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语文2014—2015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语文2014—2015第一学期期末试题(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语文2014—2015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命题宫纪仁校审张士锋第Ⅰ卷(共6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9分)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
试题预览
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一语文2014—2015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命题  宫纪仁  校审  张士锋
第Ⅰ卷(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9分)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根据文意,文中加点的“②如此”“③这样”“④这样”“④这”分别指代什么?请选出说法不准确的一项
A.②段中“如此”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③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C.④段中“这样”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D.第④段中的“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因为科学发现不是最终目的,把它应用社会实践才是最终目的。
2.对第①段“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之前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本质是一样的,都属规律。
B.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之前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意义是一样的,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发展规律,与之前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作用是一样的,都为人们利用规律创造了条件。
D.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之前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对文中所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鲜明的对照,衬托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导意义以及伟大功绩。
B.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革命理论研究,只在两个科学研究领域获得了独到的发现。
C.马克思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但是他很喜欢对实际应用根本无法预见的发现。
D.节选的这几段文字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对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伟大贡献。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7题。(19分,每题3分)
    先君子(去世的父亲)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wǔ廊屋)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稿)。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问)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太监)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遭)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铲,为除(扫)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不明)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节选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4.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1)使史更敝衣  (2)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赤壁赋》)
    B、(1)而目不可开  (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C、(1)史噤不敢发声(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D、(1)微行入古寺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②怅恨久之,辍耕之陇上。
B、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皆以美于徐公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左忠毅公在风雪天“微行入古寺”,发现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当即“解貂覆生,为掩户”,表现了左忠毅公爱才之心。
    B.对史可法,左忠毅公不仅“呈卷,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并断言“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则表现了他具有知人之明。
    C. “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是说自己快死了,表现了左公对国家前途的失望,并希望史可法以后能给自己平反昭雪。
    D. 从“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句可以看出,“逆阉”对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对酷刑的意志之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4分)
                                                         
(2) 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8分)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8.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比是这首诗在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甲、乙任选一题,两题都做以甲题为准。(6分)
甲.方宅十余亩,        。             ,            。            ,         。
              ,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乙.(每句一分)(1)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3)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4),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诗经•氓》)
(5)山不厌高,       。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6)                  ,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4题(24分)
一地麦香  
樊碧贞
仿佛一夜之间,麦子就黄了。风吹过,发起细微的哗哗声。
小暖喜欢看这一地的黄,喜欢听那哗哗的声响。只是,娘不让。
娘说,五黄六月,太阳毒,要生疮。再说,割麦子,累人。别去。
这样的话,小暖听了十几回。娘的话,小暖信。从小到大,一直信。以前,小暖很黏娘。娘还说她是撵脚狗呢!实际上,娘也舍不得她。遇大太阳,就放小暖在树下躲阴凉。
小暖很听话,躲到树下看娘割麦子。太阳火辣辣地照着麦地,白花花的,晃眼。小暖弄不明白,娘为啥不躲呢?
娘笑,我是大人,皮厚,用不着躲。再说,抢收要紧哪。
打那时起,小暖就知道,大人是不怕太阳的。如今,自己也长大了,自然也不用怕。所以,趁这次放假,小暖抢着要来帮忙。
娘还是不让。
小暖急了,说,“娘,这是学校布置的作业。老师说这次放假,大家正好可以体验生活,还要写感受呢!”
娘拗不过小暖,只得答应。
第二天一早,娘和小暖就背起家什上山。
一到地里,娘就嘱咐开了:“小暖,你力气小,只割麦穗儿。”说着话,娘从背篼里拿了把镰刀,用大拇指试了试刀口,赶忙又换了把递给小暖。
“割的时候,刀口往下,注意手,别伤到。”
小暖觉得娘很啰唆。自己都读初二了,这还用教?
娘没再多说,躬下身子,开始割麦。她一挥镰,一大把麦子被齐齐地割断,倒在了地上,只剩下短短的麦茬。
小暖站的地方,紧挨着娘。小暖扬起镰刀,一划拉,就是一大把。小暖兴奋地喊:“割下来了!”
没有人应答她。远处一声声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阳雀在叫。娘像一尾鱼,早被催到麦海深处去了。
小暖有些急,往手心猛啐两口唾沫(娘割麦时时常这样做),抄起镰刀,咔嚓咔嚓地割起来。
不久,娘隐隐地听到了小暖的喊声,很是急迫。
“娘!娘!快来!快过来!”
“小暖,受伤了?别怕。”娘丢了镰刀,飞快地奔过来。
“小暖,伤哪儿了,快让我看看。”
“没有。娘,看那儿。”
一个鸟窝挂在麦草间,三只尚未长出羽毛的小鸟,微微晃动着身子,拥挤在一起。
“这团麦子不要割了。要说,把窝搬个地方最好。只是担心它们父母找不到。”娘细声说。停顿了一下,娘又说,“这行的麦草不割,等它们留下。”
回过头来,娘又对小暖说:“太热了,你到树下躲会儿。”
“那怎么行?您都割好多了,我才起头。”小暖远远地跳过那个鸟窝,往前割。
娘又顺着地头开始割。起初是小暖在前,很快,娘又超过去了。
阳光潮水般泼泻下来,小暖的背上已是湿漉漉的。更难受的是有汗水滴进眼睛里,刺痛得眼泪都流出来,眼前的景物变得有些模糊。一不留神,一阵针扎似的疼痛袭击了小暖,她忍不住尖叫了一声。原来,刀在左手臂上划了一条口子,鲜血开始往外冒。
娘快步跑了过来,一把捏住小暖的手臂:“小暖,别怕……”
眼泪即刻噙在小暖的眼眶里了。她的嘴唇一直在颤动着,只是没等她说话,她就被娘拉到树下坐下来。
娘松开手,小暖的伤口已不再流血。
“幸好不深。还疼吗?”
小暖摇了摇头。这时候,小暖才发现,娘的头发散乱地垂在额前,因为汗水湿透而黏结成一缕缕的。娘的脸色微微发红,汗珠在她的额头和鼻尖上闪光。
“娘,对不起,我越帮越忙。”
“说啥傻话呢?你知道为家里分担担子,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娘轻轻地拍了拍小暖的背。“不过,你的手伤了,就不要割了。回家歇着。”
“娘,我可以背。”小暖脱口而出。
娘又像一条鱼,往麦海中游去。
小暖像一艘船,来来回回地渡着那些成熟的麦子。每一趟,她都听到了哗哗的声响。
接下来的几天,太阳好得很。娘用她结满老茧的手,抓起几颗饱满并闪着光泽的麦粒,放进嘴里,牙齿轻嗑,发出干净的脆响。“可以收仓了。”娘权威地宣布,脸上漾着笑容。
小暖学着娘的样子,抓了几颗放进嘴里,“娘,新麦真香呢!”经她这一喊,空气仿佛就被新麦的清香浸透了。娘醉了。
  11,小说安排哪些情节表现娘对小暖的爱护?(4分)
                                                                                  
12,请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娘”和“小暖”的形象。(6分)
                                                                                  
13,小说插入小暖发现鸟窝的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虽然情节平淡,却蕴含着多样的美。请从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加以探究。(8分)
                                                                           
第Ⅱ卷(共84分)
六.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蓊郁(wěng) 脉脉(mò)  创伤(chuāng) 弥望(mí)  绕树三匝(zā)
B.倩影(qiàn) 参差(cēn)  窈窕(tiǎo)  煤屑(xiè) 义愤填膺(yīng)
C.羞涩(sè)  点缀(zhuì) 酣眠(hān)   指摘zhāi    纷繁芜杂(wú)
D.訾詈(zǐ)  瞥见(pěi)  宛然(wǎn)   婆娑(suō)  载笑载言(zǎi)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怡误  酾酒  自趋正轨   根基深固   以城相待  正襟危座
B.斑驳  诅咒  急不瑕择   无动于衷   旁稽博彩  夜槌而出
C.提携  诽谤  越陌度阡   光阴虚渡   力娇颓俗  山川相缪
D.垝垣  肤浅  大相背驰   精旨奥义   潦草塞责  何时可掇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徒志在做官发财,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
B.当三位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惊慌失措的伟大啊!
C.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D.这道题可把我难住了,以至于睡觉都不得安宁,我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最后还是经过老师的点拨,我才豁然开朗。 
18.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B. 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
C.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全诗约1700余字,是最长的我国古代叙事诗。它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D.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家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____
__________
20. 成语新解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到人们新的价值观念和对社会上一些处事行为新的理解。请仿照下面的例子,从所给的成语中再“新解”两个成语,也可另选成语。(知书达礼,不可同日而语,见异思迁,夫唱妇随,在所不辞等)(6分)
示例:(1)度日如年:日子越来越好,天天都像过年一样。
      (2)语重心长:老师批评自己的话语重了,心里记恨在很长时间。
                                                                  
                                                                
七.作文(60分)
21.题目:那一刻,我左右为难。  要求(1)写成记叙文 (3)800字以上
高一语文答案
1. 【原创】C 这样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2 【原创】B (A“本质是一样的,都属规律”解读有误,无中生有。C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规律对比的不是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规律”。“作用是一样的,都为人们利用规律创造了条件”无中生有。D“之前”错误。达尔文的发现在马克思发现之前) 
3【原创】A (B“一生都在致力于革命理论研究”错误,马克思后期主要从事共产主义运动;“只在两个科…”错,原文说“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C。变或然为已然。见原文“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D概括有误,没有提到“革命实践的伟大贡献”)
4. 【改编】 A.更换(B 微服,改变常穿的服装以避人耳目,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藏身份而穿平民的便服\(假如)没有;C眼睛\用眼睛示意;D发出\打开 )
5、【改编】【D】助词,与动词合成构成名词。(A.音节助词,不译/动词,到;B介词,替\动词,做C.①介词,用/动词,认为)
6. 【改编】C(最后一句错。“说自己快死了”错,“已”是完了的意思;“希望史可法以后能给自己平反昭雪”属于无中生有。其实是希望史可法爱惜自己,能活下去,拯救国家) 
【参考译文】先父曾经说,同乡先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私行察访走进一座古庙。到了堂下小屋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子睡着了,文章刚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裘衣盖在书生身上,并给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了解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范窥伺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就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受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锹,装作打扫卫生的人,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指点左公待的地方,只见左公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捏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着嘴不敢出声,快步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给别人听,他说:“我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8. 答案:①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而剥削阶级(富人)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独自享乐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不满。
9. 【原创】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鲜明的对比,如诗中干旱严重、百姓在焦急地祈雨与富人们沉醉于欣赏歌舞而生怕下雨形成鲜明对比。
10.甲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乙 (1)渺沧海之一粟(2)虽九死其犹未悔(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乘彼垝垣  泣涕涟涟。 (5)海不厌深。周公吐哺。(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1.【答案要点】(1)一直不让小暖下地割麦,怕晒着。(2)割麦前反复叮咛,换镰刀,爬伤着小暖。(3)听到小暖发现鸟窝的叫声,赶紧跑过来。(4)小暖受伤,快步跑过来照顾小暖,不再让小暖割麦了。 (一点1分、共4分)
12.【答案要点】
娘:农村妇女,勤劳能干(1分)疼爱女儿,细心周到(1分)心底善良(1分)(共3分)
小暖:聪明懂事(1分)热爱劳动(1分)敬爱母亲(1分)善良勇敢(1分)(答对3点即可得3分) 
13.【答案要点】作用:(1)给情节增添波澜(设置悬念或使情节曲折)(2)既能表现小暖富有爱心、善良可爱的性格特点,也能表现“娘”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3)侧面表现“娘”对“小暖”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点2分、共6分)
14.【答案提示】(1)主题:通过“娘”和“小暖”下地割麦这已简单的故事,表现了母女之间的美好亲情。(2分)
(2)形象:小说运用真实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丰满、美好的形象:勤劳善良的劳动者,富有爱心的母亲,聪明懂事、勇敢可爱的中学生。(2分)
(3)叙述简洁,语言亲切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描写生动形象,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2分);举例(2分)
15.【原创】D.瞥(pēi)见 载笑载言(zài)
16.【原创】D (A.怡-- 贻 城—诚  座—坐B.瑕—暇   彩—采  槌—缒
C. 渡—度    娇—矫)
17. 【原创】B (惊慌失措—惊心动魄)
18. 【原创】C(“约1700余字”赘余。改为“约1700字”或“1700余字”;词序不当,“最长的我国古代叙事诗”改为“我国最长的古代叙事诗”)
19.【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原句。原句有三个仿写内容:“一朵雪花”、“银色的世界”、“亲吻”,前两者必须是自然景物,并且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后者是“我”的动作。仿写时首先寻找这两个自然景物,然后再确定“我”的动作。
答案示例:我原想掬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湛蓝的大海  

我原想采撷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燃烧的森林
20.答案示例1.知书达礼:仅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
2.度日如年: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
3.杯水车薪:每天办公室喝喝茶,月底可以拿到可以买一辆车东西的工资;
4.知足常乐:知道有人请自己洗脚,心里就感到快
5.见异思迁:看见漂亮的异性就想搬到她(他)那里去住
6.语重心长:别人话讲的重了,心里怀恨很长时间
7.有机可乘:出门考察有飞机可以乘坐;
8.不学无术:不要白费工夫学那些不实用的东西;
9.夫唱妇随:丈夫进了歌厅唱歌,妻子跟踪尾随 
10有机可乘:出门考察有飞机可乘坐
11,头头是道:头头们总是有道理的。
12.寡言少语:寡妇因为心里郁闷,很少与别人言语。
13.痛心疾首:患心绞痛的人,一般脑血管也会有毛病。
14.马到成功:拥有宝马轿车的,才是成功人士。
15.不学无术:不用费力气学那些没用的技术;
16.在所不辞:在派出所工作,不会辞职。
17.当头一棒:当领导的一般都比较厉害。
18. 寡不敌众: 一个寡妇敌不过众寡妇,也跟着自尽了。
19,与众不同:与群众多分奖金,领导肯定不同意
20,不可同日而语:不要同日本人讲话
21.【原创】【写作提示】(1)不是记叙文,30分以下。(2)“那一刻”情节要突出。(3)要有不少的心理活动的语言。(4)有对生活的思考,点睛之语(为提高分的依据)。 (60.174.90.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怀化市2013年下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试卷高一语文语文试卷』  下一个『高考总复习正确使用成语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