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中心高三月考题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职教中心高三月考题语文试卷(职高高三总复习 高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财会部语文月考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Ⅰ(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钦qīn差大臣山间竹笋sǔn哗众取宠chǒngB、盛气凌líng人前仆pū后继生吞活剥ōC、滥làn调文章闭塞sāi眼睛主观臆yì造D、倡chàng导文明有的dì放矢谬miù种流传2.下列词语
试题预览
财会部语文月考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钦qīn差大臣        山间竹笋sǔn       哗众取宠chǒng
B、 盛气凌líng人       前仆pū后继        生吞活剥bō
C、 滥làn调文章        闭塞sāi眼睛       主观臆yì造
D、 倡chàng导文明      有的dì放矢       谬miù种流传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怪涎    兴致勃勃    栩栩如生    针贬时弊
B.眺望    层峦叠障    赞不绝口    事必恭亲
C.峥嵘    别具一格    意兴盎然    无精打采
D.憋闷    一泄千里    正襟危坐    战略布署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人脑是人的思想器官,这个器官和其他人体器官一样,愈用愈发达,不用则     。
(2) 以往,在语文学习中,课文是精确无误的典范,学生只有迷信的义务,很少有     的权利。
(3)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人大在立法、监督等方面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     ,做了很多新的工作。
A 退化  质疑  职能      B 蜕化  置疑  职能
C 蜕化  质疑  职责      D 退化  置疑  职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班的李明同学学习总是很用心,大练习结束的铃声响起,他也充耳不闻,继续在草纸上演算着。
B.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微风轻轻撩起我的头发,昆虫鸣啼声总在耳边萦绕,满眼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瓜苗,夏日的田野真美!我真向往这瓜田李下的生活。
C.写评论文章必须抓住问题的实质,一针见血,否则就如隔靴搔痒,没什么效果。
D.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

B.安排了工作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C.狄罗德坚持了反映论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概念“只有和外界的东西联系起来才成为坚实可靠。”
D.他们帮助农村打井、收麦、积肥、修路、参加学校教室、礼堂的修建等……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7. 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___  ,又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A.刚吹过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
B.一阵乌云刚刚布满天空
C.刚飞过一群欢叫的大雁
    D.一堆堆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
8.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的呼吸。
②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西装,一个马褂。
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④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A.①拟人  ②比喻  ③夸张  ④借代
B.①比喻  ②夸张  ③拟人  ④借代
C.①比喻  ②借代  ③夸张  ④拟人
D.①拟人  ②夸张  ③借代  ④比喻
9.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与徐志摩都是新月派诗人,前者有诗集《红烛》,后者有诗集《猛虎集》。
B. “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C. 中国新诗一般是指五四以后的诗歌。堪称新诗革命纪念碑式的作品是郭沫若的《女神》。
D.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游,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曾与白居易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1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徒见欺
C.不吾知也               D.使不辱于诸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二、单项选择II:(本大题有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①最初,人类以为只有自己才配有喜怒哀乐这样高级的情感。后来,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不少动物也具有这样的情感。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植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
②所有植物都是“好色”的。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颜色的需求是相异的: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所以,根据植物对颜色的喜好和具体的生产需要,农作物种植者可以给植物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同样,在培育观赏植物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植物“好色”的习性。一些生物科学家开始研究植物“好色”的习性,并由此形成了一门叫“光生物学”的科学。
③植物不但“好色” ,而且“好声”。科学家研究还发现,不同的植物对声音的反应也是相异的: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伴随音乐发芽特别快;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听后心情舒畅,根系和叶绿素都会增多;而玫瑰、牵牛花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对摇滚乐的厌恶,它们听到后就会加速花朵的凋谢甚至死亡。
④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美国犯罪中心曾经用植物做了一些有名的情感实验。实验之一,科学家把活的小虾从一个容器中缓缓倒入滚烫的开水锅中,再把在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叶片和测试仪连接起来。当小虾快掉入开水锅时,植物的“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好像人类焦急时的表现。当小虾掉入开水锅的时候,植物的“情感曲线”开始上升,好像人类悲痛时的表现。实验之二,在有两株植物的房间进入了6个人,其中一个人掐断了一株植物,然后6个人离开,研究者把测试仪和没有“被害”的植物叶片连接起来。过了一会儿,6个人分别在不同时间进入房间,其他5个没有掐断植物的人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表现平静。当掐断植物的“罪犯”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的“情感曲线”出现大的波动,就像人们发怒一样。
⑤关于植物的情感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这些发现提示了所有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另外,这些发现还告诫人类要尊重所有生命,因为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情感。如果过分掠夺植物资源,植物可能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报复人类,所以人类要尽力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
13.下面对植物“好色”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
B. 不同的植物对颜色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
C. 给植物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可以满足植物对颜色的喜好
D. 它是一些生物科学家所从事的一门叫“光生物学”的科学的研究对象。
14.关于“植物具有强烈的同情心”的举例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听后心情舒畅,根系和叶绿素都会增多
B. 当活虾快掉入开水锅时,在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情感曲线”开始上升,好像人类焦急时的表现。
C. 当活虾快掉入开水锅时,在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好像人类悲痛时的表现。
D. 当掐断植物的“罪犯”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的“情感曲线”出现大的波动,就像人们发怒一样。
15.下面不属于解释“植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的一项是(    )
A.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
B. 玫瑰、牵牛花厌恶摇滚乐,听到这类声音就会加速花朵的凋谢甚至死亡。
C. 植物对动物和同伴的悲惨遭遇出现了好像人类的焦急、悲痛、愤怒等心理表现。
D. 如果过分掠夺植物资源,植物可能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来报复人类。
16.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对植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的发现,比对不少动物具有喜怒哀乐的发现要迟一些。
B.人类可以利用植物的“好色”和“好声”等特点,以促进植物更好地生长。
C.植物也是大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植物的情感研究首先是发现所有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D植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情感,人类对植物资源的索取应保持合理的限度,不然最终受害的将是人类自己。
三、单项选择Ⅲ:(本大题有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17.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宦者令缪贤曰      令:让,使
B. 而束君归赵矣      束:捆缚
C. 今君乃亡赵走燕    亡:消灭
D. 大王亦幸赦臣      幸:侥幸
18.与“而君幸于赵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拾视之,非字而画      D.师不必贤于弟子
19.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B. 而君幸于赵王——可是你有幸在赵王那里。
C. 则幸得脱矣——那么侥幸能够免罪。
D. 君何以知燕王——你凭什么了解燕王?
20.下列加点词与“臣语曰”的“语”字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李牧连却之
C.沛公军霸上            D.素善留侯张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80分)
四、填空(每空1分,共6分)
21、座中泣下谁最多,                     。
22、《论语》是记录我国     末期儒家创始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       体散文集。
23、《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
24、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5、《废墟》作者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句(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6、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原句内容不能省略。
他用双手创造了奇迹!几年时间,在这荒山野岭上造成了大片森林。它蒙着丝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27、根据下面的提示,仿写句子。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的句子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1题。
山 间 小 路
龙应台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一条山间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的命运,郁悒而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他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轩泉,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眼。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选自《看世纪未向你走来》,作者:龙应台。有删改)
28.综观全文,作者在回顾岳麓书院的兴衰历史时,表达出了哪些看法?(2分)
答:

29.作者在第8段中提到的“不灭的抗争力量”指的是什么?请加以说明。(3分)
答:

30.作者写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这段文字中“最深邃的起点”指的又是什么?(3分)
答:

3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    )
A.这篇散文构思巧妙,以一条山间小路连接起古代与现代,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
B.作者写岳麓书院,重写了朱熹与张栻公开讲学辩论的事,因为这件事最能体现书院是文明的象征这一点。
C.“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这是作者对书院的委婉批评,意即为了吸引游人,应该附设歌厅茶座。
D.百泉轩庭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千年之后仍然冒着泉水,象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充满生机与活力。
E.作者介绍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还补充介绍了他抵制秦桧追谥其父的事迹,意在突现书院在精神上与当权者是始终对立的。
七.作文(60分)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全文。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闭塞sè眼睛
2. C
3.A
4.C
5. A(B问号放句末,前面问号改为逗号;C句号在引导之外;D前四个顿号改为逗号去掉省略号)
6. A (B“由于”与“所决定”搭配不当。C“好坏”是两个方面,下文只涉及一个方面。D“不是”与“而是”后的内容没有构成对立关系,另“主旨”与“描写”不搭配。)
7.A
8.C
9. D
10.C
11.B
12.C
13.A  14.D  15.D 16.C
17.B  18.A  19.B  20.C
21.江州司马青衫湿
22.春秋  语录体
2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4.多情自古伤离别
25.余秋雨
26. 在原来的荒山野岭上,经过了十二年的时间,他用双手奇迹般地创造了这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
27. 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
或者有的人春风得意,养尊处优,但他的人生之书却空洞无物。
28.书院兴,说明文明在发展;书院衰,说明政治霸权在压迫文明;不管霸权如何嚣张一时,但文明是压制不住的。(每答对一点给2分)
29.“不灭的抗争力量”指的是历史上对文明的认识、追求和尊重的力量。
30.再点“小路”,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最深邃的起点”既指岳麓书院初建的时候,更指中华文明初始的时代。
31.C、E/C项是对世俗的讽刺,批评世人对文明不如对歌厅有兴趣;E项不能说“始终对立”,也有妥协的时候。 (219.148.83.8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高教版 职高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09年秋季宜昌市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语文试卷』  下一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5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