沟通今人与古人的对话,表达了
作者抚今追昔、怀古伤今的思想。
  D.第⑤段说作为“时代的地标”的帝王,还要不远万里来泰山用隆重的封禅仪式与天
对话,作者以此表现帝王的渺小。
  E.文章以泰山的石头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由山石写到石刻和石匠,再到古代的帝王,
由物及人,脉络清晰,层次清楚。
13.文章第②段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4.请根据文本,探析“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这句话的涵义。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于2015年2月3日出炉。据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6.4:43.6,略有男性增加的趋势,基本保持平衡。
  专家表示,男性对新型科技产品和网络应用显现的兴趣比女性高,所以网络使用率自然比女性更高。这就意味着,当你满怀好奇地与一位新认识的网友聊天时,网络另一端超过半数可能会是一位男性。
  随着宽带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环境日益优化,互联网概念深入人心,我国40岁及以上年龄网民比例近年来持续增加,而青少年儿童网民的比例则有所下降,这同时反映了中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0岁到40岁的网民最多,核心群体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冰说。
  年轻人最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互联网便是他们的信息聚宝盆。据了解,当下中国网民中有四分之一是学生,而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的上网概率逐年递增,如今也接近四分之一;紧随其后的是企业公司职员占15%。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增至26.1小时,平均每人每天上网3.7小时,这意味着网民每天工作和生活中有近4个小时是与网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互联网已渗透到中国社会每一个细胞里。”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主任宁家骏坦言。
  那么,网民现在通过网络每天都干些什么呢?
  据了解,目前即时通信是我国互联网应用使用率最高的,90.6%网民在使用即时通信;其次是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占比80%;然后是网络音乐、视频、游戏和购物等应用,都在稳定增长中。也就是说,虚拟社交、获取咨询和娱乐依然是互联网生活的主要内容。
  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有5.57亿手机网民,他们是将生活中碎片时间充分运用在网络的主力军,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团购和网购等应用的使用率得到稳步提升。
  网络世界里,有痛点就有商机。“一票难求”的刚需催生新业态,移动旅行预订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增长,去年一年手机旅行预订应用使用增长量达到194.6%,用户规模从2013年的4000万猛增至1.3亿。
  “如今,互联网就像一条经济大动脉,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核心就是网民,他们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新鲜血液’。”宁家骏形象地说。
刘冰介绍,截至2014年底,网民中月收入在2001元-3000元、3001元-5000元的群体占比最高,分别为18.8%和20.2%。与2013年相比,网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升,这一方面是由于城镇网民的增幅高于农村网民,另一方面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密不可分。
  目前,初中、高中/中专/技校中等学历网民占比将近67%,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数量也在逐步上升,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网民的教育素质在稳步提升中。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14年我国新增网民3117万人,增速明显放缓。宁家骏认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当下国家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相符合,网民增速与经济挂钩,同样进入增速放缓期,在内部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教育和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的基础上,我国网民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带来对互联网服务的新需求,这将催生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新业态,成为助推经济增长新亮点。
  2015年,互联网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更多更好的创新应用正在崭露头角: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物联网和OTT创新等都将改变网民的“羊年”生活。
                              (选自2015年2月4日《新华日报》,有删改)
12.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男性网络使用率比女性高,20岁到40岁的网民最多,40岁及以上年龄网民比例近年来持续增加,而青少年儿童网民的比例则有所下降。
B. 网民每天工作和生活中有近4个小时是与网络相关的,虚拟社交、获取咨询、互联网医疗和娱乐依然是2014年互联网生活的主要内容。
C.当下我国网民中有四分之一是学生,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最多,由此可见,对该学段学生上网进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 宁家骏说“互联网就像一条经济大动脉”,指出互联网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巨大作用,互联网经济具有广阔的前景。
E. 中国网民的教育素质正逐步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已占33%,网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网民增速明显放缓。
13.请概括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4分)
14.新闻中引用刘冰、宁家骏等专家的话有何作用?(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3分)
文笔山旅游景区位于丽江坝西南的文笔山,海拔4350米,与北向玉龙雪山遥相呼应,各领风骚。文笔山形如一支巨笔直指云( xiao  ),挺拔俊秀。文笔山脚依傍文笔海,宛如一池荡漾碧墨,山中有水,水中映山,“笔”与“墨”浑然一体,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据说,丽江之所以文墨昌盛、人才倍出,就是因为沾了文笔山、文笔海的“灵气”。
(1) 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 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修改。(1分)
(3) 根据解释在横线上填写成语。(1分)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微缩的城堡,________,而强化了“从此他乡即故乡”的住下意识。
①不是为了对付外来的打击,还能是什么
②逐渐淡化了“山一程,水一程”的路上意识
③然而土楼的基本功能还是生活
④从中原辗转而来的客家先民,便是通过建筑土楼
⑤而且还容纳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⑥高耸的敌台、四望的枪眼
A.⑥①④②③⑤ 
 B.⑥①③⑤④②
C.③⑤⑥①④② 
 D.③⑤④②⑥①
17.根据图表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6分)
我国SO2的排放源及贡献率
排放源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8.6
炼钢 168.5 6.9
炼油 68 2.8
机动车 41.6 1.7
合计 2457.1 100.0

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PM2.5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经初步分析,近期雾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主要污染物SO2排放量大。从图表中我们发现,        ①        。煤炭燃烧排放的SO2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               ②               。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校园里看到两个后勤工人,刚刚拉完一平板推车货物,满头大汗,衣衫尽湿,神情里也是疲惫,但却有着许多青春学生都没有的快乐。其中的一个,像一头嚼着草的老牛,在傍晚温柔的光线里,拉着他最后的一点担负——他的同伴,悠闲前行。而在与地面几乎平行的四轮平板车上的同伴,则时而轻松地吹一支愉悦的小曲,时而伸展开双臂,又向后踢出一条腿,做出鸟儿飞翔的姿势;时而像校园里时尚旱冰队的学生,单脚不断地踩踏着地面,嘴里哼唱着的,亦改成了快节奏的hip-hop。
对材料中两个后勤工人的快乐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连贯,言之成理,字数在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龙岩一中2015届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答案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1)                          (2)                              
(3)                          (4)                              
(5)                          (6)                              
2(    )(3分)  3(    )(3分) 4(    )(3分)
5(1)(3分)                                                                        
(2)(3分)                                                                           
6(1)(2分)                                                                          
(2)(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7(    )(    )(6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1)(2分)                                                                         
(2)(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9(    )(3分)
10(3分)                                                                          
                                                                                   
11(3分)                                                                          
                                                                                   
(二)选考题(15分)
选做(         )文本   
 12(     )(     )(5分)
13(4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成都市树德中学(集团)八校联考七年级期末语文试题』  下一个『《云南的歌会》练习题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